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发文,向社会推介第三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这38个案例生动展示了各地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实践成果,其中,各地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乡村文化能人在传承弘扬家风家训和传统美德、强化移风易俗宣传引导、组织开展活动活跃村民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经验做法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借鉴性。
▲ 坝头村阳光巷 蒙山县新圩镇政府供图
一条清溪缓缓流入位于广西梧州蒙山县新圩镇的坝头村。不过,坝头村最美的景色并不是这岁月静好的田园美景,那处处洋溢的新时代文明乡风正润泽着这个山村。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助力和保障。近年来,坝头村以廉孝文化为主线,探索出一条文化设施到村、文化服务到户、文化普及到人、文化扶贫到根的文化惠民道路。通过整合农家书屋、广播站、下坝戏台、“绿荫党校”等宣传阵地,结合当地民风习俗,探索开设“乡村文化小厨”,让“文化课堂”走到群众家门口,弘扬廉孝文化,培育文明新风。
走在坝头村的村道上,一步一景都能看出这个村庄发生的巨大变化: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景观墙绘、移风易俗墙画、村规民约彩绘、法治宣传标语,村民们在广场上跳广场舞,游客在精心设计的乡村微景观前留影……然而几年前,村子却是另一种面貌。
“建设阳光巷,我们仅用了28天,这都得益于我们实施的乡村文明新风建设。”坝头村党总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陈华源自豪地说。当时,新圩镇正加快推进“三清三拆”,陈华源带头让出自家菜园地,集中放置村屯垃圾桶。在陈华源的带领下,村干部、党员、组长、乡贤、能人等纷纷发挥示范领头作用,广泛动员群众主动拆除危旧房、修缮围墙。当地村民还结合民风习俗,就地取材开展微改造,将石头、竹子、泥砖、旧门板等建筑材料融入民风习俗装饰,建成廉政文化清风巷和善行义举阳光巷,成为坝头村弘扬新风正气、规范村民行为的助推器。
为整治人居环境,坝头村建立党员带头、志愿助力、群众投工投劳机制,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改厕改厨工程、乡村风貌提升行动,完善村屯环境卫生公约、户前三包责任制、垃圾分类制度。同时,因地制宜利用原有的建筑材料打造一批微景观、微花园、微菜园,既传承了乡土文化,也留下了乡愁记忆。“臭水沟没有了,乱堆乱建也拆除了,现在环境好了,我们看着舒服,心里高兴。”对于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村民刘永献看在眼里、甜在心里。坝头村的“改头换面”也让其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乡风文明建设不仅是乡容村貌的改造,也要树立起新时代文明和谐的思想作风。孝老爱亲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刘石兰是坝头村评选的孝老爱亲好榜样,她长期照顾村里的五保户老人,村里人说起她都是连连夸赞。
为了广泛树立起廉孝文化的文明乡风,坝头村组织村民提炼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廉孝立家、和善兴家的坝头“四家精神”,并绘制了相应的彩绘壁画。村里坚持开展“做新时代文明人”活动,定期举办“好家风伴我脱贫致富”故事分享会,并以廉孝作为模范家庭评选的重要依据,常态化评选善行义举榜、文明家庭榜,引领文明新风尚深入人心。
从2019年开始,坝头村在当地建立了村、组、屯三级联动机制,以廉孝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引导村民参与和倡导乡贤支持等方式,打造出以“一站两巷三景观五园文化”为主体的文明实践阵地。例如,整合农家书屋、广播站、下坝戏台、“绿荫党校”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施乡村风貌提升工程,建成了乡村广场、坝头法治公园、坝头语录三大乡风文明景观,共同形成了坝头村别具一格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乡风文明建设也讲究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为此,坝头村将村里的退休职工、民间文艺骨干、文化遗产传承人、农村致富能手等50余人组织起来,形成一支能干、会干、敢干、实干、快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主力军”,通过理论宣传、文明宣讲、文艺演出等形式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近500场次。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成立了农村诗社,打造诗词文化小巷,扶持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利用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丰收节、山歌比赛、戏曲进乡村、中华诗词进乡村等系列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利用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廉孝文化扎根乡村,浸润心田。
“在孝顺文明、清正廉洁乡风的引导下,廉孝二字已深深植入坝头村村民心中。”陈华源说,如今,文明乡风已经成为一种自然践行的行为准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的日常生活。整个村子的风气好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2022年11月18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广西蒙山县坝头村:廉孝文化让村庄“改头换面”》
责编:陈晓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