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一个令金庸迷们痛彻心扉的日子,就在这一天,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与古龙、梁羽生、温瑞安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的金庸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

(金庸先生)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一代大侠金庸先生的话语言犹在耳,斯人已逝四年矣。

在这个秋冬交替的时节,驱车直奔海宁市袁花镇,打算瞻仰一下金庸出生并度过童年时光的老宅,近距离感受他年幼时的成长环境。

按照导航的指引,很顺利抵达目的地,令人倍感疑惑的是,金庸故居竟然身处乡下农村,与我想象中的周遭环境有很大的出入啊!

作为海宁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查氏家族在海宁开枝散叶,到金庸祖父这一辈时依然声名显赫。

金庸祖父查文清(1849-1923),清代光绪丙戌科进士,因政绩加同知衔,是海宁查氏家族最后一位进士。

(金庸祖父查文清)

原本以为,以查氏家族几百年积淀的底蕴和实力,金庸祖屋必然身处繁华闹市,一座气宇轩昂的府邸,闹中取静,盘踞于风水宝地之上。

显赫气派的大门两旁一对不怒自威的石狮子庄严把守,推开大门,查府内是另一番别有洞天的景象。

奈何,无情的现实瞬间打翻了想象。

金庸故居入口处最先看到的是一堵影壁墙。

从建筑的外观及地砖判断,似乎不是老宅当年建造时的原有格局,大概率应该是后续添加的吧。

大门两侧各有一块匾,一块写着“金庸旧居”,由著名红学家、书法家冯其庸先生题写,另一块写的是“金庸故居”,为出生于海宁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查律题写,金庸的这位小老乡不知是否同为查氏家族后人。

从“旧居”和“故居”两个词语的意思来辨析,显然,“故居”更符合实际情况。

故居是指祖辈长时间居住的、且当事人出生后童年时期与长辈生活的地方,这一点与金庸幼年的经历完全吻合。

入口处的陈列布置。

历史上,查氏家族科甲鼎盛,共产生了举人76人,登进士第者20人,清康熙年间,更是“一门五进士,叔侄五翰林”,一时风光无出其右,从而奠定了江南世家大族的地位。

正厅名为澹远堂。

说起“澹远堂”那可是大有来头。

事情还要从查氏家族的代表性人物查升说起。

(查升画像)

查升(1650-1707),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清代书法家。

查升是清康熙年间三朝国史纂修官,善诗词,功书法,精小楷,得董其昌精髓,深得康熙帝赏识,入值南书房长达38年,康熙帝曾为其手书“澹远堂”匾。

澹远堂的匾额下,木柱上左右对联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同样出自康熙帝之手。

皇帝御笔亲书的对联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查氏家族人才辈出、繁荣昌盛的景象。

此房间据介绍是金庸出生之处。

房间内的陈设看着古色古香,当为那个年代的物件。

(金庸父亲查枢卿与生母徐禄的合影)

金庸的父亲名为查枢卿(1897-1951),与著名作家茅盾是中学同窗,毕业于震旦大学,1914年,查枢卿与徐禄结为夫妇。

徐禄是诗人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最小的堂妹。

1937年,日寇入侵江南,袁花惨遭日军轰炸,查枢卿夫妇带着全家(此时金庸在嘉兴读书不在家)逃难。

在余姚庵东镇落脚时,徐禄不幸得了急性菌痢,查枢卿亲自采摘草药,熬了鸡汤让妻子服用。

但终究是无力回天,徐禄撒手人寰,这一年,金庸年仅13岁。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950年,轰轰烈烈的“镇反”运动开始了。

查枢卿未能幸免。

他最初被抓是因为儿子金庸在香港工作,于是被扣上了“有海外关系”的帽子,和其他不法地主关在一起。

关了不到一个月,就有人检举,查枢卿曾窝藏土匪、私藏枪支,这一下查枢卿就被列入了“就地正法”的名单。

最后查枢卿被定下了窝藏土匪、图谋杀害干部、抗粮等几大罪名,于1951年4月26日被枪决。

(邓小平会见金庸先生)

1981年7月18日,邓小平会见金庸,当面向金庸道歉,说:“团结起来向前看!”

金庸点点头,说:“人入黄泉不能复生,算了吧。”

厨房间。

显然不可能是当年的原貌,只是工作人员想象中的一种复原而已,作为曾经拥有3600亩土地、100多户佃农的地主家庭,厨房间的陈设应该不至于如此简单。

故居中一处专门用来陈列介绍查氏家族。

故居中一处专门用来展示金庸生平事迹。

故居内另一处厅堂,名为培远堂。

故居内的门楼。

故居内“七十二侠客”长廊,除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主要陈列小说中侠客使用的武器及用品以及一些金庸故居的衍生商品。

现在的金庸故居建于1998年,按照原有的查家老宅为原型复建。

金庸先生生前曾六次回到海宁,但是令人费解的是,他却从来没有回祖宅走一走看一看,难道他真的一点都不怀念那个童年、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吗?

先生早已驾鹤西去,再也没有人能知道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有人说,父亲的不幸遭遇成了金庸心中永远的痛,从此,他就断了回到祖屋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