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阳龙泉寺檐窑式建筑初探
《文物世界》 2012年03期
□ 李鹏飞
一、龙泉寺概况
龙泉寺位于山西省寿阳县,距寿阳县城30 公里。建筑占地面积2300米,依山而建,梯状叠加,居高临下(图一)。中轴对称,寺前有古戏台,寺由下而上。龙泉寺为佛道结合的寺庙,改古老寺庙坐北朝南的布局,使其坐西面东。主体建筑为檐窑式,上下以檐窑相接。而寺后旧庙遗址应为唐宋,目前全貌已毁,可考证的就只剩几个石墩。
总而言之,龙泉寺的建筑是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较有特色的,它一方面属于典型的古代宗教建筑,另一方面又与山西当地的特殊地理面貌相结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檐窑式建筑。它既体现了佛、道思想,又超出了佛道哲学观念而升华为艺术美的典型。1.龙泉寺的古戏台
龙泉寺古戏台(图二)位于寺门外的正对面,分为台基、戏台殿身、屋顶三部分。台基高4.5 米,宽8.5米,台基之上是面积约为30多平方米的平台。殿身由6根柱子支撑而成前为歇山卷棚式,建筑后为石券窑洞。2.大殿(图三)
位于龙泉寺二层的中殿是龙泉寺中最主要的大殿,由殿身和屋顶组成。此大殿是以木结构为主的殿堂。面阔三间,屋顶为悬山式。大殿屋脊两端安有鸱吻。根据现存资料来看,吻最早出现于汉代。如汉代的石阙、明器上就有“吻”的形象,不过,其形象与现今所能见到的明清时期的吻有很大区别。汉代的“吻”,大多是用瓦当堆砌的翘起的形状,尊贵的建筑中则多用凤凰、朱雀或孔雀等。由汉代至清代,“吻”有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并且在工艺上也是越来越精美、生动。大殿长10米,宽8.4米。殿内由8根柱撑起,殿前由4根柱撑起挑檐,石块做地基,墙身为灰砖砌合。其左右两边有钟楼、鼓楼及碑亭相衬。3.檐窑式大殿(图四)位于龙泉寺四层的檐窑殿是最富代表性的典型建筑,其檐窑结合的结构形式集中体现了道家居所的风格特征。檐窑式就是窑洞和木结构建筑相结合。龙泉寺属于拱式窑,大殿以砖石窑洞为主体,前有木构的檐廊。檐窑式大殿是连接龙泉寺上下各层之间的关键部分。
二、龙泉寺院落格局特质分析1.一、二、三、四层院落布局
龙泉寺的院落布局完全按照轴对称的格式建造。一层院落中间是一个主殿,主体是砖石窑洞,而且其中的券拱式窑洞有垂直穿插的窑洞组成。殿前有木构的、装饰精致的檐廊。主殿的南北两侧有两个厢房(图五)。
二层为寺院的主要建筑中殿,南北两侧分别有四座碑亭(图六)。
三层为檐窑洞,南北两侧为傅山洞。四层是檐窑式大殿,檐窑式大殿以砖石窑洞为主,前有木构的精致入口和檐廊。位于寺庙最后的主体建筑和此檐窑殿相通。
三、龙泉寺碑刻、诗文
傅山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医学家,他的许多民间传说和碑铭被留存下来。龙泉寺保存有堪称一绝的傅山狂草碑(图七)。除此之外,龙泉寺还留下许多历史文人的碑文遗墨,其中的蓝带洞刻石就是唐代大诗人李太白的遗墨,具有珍贵的价值(图八)。
四、龙泉寺评价及保护
宗教建筑是悠久的历史积淀,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由不同的时间,不同属性的景观折叠所构成。在保护这样一个特殊的建筑时,如果遇到需要重叠的历史景观的选择,应该有所侧重,选择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加以保护;此外,不同的宗教建筑有不同的特征点,在保护中盲目模仿其他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可能破坏龙泉寺本身的特点,使其变得不伦不类。所以保护需要重视对自身的特点加以强调,也就是说要保护龙泉寺的地方特色。龙泉寺的“檐窑式”建筑特质、佛道结合的建筑文化、院落格局等等,都是拥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典型建筑,在保护和修缮龙泉寺宗教建筑时,要注重体现这些特质的,尤其是对那些快要消失的建筑特质,要更加作为重点对象来进行保护。
另一方面,从宗教建筑遗产的角度来看龙泉寺建筑,要求我们对龙泉寺的建筑的特殊性重新审视。不但要对龙泉寺本身的建筑的完整性和特殊性进行强调保护,更要重新认识和定义原本也许被当成背景环境的景观,从而实现更加全面的保护。例如,对龙泉寺周围的植被、山体景观等都需要被当成是龙泉寺古建筑的一部分而加以保护。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