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11月21日,清政府正式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赐大清国二品顶戴花翎,并带领清政府外交使团出使欧美各国。蒲安臣也成为中国外交史上第一位“洋人钦差大臣”。

就像30年后的李鸿章一行人出访欧美一样,蒲安臣使团是晚清政府面对西方船坚利炮和观念冲击之后,第一次暂且放下“朝贡体制”的身段,寻求和平外交的一次有益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蒲安臣使团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外机缘,让美国人蒲安臣成为晚清政府的第一位官方使节?

第一,《天津条约》的修约压力。

1867年刚好到了《天津条约》的十年修约之期。面对各国纷纷砸来的催促修约“诏书”,让清政府想起了十年前英法借口修约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了避免历史重演,清政府先发制人,决定主动遣使出国,以和平协商的方式主动修约。

第二,恭亲王奕訢的支持。

早在1864年,普丹战争爆发,普鲁士公使李福斯在中国大沽口扣押了丹麦商船。

于是,总理衙门根据同文馆的丁韪良翻译过来的《万国公法》,提出抗议,在中国水域捉拿扣押,“系显夺中国之权”。

最终,因为总理衙门的据理力争,事件才和平解决。

这件事让奕訢明白了多了解一些西方的文化背景,更有利于自己的统治。于是,他不仅开始筹备遣使出洋,还主动上了一道奏折,力推蒲安臣为钦差大臣。

第三,针对礼节问题,清政府需要一个替罪“洋”。

什么礼节呢?对于使团的出访,清廷最担心的竟是见到外国皇帝,该施什么礼。叩头?万万不能够,有失我大清国的尊严。

清政府想到了一个妙招:派一位洋人担任使节代表,如果需要叩头,便由他叩,不需要叩头的时候清朝官员负责交涉。

第四,蒲安臣赢得了清政府的信任。

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的蒲安臣,曾经也是那场轰轰烈烈的废奴运动参与者,甚至是美国共和党创始人。于是,林肯当选总统之后,他顺利成为第一批入驻北京的外国公使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蒲安臣

1862年,美国正值南北战争期间,无暇东顾。所以在国务卿西华德提出的对华“合作政策”中,采取和平外交活动,取代“武力外交”。这就让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在其他外国公使中成为“另类”,赢得了清政府的好感。

其实,“合作政策”是美国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下提出的“分羹政策”,正是后来门户开放政策的前身。

于是,蒲安臣所代表的第一次中国近代外交之旅开始了,他会取得怎样的成果呢?

1868年2月25日,蒲安臣使团一行三十人,从上海出发,首站就来到了美国旧金山。

访美期间,蒲安臣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首个“对等条约”——《蒲安臣条约》。

它是清政府以“修约”为动因,派遣使团出访的直接成果。在客观上也促成了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官派留美幼童”的计划,这批幼童中就有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

接着,蒲安臣使团又先后出访了英、法、普、俄等国;1870年,蒲安臣在俄国圣彼得堡突然得病去世,但使团并未因此中断,继续访问了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后返回北京。

在蒲安臣一行人的努力下,清政府与英法普等国也先后达成了修约暂缓、“以和济事”的约定。

几乎在同一时间,日本也派出了一支访问欧美的官方使团。那就是以日本外务卿岩仓具视为全权特使,包括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在内48人的岩仓使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的岩仓使团主要成员

同样是中日两国被迫走向世界、开展近代外交的第一次重大行动,蒲安臣使团和日本的岩仓使团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基本构成不同。

清政府派出的这支蒲安臣使团属于正常外交使团,成员多为首次出洋的“土”大臣、“宅”学生,并没有实际政治话语权。日本使团却多是萨长藩的开明武士、明治维新的主力军。

其次,带来影响不同。

蒲安臣使团以外交走访和游历观察的方式增加对西方的认知,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有限。

而岩仓使团却以把握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制定详细的出访计划,为日后展开维新改革以及确立近代内阁制提供了蓝图。

总体来看,蒲安臣使团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外交的第一步,增进了中国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局部了解。它告诉我们机遇在外,多沟通、多借鉴,才能促进大发展。同时,相比立志维新的日本明治政府,清廷对新制度文化的保守与阻挠,让中国错过了本应该早点到来的近代化发展。这说明没有共同目标的群体,终究会分崩离析。

他对各国人民的无私帮助和仁慈胸怀,已经越过国界,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世界公民。

——马克·吐温写给蒲安臣的悼念词

编辑说明

文字 / 范范之辈

排版 / 蒹葭

封面 / 蒹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