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局部(资料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帝内经·素问》局部(资料图片)

1905年,清廷科举废除,耿思文的科举进阶希望破灭了,他转而拿《黄帝内经》解闷,就此发现疗救苍生疾患的光明前途,他云游学医,从南京辗转回到家乡青州,拜在名医吴先生门下。

  科举取消希望破灭 《黄帝内经》解烦闷

1885年,耿思文出生于青州耿家村。他天生聪颖,不算富裕的家庭为其聘请了桃园村贡生出身的贾柏训为塾师。耿思文十年寒窗苦读,就有五年受教于贾柏训。

光绪三十一年(1905)新政废科举,耿思文渴望超拔脱俗、科考进阶的希望破灭了,到手的功名没了,只留沮丧、迷茫。

四书五经是不读了。百无聊赖之时,耿思文拿一部《黄帝内经》解闷。本是无心的,想不到这部医书引导他走向了从医生涯,成为一代名医。这部"医之始祖"综合性的医书,其中"阴阳五行学""脉象学""病机学""病证""诊法""论治""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以及中国古人对生命的长期观察、大量临床实践和解剖学知识,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认识……耿思文读《黄帝内经》,常手舞足蹈、废寝忘食,他于其中发现了疗救苍生疾患的光明前途。

都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其实,中华医学博大精深,学医之路艰苦又漫长。

  千辛万苦云游学医 访遍城乡寻找高人

耿思文精心钻研了《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医书后,学《老残游记》中摇串铃的道士——出行一年零四个月,近到济南,远至南京,医治过疑难杂症,见识过有名郎中。在南京,他听说有位名医号称吴大师,原籍青州。

竟是同乡,耿思文心下大喜,但访遍南京城乡找不到这个人。后来听说这年南京天花流行,吴先生却用特效方剂治好了许多人。吴先生素有不计报酬、先贫后富的治病观念,有几天他正在一贫民区行医,有位豪绅千金得了天花,豪绅几次三番请吴先生出诊,他因一时难以抽身,致使豪绅爱女不治身亡。豪绅放话要取他性命。吴先生无奈,卷铺盖回家了。

耿思文心下又是一喜,苦心寻访的高人近在眼前了。他遍访青州的村庄,根本没有这个姓吴的医生。直到有一天,听说西南山区有位财主的少爷得了疟疾,已经严重到贫血的程度,却被一位外地回乡的大夫一盘象棋、一把青蒿治好了。

耿思文吃了一惊,治疗疟疾的方剂里离不了青蒿,可象棋一说的确奇怪。他曾仔细研究过疟疾的病理,其中有心理疗法一说,便明白了个大概。

耿思文便慌忙前去打探,果然是吴先生手段。据病家主人介绍,吴先生看了看病人,便问何时发病,答:"中午时分。"又问:"有何嗜好?"答:"痴迷象棋,前些时日青州府象棋比赛第二名呢。"

吴先生也是象棋高手,在南京也拿过名次。上午9时已过,他吩咐:"快烹一锅青蒿浓汤,不凉不热放好备用。马上摆好象棋,我要同公子对弈。"

疟疾,俗称癖寒,主要症状为突发性寒颤,高热和大量出汗,伴头疼、全身酸痛无力……多次发病后,逐渐变得规律。发病时间多为中午或夜晚,时间往往持续两三小时。

听说要下棋,公子迫不及待。棋盘摆好,公子已激动得满面红光,搓着双手技痒难耐。公子想速战速决;吴先生打的是持久战,每到关键节点便举棋不定。第一盘下了足足两个时辰,公子一时疏忽被将死,自然不服。

第二盘棋,公子步步紧逼,吴先生节节败退,可就是攻不破,将不死。

这时午时已过,吴先生命家人端上汤来,让公子服药。公子两眼紧盯棋盘,连碗中汤药是什么滋味都没有尝出来,便咕咚咕咚一饮而尽,连喝两大碗……

  答三道题通过考核

  顺利拜师倾听教诲

吴先生从不收徒,且发过誓,但偏偏就收了耿思文。只是为了圆自己的誓言,先生是把耿思文当义子收留的。

先生只出了三道题,耿思文想都没想,便对答如流。题目无关乎医术的疑难问题,而是关乎"阅世人生"。或许因为耿思文的回答正中了吴先生的三观。三观契合、志趣相投——吴先生遇上知己了。

耿思文面相俊朗敦厚,身形挺拔,而且记性过人,治病验方只读一遍就能记住,分毫不差;观闻问切、针灸推拿,一点就通……他深得吴先生喜欢。

吴先生对耿思文耳提面命,倾心施教一年多。

耿思文心中学好医术、济世救人的思想已是根深蒂固。这期间,耿思文因恩师贾柏训的要求赴山东法政学堂求学,虽然多有不舍,但吴先生说:"去吧,我还有七年阳寿,五年后,你还会回来的,我等你。"

五年后如吴先生所料,耿思文回来了。在青州西南山区定居的吴先生这年已75岁。耿思文归来,吴先生没有惊讶,只说了声:"回来了?"耿思文双膝落地,磕了一个头:"回来了,回来看您来了。"又道:"官已不当了,不过还要回去的,回去在那里行医……"

耿思文细说了辞职的因由,细说了跟烟台中西大药房李掌柜的交往,细说了辞职后李掌柜高薪聘请自己为药房坐堂先生,在那里更有广阔天地。虽然短短两三年,遭遇不少,幸遇也颇多,他已难舍烟台,愿在那里发展。

吴先生点点头说:"这就对了,你心软,心软的人,必善,正是从医的好材料,在哪里干,都一样……"

耿思文在吴先生家住了整整十天,眼见先生大不如前,便高价请人侍奉先生终老。事情办妥后,又给先生留下20元大洋。就要告别了,先生从箱底取出一个包裹,递给耿思文道:"一生心血,都在这里,好生保存,必有大用的。"说罢,摆摆手,又道:"走吧,走吧,时逢乱世,前途未卜,不必来看我了。"

这一走竟是永别。两年后耿思文再来时,先生已仙逝。这也应了"七年阳寿"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