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季指针拨向冬天,食了肥螃蟹,喝了粉藕汤,转眼,菜薹登上家家户户的餐桌。

武汉人对菜薹的爱,始于颜值,终于滋味。

它生来就漂亮,杆是油亮的紫红,顶上冒出几朵小金花,在菜摊的一众绿叶菜间,简直像一捧花束。

菜摊前,人人都会停下脚步看看,然后光速付款,拎两捆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在路上,脑袋里已经开始琢磨这菜薹到底怎么吃:

应该清炒,就吃一口原味;加腊肉更香,绝对锦上添花……捧一碗白米饭,铺上肉坨的菜薹,再淋上墨紫色的汤汁,美味指数又翻倍,过瘾。

菜薹啊菜薹,一捆小小的应季时蔬,如何把武汉人的胃肠征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九、十月时,武汉已经能买到第一批菜薹,那是名为“十月红”、“九月鲜”的早熟品种,为的是尝鲜。口感最肉坨、滋味甜津了的,入冬霜打了的才到位。

说起来,菜薹其实是小白菜的亲戚,都是十字花科芸薹属。不过白菜吃的是叶,菜薹吃的是“薹”,就是植物中部抽出的花茎。

去田地里看,会发现长大了的菜薹,叶子特别大,不识五谷的我,还真以为那是长老了的大白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菜薹的标准是“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要脆嫩,嫩到最底部一截可以全数保留——当然,要是实在不放心,用指甲轻轻嵌进去,掐得出汁水就行

菜薹的茎杆表面有层蜡质,不易沾泥灰,所以特别好洗,水龙头下冲冲就干净了,绝对算得上懒人下厨友好型蔬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叶紫杆黄花,谁去谁留,是个问题。

叶子带苦味,小孩子吃了是要皱眉头的,外婆下厨就会细心地摘净;也有人独爱这滋味,留几片嫩叶一起下锅,苦甜二重奏。

杆上的紫皮,有些人家喜欢保留些,不全撕干净,“那都是满满花青素呐,有营养。”

小黄花就那么零星几朵,多数人顺手就跟叶子一起摘了,也有人再三叮嘱,一定要把花留下一起炒,“不苦不苦,花苞的口感最妙,嚼起来很肉坨!”

挨个处理完,手里就有了一捆最合自己心意的净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个武汉人都知道的技巧:千万别拿菜刀切,会带铁味,要用手掐段,食指长短就行。

这是有道理可循的:刀切的断面齐刷刷,而掐出来的断面凹凸不平,炒菜能挂住更多汁水,当然更香

炉灶点起,热锅冷油,什么油?荤油最香

朋友为了炒盘菜薹,曾专门踩着单车买了一兜猪板油回来,现场炼油,何等的认真与耐心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油快冒烟了,姜丝蒜片,腊肉香肠,放吗?

传统派力求极简,菜往热油里一丢,点水焖出绵软的肉感,加一撮盐就上桌

风味派自有讲究,加姜蒜干辣椒,逼出菜薹的香气,沿着锅沿淋一圈醋,酸辣下饭才是王道

哦对,加醋的菜汤最好看,是明艳的粉红色,不加则偏乌青——花青素的酸碱小魔术。

菜薹的经典拍档是腊肉,肥肉多一点的那种。少把点油,让菜与脂肪的香气相互渗入,哪怕是肉食动物,第一筷子也会准准地伸向菜薹,绝不失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意,以上说的,是菜摊上那捆最普通的菜薹,是千家万户的厨房里,抽油烟机的隆隆声里,从油锅跃入白瓷盘的菜薹。

与之区分的,便是洪-山-菜-薹,武汉人心中殿堂级的存在。

在《武昌县志》里,它“味尤佳,它处皆不及”;在传说中,它引得苏东坡与苏小妹三次驻足武昌;在洪山宝塔下,它受塔影照拂,听暮鼓晨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宗的洪山菜薹,比普通菜薹个头大几倍,梗的直径远超一元硬币,指甲轻轻嵌进去一掐,汁水直冒,擦了灰生啃一口,脆甜。

石牌岭有座「洪山菜薹公园」,紧邻着的80亩菜地,是大名鼎鼎的洪山菜薹原产地。再过一个月,老饕们会直接来菜地边,现摘现买

这样的顶级的物产,还会被包进气派的纸盒,作为春节期间走亲戚串门的珍贵年礼。

其实,抛开神话传说不谈,在一代代农人的努力下,东西湖、蔡甸、汉川都能种出品质极优的菜薹,只要在武汉,好吃的菜薹随手就能买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家常做法,顶级的菜薹,还会在大厨的案前,变为想象力十足的盛宴。

「洪山宾馆」曾有一道“雾里看花”,菜薹擦丝,凉拌调味,配上本身清甜的口感,清爽得很。

还有一道,借鉴了海鲜刺身的做法,菜薹去皮切段,配合水果与日式酱油、芥末生食,只有顶级的好菜薹,才能经得起这般考验。

若是菜薹的丰产期,在宝通寺旁的素菜馆,还能吃到菜薹沙拉、菜薹炸炸、菜薹春卷、白灼菜薹……简直是满汉全席的派头。

写到这里,菜薹的香气已经在屋里飘了几个回合。端上桌,拍了张照,发给北漂的朋友。

“啊,菜薹上市了?那不是快过年了?”

被她这么一说,只是尝鲜的一盘菜薹,忽然起了仪式感。

掰着指头数数,等菜薹打了霜,腊鱼腊肉爬上窗台,灌香肠的小店排起队,舌尖上的滋味更多,年就真要来了。

说远了,今天的菜薹炒得真香,多添一碗米饭,你也尝尝?

* 文旅君提示:请广大市民朋友做好个人防护,继续保持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等良好卫生习惯。不扎堆、不聚集,文明用餐,注意咳嗽礼仪。进入景区、文博场馆等场所,请预约、错峰出行,严格遵守“六必”防控措施(即口罩必戴、体温必测、场所码必扫、健康码必亮、大数据行程码必示、核酸阴性证明必查)。

编辑| 许 楠

摄影| 廖晨阳、陈丹妮、Path、Mr.杰、minshawkwan

设计| 文旅君

*本文转自: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