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如何推进医保智能化监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现实中却面临多重挑战。日前,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对1320名医保从业人员的调查显示,尽管大家对强化医保智能监管的重要性达成高度共识,但依然在标准化、智能监管以及人才储备等方面存在短板。
破除信息壁垒
医保监管需要全链条监管,需要打破政府部门间、医保与医疗机构间以及被监管机构间的重重信息壁垒,推进信息系统的有效衔接和整合。课题组调查显示,63.6%的被调查者认为,各部门间系统对接标准不一致,信息共享困难;55%的被调查者认为,各地区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医保信息系统与医疗、医药等机构之间信息接口不一致,是制约医保智能监管的关键掣肘。
信息系统接口的标准化,是信息标准化的重要一环。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与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银行、税务等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需要严格执行数据接口标准。因此,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加快统一各部门、机构、省市的信息接口及平台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及其动态完善和优化工作,打通信息共享通道,推动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层级互通和协同共享,确保数据交换有顺畅、安全的通道,逐步破除信息壁垒。
为智慧监管赋能
目前的医保监管方式和手段,多为“亡羊补牢”式的事后监管,推动事后被动监管转为事前主动监管,需要建立国家、区域、省、市等多层级一体化医保基金预警系统。课题组调查显示,超90%的被调查者认为,应优先重视对医保既有信息平台和医保智能审核系统的建设、升级和改进工作。
医保基金信息监管手段不仅是实施基金监管的重要抓手,也直接决定监管成效的好坏。课题组研究显示,超过60%上午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医保基金信息监管手段不健全。目前,医保基金监管主要通过人工抽查、飞行检查、专项稽查、日常巡查等传统手段来进行,手段单一。
通过大数据等智慧工具赋能医保信息监管,将是“十四五”期间医保基金监管的新思路。课题组对全国开展的医保监管“两试点一示范”试点改革经验分析发现:东部地区聚焦于运用以智能审核、视频监控、人脸识别为代表的智能技术监管组合探索,传统检查工具运用较少;中、西部多数地区还致力于强化传统监督检查工具的建设,如现场检查、飞行检查、日常巡查等。总体来讲,东中西部试点地区在推进信息监管平台、数据共享技术上等方面存在差异。
智能化医保监管的实现,需要以“新基建”为基础的5G、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的支撑,更需要确保智能医保监管有效运行的一体化制度、机制的保障和支撑。多措并举推进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机结合,进而实现全过程动态监管,才能最终形成一个全方位、一体化、联动式的医保监管新格局。
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课题组调查显示,9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医保治理能力;71.6%的被调查者认为,医保相关人员素质能力偏低;41.1%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缺医保信息化人才匮乏。医保监管领域医疗信息化技术人才匮乏,直接制约了医保信息化监管的发展。
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是保证医保工作改革和创新的前提。首先,应科学评估医保工作人员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关键瓶颈,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制定医保队伍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建设规划方案和关键能力清单,开展系统化的医保治理能力建设活动。其次,建立持续性的学习机制,通过构建以关键能力为靶向的多层次人才队伍能力建设项目,特别是强化以风险管理、精准监管、智慧监管等核心能力的持续建设行动,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医保监管人才队伍。
文: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院长 吴群红
编辑:吴风港(实习)姜天一 张漠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闫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