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镇迪特福特,位于巴伐利亚州,在慕尼黑与纽伦堡中间。

静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迪特福特坐落于美丽的阿尔特米尔河谷,背依俊秀的山峦和葱郁的森林,像一颗遗失在舒缓溪流旁的明珠。

静谧幽美是它的标签。

然而,真正吸引游客前往的,并非其离尘脱俗的田园风光,而是这里的居民都有一颗中国心。他们的生活中处处包含着浓郁的中国情。

小镇居民狂热地喜爱着中国文化,每年都会举办以中国元素为主题的狂欢节,节目中甚至有“皇帝登基”。

中文是这里的官方语言,春节是此城的传统节日。

心向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城到处都有中国的痕迹。

入口处立着块古老石碑,其上以中文和德文标识着小城与首都北京的距离。深入小城,来到市政中心门口。最吸引眼球的的当属一座“清朝官员”的喷泉雕塑。

中国人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人”戴着尖顶帽子,撇着八字胡,高昂着头,张开双臂,两眼炯炯有神地注视着来往行人。

看起来三分庄重,七分滑稽。

它的底座上纹着中国风的装饰花纹并刻有汉字,旁边树竖着块石碑,上头写着“迪特福特——巴伐利亚州的中国”。

这座喷泉始建于1962年,早已成为小城地标,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中国人泉”。

继续深入小城,你会发现两边巴伐利亚风的精致小店都有个中文的店招,面包店叫“中国面包店”,咖啡馆叫“中国咖啡馆”。

红色灯笼、复杂的中国结、名为“气功”的小街等,无不让人感觉像走进了唐人街。

小城里有很多中国内容的博物馆,还有教授太极与气功课程的中文学校。

但这里的居民都是日耳曼人。尽管他们把中文定为官方语言,却没有几个人能流利使用中文。

中国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没关系,说不来中文不影响他们用筷子吃饭,包饺子过年。

那么,迪特福特为什么对中国如此情有独钟呢?

在数百年前,这里的人们就与中国互通有无。中国优质的茶叶、精美的丝绸,华丽的瓷器,让迪特福特的人们爱不释手。中国有个成语,叫爱屋及乌。随着双方交流的逐渐加深,这里的人们也从喜欢中国的商品变成了喜欢中国,热爱中国的文化。

起初,他们模仿中国人的穿衣打扮;慢慢地,他们也用上了筷子,吃起了大米;甚至过上了中国的节日;最后,干脆宣称自己是“巴伐利亚州的中国”,彻底做起了中国人!

根据当地史料记载,迪特福特居民被称为“中国人”的最早时间,是1860年,出现在当年的一张德国挂历上。算起来,距今已有162年历史。

他们在这一百多年时间里,形成了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从1928年开始的每年2月,这里都会举办中国狂欢节。二战期间中止了几年,又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恢复。

1954年的时候,狂欢节开始通过选举产生一名“中国皇帝”。自此,先后有11位金发碧眼的皇帝成功登基。

狂欢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一年一度的中国狂欢节,是迪特福特最重要的是节日。

小城市民为之倾注大量的精力和金钱。通常,狂欢节的准备会从年前的10月份便开始。他们每天制作大量的节日道具和服装。每家每户都会专门替孩子缝制花哨戏服。

在狂欢节来临的前一天,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窗花,挂起红灯笼,在门扉上贴“福”字…

凌晨2点,城郊的一家中餐馆内传出响亮的歌声,宣告狂欢节正式开始。

随即,数十人的小丑队伍披红戴绿,喧闹地穿过小城,当地人管这叫“叫早”。

被小丑们的大嗓门唤醒的居民——其实,他们根本就没睡,吹着长号、小号和长笛,有的敲着鼓,有的打着锣,还有的推着沉重的古董大炮,浩浩荡荡地走上街头。

孩子们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在午夜兴奋的人群中快乐奔跑,一边会开心地大叫:今天我们都是中国人!

街面就像铜锅里烧开的水,开始沸腾。人们奔走相告,忘情叫嚷,互相用中文问好。

“黄种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狂欢节从午夜延续到上午,小城内开始禁止车辆通行。

每个居民都在热烈的节日气氛里“心急如焚”地等。他们尽一切可能把自己装扮得更像一个黄种人。翘首以盼着盛大的化妆游行。

一般是在下午两点,50辆造型夸张的花车排成长龙从城市中央广场出发,表演者方阵伴随着音乐,舞蹈着行进。

街头挤满了居民与慕名而来的游客,大多数人的人脑门子上,会印上几个意思古怪的方块字。

他们装扮成朝廷大臣、王妃和侍卫,在街道上载歌载舞,忘情陶醉。

“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队伍的最后就是当天选出的“皇帝”,他身披明黄色的龙袍,坐在八抬大轿之上,“太监”们簇拥在周围,御林军前方开道,在众人的注目礼下巡游天下。

到下午4点,游行队伍会返回主会场。侍从们举着“祥龙戏珠”的旌旗列于两旁,“皇帝”就在“礼宾大臣”与“内务大臣”的引导下走上代表金銮殿的主席台。

此时市长宣布“皇帝”登基,并发布《致臣民书》,祝圣躬安康,国泰民安。

致辞结束,会放“国歌”,迪特福特的国歌名字就叫《巴伐利亚的中国人》。

“巴伐利亚的中国帝国,今天世人都知道你的存在…”

仪式过后,人们会继续狂欢,在中餐馆中把酒言欢,吃着香肠馅的饺子,捏着竹制的筷子…

挺有意思的。

尽管,他们当中国人的方式有些“不伦不类”,但你不得不承认,他们真的当得很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