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份的 Nature 期刊中,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浙江大学的科学家们,以「背靠背」的方式发表了两篇文章,阐明了植物生长素运输蛋白 PIN 的结构和工作机制。

1880 年,达尔文父子提出了「向光性」生长的猜想。1928 年,温特首次提出了「生长素」的概念。而吲哚-3-乙酸(IAA)作为植物中主要的生长素,几乎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每一个过程。生长素在细胞与细胞之间会发生极性运输,而膜上的转运蛋白在极性运输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生长素外排蛋白家族 PIN 尤为重要。这两篇研究论文,解析了单独 PIN、PIN-生长素 IAA 复合物PIN-除草剂 NPA 复合物三个高分辨率结构,并利用Biacore 分子互作技术阐明了膜蛋白 PIN 与生长素小分子 IAA 和除草剂 NPA 的识别和转运机制[1,2]。

听说 Biacore 又出新啦!全新系统更适合植物研究。好奇的您不妨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刻报名,与分子互作圈内达人一起见证「1」脉相承 「K」创未来——Biacore 新一代系统发布会

会上您可以了解到:

1. 技术大牛是如何使用 Biacore 助力抗体评价、药物发现的;

2. Biacore 最前沿的科研进展;

3. 新一代系统新增的特色功能,为什么更适合分子量很小的植物激素、不稳定的膜蛋白以及多元复合体的研究。

言归正传,让我们回到开篇提到的两篇精彩 Nature 文献,对其中的 Biacore 分子互作技术进行解读,了解一下这个不可或缺的技术究竟有多强大。

除草剂 NPA 抑制 PIN3 转运生长素 IAA 的分子机制

首先,体外放射性 IAA 转运试验证明了 PIN3 可以运输 IAA,并且在加入除草剂 NPA 后有效抑制了 IAA 的流出。进一步的结构解析显示 PIN3、PIN3-IAA 和 PIN3-NPA 的结构十分类似,并且,IAA 或 NPA 与 PIN 的结合方式类似。之后,科研人员通过 Biacore 实验测出 PIN3 与 IAA 体外亲和力为 160.4 μM,PIN3 与 NPA 的亲和力为 56.2 μM,强于 IAA 与 PIN3 的亲和力(图 1);对 PIN3 蛋白上关键氨基酸进行单点突变后发现与 IAA 的亲和力显著降低,同时发现这些突变体与 NPA 的亲和力也显著降低(图 2)(表 1),这些结果表明,这些氨基酸位点在 IAA 和 PIN3 的结合上起关键作用, 且 NPA 和 PIN3 的结合位点与 IAA 和 PIN3 的相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1:Biacore 实验检测,野生型 PIN3(WT)与生长素 IAA 及其与除草剂 NPA 的亲和力[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2:Biacore 实验检测,各突变型 PIN3 与生长素 IAA 及其与除草剂 NPA 的亲和力[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1 Biacore 实验检测,各突变型与野生型 PIN3 与生长素 IAA 及其与除草剂 NPA 的亲和力[1]

因此,NPA 通过直接结合在 PIN3 蛋白上的 IAA 结合位点,以较高的亲和力抑制 PIN3 的 IAA 转运活性,阐明了 PIN3 与生长素 IAA 和除草剂 NPA 的识别和转运机制。

PIN1 与 IAA 的互作检测

正所谓「一蛋双黄,好事成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同样地解析了 PIN 蛋白家族另一个成员 PIN1、PIN1-IAA 和 PIN1-NPA 的结构。他们通过 Biacore 实验发现 PIN1 能与生长素 IAA 直接结合,亲和力 KD 为 186 μM(图 3),与 PIN3 与 IAA 的亲和力(KD 为 160.4 μM,图 1)相当;同时,他们还检测了 PIN1 与其他天然生长素(IBA、IPA、4-Cl-IAA)均能结合(图 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3:Biacore 实验检测, PIN1 与四种天然生长素 IAA、IBA、IPA、4-Cl-IAA 的亲和力[2]

这两个研究为剖析植物生长素运输调控以及针对 PIN 蛋白的农业用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设计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两篇文章中均检测了膜蛋白 PIN 与小分子 IAA 的亲和力,该检测中存在两大难点:

1. 小分子 IAA 的低分子量(175 Da)意味着结合产生的信号不会太高,对检测设备的灵敏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Biacore 以其卓越的灵敏度,对于小分子的检测无分子量下限,具有高达pg级别的超高灵敏度 0.03 RU(RMS),能够确保低信号的结合也能精确检测;

2. PIN 作为膜蛋白,结构灵活度大、表达量低且较难纯化,纯化后的蛋白也极易失活。因此,检测技术需要既能保证 PIN 蛋白活性状态,又能对其开展理化性质表征。

Biacore 分子互作系统即是采用了一种持续流检测技术,时刻保证 PIN 蛋白处于溶液状态,并且无需对分子进行标记处理,减少对蛋白空间构象的影响,为膜蛋白的检测保驾护航。

同一期的两篇 Nature 文章,出自国内两个顶级科研单位。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使用 Biacore 技术,看似巧合,实则必然。

Biacore 作为分子互作检测的「金标准」,以其卓越的性能,为不同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精准的数据,已经助力超过五万篇文献的发表,更是在去年 FDA 获批上市的 9 款抗体新药中,就有 8 款均采用了 Biacore 技术完成了研发和申报,成为了发表高分文章和药物研发的重要工具。

Biacore 一直致力于用创新技术,拓展研究领域,提高研发效率,加速生物疗法,基于用户需求不断改进非标记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系统,更好地为基础科研、药物研发开创未来。肩负这一使命,我们终于迎来了新一代 SPR 系统——Biacore™ 1 系列,在此诚邀每一位关注 Biacore 的您加入我们,在云端共同见证 Biacore™ 1 系列的诞生,与行业大咖一同探索分子互作前沿进展,揭幕下一代分子相互作用研究的新浪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11.24 敬请期待,不见不散!

内容审核:邹礼平
项目审核:周育红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1] Su, Nannan et al. “Structures and mechanisms of the Arabidopsis auxin transporter PIN3.” Nature vol. 609,7927 (2022): 616-621.

[2] Yang, Zhisen et al.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auxin recognition and efflux by Arabidopsis PIN1.” Nature vol. 609,7927 (2022): 61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