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以外,还拥有无数个平行世界。

生活或许是最为捉摸不透的事物,它有时起起伏伏,颤动心弦;有时却又千篇一律,无所适从,我们谈到生活时,也多数是眉头紧锁,不过即使再为困顿,但是还有书,但是还有书店。

即使一天下来什么也没有干成,但看了两小时书,这一天也就没有荒废。

一间没有书籍的房间就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

被书籍簇拥的感觉令人心生向往,平日里的喧嚣和疲惫之感,通通被书籍的力量抹去,爱看书的人,哪怕房间的面积再小,也要腾出一方独立的阅读空间,给心爱的书本安个家。

本书带领我们走进全球32位作家、艺术家、设计师和收藏家的书房,听他们讲述藏书背后迷人的历史和故事,希望这本书可以延续、激励每一位读者对于收书买书的热爱。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以来,便产生了文字,用来记录这些文字的载体,图书也就应运而生,而作为保存图书的图书馆也不单单只是一个存放书籍的仓库,更多情况下,它传承着精神文明,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精神与文化。

一部2500年欧洲藏书物质文化史,从古代亚述、希腊和罗马的文献收藏室,到中世纪的修道院藏书室再到近代的公共图书馆,那些至今仍被借鉴的藏书建筑、阅读装置和借阅制度,记录了人类用非凡的毅力追求智识的闪光时刻。

书店是城市的审美底色,沉淀着浓浓的书香和醇厚的思想,掠过书店的每一个身影,都存有迷人的身姿和动人的故事。

从码字人书店到老书虫,从布衣书局到杂书馆……不同城市的每家书店都有其独特性,本书以其资深读者和书店观察者的视角,为这些书店留下精彩一笔,让我们从中体味书店之美和书香之味,说走就走,每一家书店都有故事等你。

书店永远都在产生新的渴望,永远都在我们心中播种渴望,这种渴望会休眠很长一段时间,然后突然破土发芽,这就是它们的魔力,灵感在我们心中激荡,偶遇唤醒陌生的热望,梦想越来越大,顿悟照亮了心灵。

本书是十三位作家对书店的私人回忆,对他们而言,书店是一帖药方,是一座秘密花园,也是一个安全、理智的所在,是一个既是灯塔也是洞穴的地方。

你有多久没去书店了?技术进步的今天,网络化的发展也挤压了纸质书的生存空间,书店逐渐消失,书店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薄弱,那么书店未来还会存在吗?

书店人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唯有书店才是将书传递下去的中坚力量。”

当生活千篇一律索然无味之时,还好我们还有书店,还好我们仍然拥有愿意站出来捍卫书店存在的人们。

作为苏格兰最大的二手书店店主,在二十年的书店经营生涯中,肖恩·白塞尔几乎见识过所有类型的读者:喋喋不休的文学教授、喜爱炫学的行业专家、拖家带口的年轻夫妇、无所事事的退休老人……这些形色各异的读者,在让店员头疼不已的同时,也为本来沉闷的书店生活平添了鲜活的人情味。

18岁的时候,肖恩•白塞尔第一次在苏格兰小镇威格敦看到那家名叫“书店”的书店。他和朋友散步路过,看到堆满书籍的橱窗,对朋友说:“这家店到年底一定倒闭。”

十三年后,肖恩买下了这家书店,如今的“书店”已成为苏格兰最大的二手书书店。肖恩与朋友们每年秋天在当地组织图书节,而这座小镇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书城”。

四季轮替,时光流转,那座名叫“书店”的书店,如今愈加坚固地扎根在苏格兰的乡土生活之中。

肖恩说:“只怕改变就在不远的将来。尽管如此,味道、氛围和人与人的交往将依然是实体书店的专属保护区……也许书店也会迎来一场小小的复兴,足以让我们中的一些人再多撑一阵子。”

40篇南京大学学人谈自家书房的随笔,滋味醇厚、感情真挚。

他们对知识的渴望由来已久,年轻时候的各种条件不允许,促使他们更加盼望拥有独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周作人曾坦言自己不愿意分享自己的书房和囤书,容易被人窥探内心世界。人生的淬炼,学问的熏陶,性情的涵养,酿成浓郁的书香,辅以滋味醇厚的文字,一本赏心悦目的书,值得向所有爱书人推荐。

书曾经无比稀有,令最有权势的人着迷,到如今,每天都有无数本书被印刷出来。书籍的诞生及变迁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本书将带你展开一趟穿越书的生命的旅程,从尼罗河畔的莎草纸,到亚历山大港的伟大图书馆,从游吟诗人的荷马史诗,到苏格拉底对书面文字的批判,从学习抄写的贵族子弟到替人朗读的奴隶,你将领略 到古希腊和古罗马各种关于书的迷人故事。

这是爱书人、读书人、藏书人的幸运和幸福,在充满书籍的房间,即使是一个人的世界,也不会感到孤独。

一本好书,是珍贵的精神产品,充实头脑,抚慰身心;一座书架,既是一个人的小世界,也建立起小世界和大世界的联结。

如果你也是爱书人,不妨翻开这本书,细读前辈读书人的读书经历和哲思,打造自己独有的精神世界和成长路径。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