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吴清华

德化县地处山区县,地理位置较为偏远,村财创收渠道少、资金缺乏,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村仅有6个。今年来,德化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实施百万村财攻坚行动为抓手,探索推行资源开发型、股份合作型、项目带动型、服务创收型和资产盘活型等5种模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预计至年底,全县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20万元、50万元以上村达20%,100万元以上的村达22个,比增266.67%。

组织引领,吹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集结号”。抓高位推动。构建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合力推动、乡村两级具体落实的县乡村联动工作机制,召开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调度会和现场推进会,出台实施《德化县“百万村财”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和18个发展规划,按照“梯度培育、一村一策、一年一计划”思路,谋划实施攻坚项目145个,预计至年底可实现增收3600多万元。抓片区协作。探索党建引领跨区域协作助力村财增收模式,建立“西北五镇共商共建共享”(上涌镇、汤头乡、葛坑镇、桂阳乡、杨梅乡)和23个跨村片区党建联盟,通过产业项目共同推进、优质资源共同使用、村财增收共同攻坚、开放招商共同筹划等措施,连片打造山水休闲旅游示范区、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和环九仙山景区经济带,推动“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提升,吸纳周边村民参与服务接待,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抓责任落实。把百万村财培育列为“一把手”工程,结合实施“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活动,发动222名领导干部、99个县直单位部门挂钩帮扶,推动责任向镇村传导、力量向一线下沉、资源向基层倾斜。推行收账工作法,将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收账范围,作为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年初“列清单”、年中“对账单”、年底“收成绩单”,拉紧责任链条。

扩宽思路,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资源开发型。对具有山、水、林、矿等自然资源的村,通过集中开发或者公开招投标等方式,创办集体经济实体,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如,大铭乡7个行政村联合成立德化县铭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筹集资金500万元,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千亩生姜基地,新建生姜加工生产线3条,预计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实现村财增收100万元。股份合作型。对位置偏远、受规划限制、村内资源匮乏等就地发展集体经济困难的村,以可支配的资产资源作价入股、资产托管、租赁、承包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与国有企业、社会资本合作,发展农村混合型经济。如,借力德化县城市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按照“县级统一运营、村级集体受益”的方式,引导139个村筹集4500多万元入股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按不少于投资额6.5%收益分红,预计年可新增村财收入300多万元;汤头乡福山村与春秋葡萄酒庄签订共建协议,福山村为酒庄提供土地流转、组织动员、协调服务等保障,村集体以资源入股酒庄每年可增收12万元。项目带动型。对具有民俗文化、自然观光、农特产品等地域特色资源的村,探索组建强村公司、设立发展联盟等,抱团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等产业实现村集体增收。如,美湖镇8个村筹资378.5万元,成立德化县美福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抱团发展仿古轨道观光小火车营运项目,将美湖千年樟树王、美湖公社、大龙湖漂流等旅游景点串点成线,打造链珠式生态旅游休闲带,年可新增村财收入38.7万元。服务创收型。对地处城关两镇或毗邻城区、位置优越村,根据产业规模发展补链经济,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设施、设施租赁等服务,承担政府履行的统防统治、社会养老等服务和水利设施、农贸市场等管护业务,在服务生产中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创收。如,浔中镇3个村筹资440万元,根据建筑产业发展趋势,以道路、土地、资金等资源入股建设建筑渣土消纳场,年均可新增村财收入60多万元。资产盘活型。对有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门店、校舍、厂房等集体资产的村,通过特色自主经营、整修翻建出租等方式,全面盘活集体资产。如,杨梅乡7个村筹集资金150万元,改造提升中小学校舍等闲置房屋,建设“忆初心”党员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会议会展服务、文化推广、特色餐饮、住宿等,每年收益达10%以上。

要素保障,突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硬瓶颈”。聚焦“人”的问题。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党员示范带动等优势,开展村干部素质提升行动,通过实施“百千万”培训工程、开展联合党课“夜学堂”、推行乡村导师帮带制等举措,每年轮训村干部770多名,帮带培育致富“先锋”不少于50名。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促增收机制,联合农户兴办合作社,大力发展规模种养、现代农业,“抱团”实现增收致富。目前,全县党员领办涉农合作社164家,带动农户6000多名。聚焦“财”的问题。深化“党建+金融”双基联动机制,联合德化信用联社,打造福农驿站旗舰店、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点72个,相互选派乡村振兴信息联络员、乡村振兴金融指导员259名,推出福村贷、福农贷等产品,专项授信额度300亿元,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的“菜单式”服务。强化政策性金融服务,成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专班,制定配套金融支持政策和实施方案,科学谋划融资项目4个、申请融资11.1亿元,目前已通过审批3个项目,拨付8850万元。聚焦“物”的问题,探索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积极对接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人才团队,搭建县级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和服务平台,将农村土地、房屋、集体经济组织股权、增减挂钩项目指标等产权纳入交易范围,并提供土地流转供求登记、审核发布、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交易鉴证、权益评估、融资担保、档案管理等服务,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开放规范的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截至目前,共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858宗,面积4.7万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