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岁月记忆》读后心得

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阎纲老人作序,展现厚重礼泉文化的《礼泉岁月记忆》,未曾面世时,就曾经牵动许多礼泉文友的心弦,如同一个珍贵的宝宝一样,在文友们期盼的心情中,就这样安详地出版了。

《礼泉岁月记忆》书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礼泉岁月记忆》书影

品读这部礼泉文友佳作的集结里,其中也收录未曾谋面的文友“关中樵夫”袁炳刚先生的四篇佳作:

《争水》《卖柿子》《‘脑系’爷爷》和《坐年夜》,袁先生质朴的关中语言、细腻的行文特色、准确地记录着当年礼泉父老乡亲的艰苦创业,缔造美好生活的完满付出。

关中地区虽贵为神州大地的“白菜心”,但河流偏少,水资源稀缺,这是铁的事实,一位毕生奉献教育事业的笔者,真情的文笔,凸显了礼泉文化人对家乡珍贵历史饱蘸笔墨的记录。

反复品味过后,袁先生在犹如演义一般的佳作《争水》里,客观详尽、情真意切、妙趣横生地重现了当年旧事,稀缺的河水、邵金魁、张凌琦和赵志宏带领下游的“战斗团”成员,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地在大年初二为乡亲们智“取”来救命水。

关于“水”之争,路遥大师巨著《平凡的世界》中就有过精彩绝伦的描写,田福堂带人抢水成功、乐极生悲地让金俊斌淹死,酿成一件非常惨痛的事件。

而在关中腹地、大唐天子李世民寝陵的礼泉县昭陵大地上,睿智的传奇式人物邵金魁、张凌琦和赵志宏,从1976年夏天缺水时,全心全意替乡亲们谋水,起先,用拖拉机载水囊,组织专人,专门从十多公里外的泔河往回拉水,维系本村人畜生活;接下来,他们三位支部书记,代表四五千口村民,前去北其村斡旋,让其减少灌溉面积,挤兑一点水给下游村队乡亲们救急用。

找北其的陈书记求水,几次登门造访,用爱读《三国演义》张凌琦书记的话说,比刘玄德三顾茅芦还低三下四,丢人现眼,南其村仍然是刀枪不入,油盐不进,仍然未果;再去找石潭乡的书记张佩玉,让他帮助协调,但没有结果,他们又找时任昭陵乡书记的董志忠,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最后,他们又找了礼泉县水利局。时任局长的是袁叶新,仍是无法。

实在没辙,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邵金魁几乎是发泄道,“干脆把驴日的这坝炸了!看他谁能把咱怎么样。”

“好!”张凌琦、赵志宏两人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几经周折,甚至于买回来材料,炸石头习以为常的乡亲们,着手炒制炸药,雷管引线也准备好了。

经过多方深思熟虑,三位又作出了不能用炸药爆炸坝的决定。因为两岸都住有农户,多半是窑洞,咱们又没有爆破经验,稍有不慎,会毁塌窑洞,殃及无辜,甚至会牺牲自己的战士。最后决定:实行偷袭,人工刨开大坝。

缺水者准备偷偷的行动,而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河东紧锣密鼓地部署夺水之战,河西亦不敢懈怠严防死守。保住了坝,就等于保住了钱,保住了利益。北其村天天派人在坝面巡逻,夜夜两人值班。

到了秋季,毛主席逝世了,虽然准备了好长时间,邵金魁他们又全身心投入政府布置的毛主席的悼念程序和送葬仪式。

大是大非面前,我们可敬的礼泉乡党就是这样的能干,这正是“关中多奇人,樵夫妙笔来记录” 。

在物质相对匮乏年代,地处九嵕山的老农民们,靠山吃山地想用柿子变几个钱,但当时政策不允许,大队的干部为了迎合上级,想方设法地阻拦甚至于收没农民的柿子,这是一段时期农民们内心特有的阴影。

袁先生详实书写了“舅父”自己动手,“烧柿子”的过程,熟知礼泉农村诀窍的袁先生又介绍了“暖柿子”,两种柿子脱涩的方法,让这个记录曾经困苦的散文短时升华为优美的科普文章。

袁炳刚先生作品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炳刚先生作品截图

难忘的经历,那绕道避开“卡点”的路途,袁先生清晰地反映给我们再现,绕来绕去,确实避开了卡点,但三个人奋力连拉带推载有柿子的架子车的情形,读来也觉得他们当年是那样的卖力。好在“舅舅”的柿子换得满意的收入,也就足矣。

《脑系爷爷》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脑系爷爷》截图

有血有肉的关中大地上,少不了那样特别能干,尤其是几个妯娌组成的大家庭,那婆婆妈妈的琐碎事,能维系那样大家庭的家长,凭的就是过硬的本领。《‘脑系’爷爷》就是袁先生记录自己祖父的美文。

袁先生的祖父,勤勤恳恳地过日子;急急火火地做事;头脑更是非常活络地经营着副业。

老人领着自己的儿子“跑车、拉脚”,旧式畜力大车,尤其是下坡时,刹车杠的力道必须恰到好处地使用,而强将手下无弱兵的父子们,把这一凭技巧的工作,干得令乡亲们大为赞赏。

老人不仅仅是持家有道,而且给自己头生头长的孙子也早早地物色了“媳妇”,一个非常兴旺、兴旺到令人眼热的大家庭,给孙子订媳妇,本来是曾经无可厚非的大事,而正是因为这件事因,却有一个笔者的“娘”(礼泉方言对父辈配偶的称谓),借故让自己的孩子向老人要钱“扯鞋面料”,未果后那位“娘”大肆渲染“有钱叫媳妇,没钱扯鞋面”。也许是农村女人说者无心的话语,却如同打脸地刺激了老人。

当年大家庭里最悲催的“摔碟子拌碗”的悲剧终于出现,一个维系多年,曾经固若金汤的大家庭,却因着这样的尴尬而帮分崩离。

合久必分的模式在这个家庭也必然地显现。

袁先生经典地总结到:人心的涣散是不会支撑那些宏伟计划的实施的,袁炳刚先生这精辟的论断给“爷爷”以藉慰,也更是对世道上许许多多事物的睿智总结,虽热未曾谋面,但通过对作品的品读与揣摩,一位教书育人毕生,智者的形象稳稳地植根我的脑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