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铎是解放军渤海纵队11师17团的见习会计和联络员,当再次回忆起血与火的战争年代,95岁高龄的老人记忆犹新,当年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

1944年,只有16岁的王振铎,参加了八路军。因为年龄小,再加上部队装备差,当了战士的他只能和许多战友一样拿着大刀当武器,最初只是参加一些小的战斗,跟着老战士向前冲。1945年日本投降后,王振铎成为解放军渤海纵队11师17团的一名战士,当上了见习会计和联络员,负责部队军粮筹集等后勤保障工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工作不好做,那时人走路靠两条腿,粮食运输靠骡马,其中的辛苦自然不用说。但王振铎老人却说,这与冲锋在前的战友比要安全的多幸运的多,那么多的战友在战斗中牺牲了,虽然自己也负过不少伤,却能够活到现在,赶上了好时代新生活,享受到党和国家给予的关心关怀。

王振铎老人亲历了整个淮海战役,他所在的部队主要任务是阻击李延年兵团,为兄弟部队消灭敌人提供保障。解放军只有4个团的兵力,而李延年的部队却是14个团。怎么才能以少胜多,只有靠毅力。老人说那时不知道害怕,也顾不上害怕,仗打的残烈,就是知道执行命令向前冲,而国民党的部队人心涣散,战斗力差,这样一反一正,我们的部队才能不断取得胜利,不断以小打大、以劣打优。

1949年4月23日,王振铎老人跟随部队参加了渡江战役。部队趁天黑渡过长江,上了岸,进入了敌人设的“雷区”,这里还有很多地雷没有来得及排除,又是黑天,非常危险。为了保证部队能快速通过,王振铎老人拿起一支手电筒,走在部队的前面,让战友们跟在自己后面,摸索着向前走,终于在天亮前走出了“雷区”,确保了攻击任务的顺利完成。

解放战争以后,王振铎老人仍然从事后勤保障工作,1954年在武汉军需学校学习一年,毕业后,在济南军区等地方工作,直至部队分散安置,回到了无棣老家。回想起过去的战争年代,老人脸上露出坚定的神情:“做为一名老战士、一名共产党员,我一生都跟着党,对党的深情是发自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