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的文化具有开放的特点,城市历史中曾将诸多外域风情本土化。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八大关就是最淋漓尽致的表达,众多的西式建筑,形成微观的欧洲近代城市风貌,沉淀为城市的欧韵气质。

八大关地处青岛市区东南,300多座风情各异的欧陆建筑群林立其间,每座建筑都像童话里居住公主和王子的城堡。八大关把山与海、建筑与风景、浪漫与古典、梦幻与现实、悠闲与激情、安静与热闹、历史与今天……和谐地浓缩在一起,绽放出精湛的世界建筑艺术与独具匠心的庭院绿化完美结合的休闲胜境,“囊括青岛方方面面之美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石楼

青岛自1898年启动城市化进程后,伴随着20世纪前半叶的风雨,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持续植入,为青岛留下了大量样式各异的历史建筑。这一过程中,位于市南区太平山南麓汇泉角与太平角之间的八大关地段,最初规划为别墅浴场区。这些建筑群首先形成的是沿海地段,随后则次第由低到高进行建设。建筑体量一般都小巧适中,高度不超过18米,层高不超过3层;建筑面积以每栋300平方米左右为主,很少超过500平方米;建筑面积占宅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下。建筑材料主要取自本地产石头、砖瓦和木材,建筑大都为砖木结构。

很多人对八大关区域内的建筑有一个误解,以为这些建筑基本都是德式建筑。实际上,八大关建筑群的形成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德占青岛时期,主要是德国、英国等国家设计师设计的欧洲田园式别墅建筑,现存很少。再后来是20世纪20年代来青购置产业的美国、俄国、日本等业主,按照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及个人意愿建造了风格各异的庭院别墅。

八大关最主流的建筑则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以受过欧美建筑学教育影响的中国建筑师吸纳欧洲建筑风格及形式进行建筑创作,建造了一大批具有欧美建筑情调的别墅。此时,正值西风大举东进的时候,融合的中西建筑艺术,成就了八大关公馆式别墅区的鼎盛时期。1932年,青岛市政府颁布实施“青岛市暂行建筑规划”,成立“建筑审美委员会”,确定在太平角别墅区与南海路之间开发“荣成路东特别规定建筑地”。

八大关的建筑汇集了古希腊式、罗马风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等多种建筑风格,它们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其体量、尺度、色彩、造型等方面各具特色。这些建筑风格的个性表白,虽然流转着浓郁的异域情调,但许多建筑并不是德国或俄国建筑师的作品,更多的建筑来自彼时留洋的中国建筑师。他们深受西方建筑风潮的浸染,已能够娴熟地将各种建筑语言应用于个性化的设计之中,集结着他们承继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创新新建筑风思潮的智慧结晶,几乎体现了欧美近代建筑艺术思潮的流变轨迹,见证了中国文化的融合力,涂抹出令人向往的画境。源于此,八大关独树一帜的建筑,不仅成为青岛无与伦比的城市符号,而且也因为在欧洲都不多见的建筑风格,成为世界各地建筑设计师追觅过往的寻梦地。

风格多样的建筑和优美的环境,使这里成为影视导演的理想外景地和中国最美的婚纱照外景地之一。一年四季,只要是晴好天气,林荫道上,海滨沙滩边,别墅小楼前,随时可见来自全国各地的新人穿着白色礼服和婚纱拍照,他们在欧式建筑的背景里流连,仿佛上演着一出出现代安徒生童话。

2011年,国家文物局通过《八大关近代建筑保护规划》,随后根据此规划编制了修缮方案,相关保护和修缮工作不断完善。近年来,管理部门坚持“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聘请专业团队,对列入开发范围的建筑予以整体规划设计,融合多业态设计,确定“领事馆文化、音乐、艺术、科技、文学、餐饮、旅宿、休闲”等八大主题板块,明确了每一栋房屋的开发定位,并从多个渠道扎实深入的发掘,收集有关建筑、地域、人文历史等方面的资料及实物,还与官方及民间机构合作挖掘与老建筑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事件。昔日神秘的小别墅逐渐面向公众开启尘封之门,文物活起来,这些历史建筑开始向市民、游客讲述百年以来的“青岛往事”。如今,这些开放的建筑,已成为市民更加爱青岛这座城的新方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文 王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