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但很少有人知道,万里长城其实与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强悍的游牧民族——匈奴有密切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匈奴是我国古代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存在。匈奴最早叫“荤粥”,周朝人称其为“狁”,从秦朝开始,被称为“匈奴”。秦汉时期匈奴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并经常与中原的华夏民族发生战争。匈奴鼎盛时期的版图东起大兴安岭的乌桓、鲜卑山西界,西至中亚地区,北至西伯利亚地区,南到长城,它的国土面积比秦汉帝国还要大。

在中国历史上,秦、汉是两个强盛的朝代,匈奴与这两个朝代从武力对抗到和平共处,到最后的生死对决,历时数百年。

匈奴主要生活在阴山南北地区,经济上以畜牧业为主,狩猎为辅,在战国末期逐渐强大起来。从周朝开始,匈奴人不断与汉民族发生冲突,强悍的匈奴骑兵经常进入中原,侵扰和掠夺汉民族人民财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两次击败匈奴,夺取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并修筑了万里长城,以防匈奴入侵。公元前209年,匈奴出兵夺回河南地。秦始皇死后,匈奴的冒顿单于弑父自立,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陆续灭掉了东胡、月氏、丁零、楼兰等部落,首次统一了北方草原。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和卫青击败匈奴,迫使其退出漠南地区。霍去病率军挺进漠北,歼灭匈奴七万多人,俘虏了八十多个匈奴将领,将匈奴人逼至贝加尔湖。东汉时期,匈奴分裂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采取亲汉政策,比如我们熟知的“昭君出塞”说的就是汉朝与匈奴和亲的故事。由于匈奴与汉朝和平共处,匈奴人与汉人交往、通婚,民族融合越来越深。而北匈奴由于人力和物力都不敌汉军,最终战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向南迁徙,进入中原与汉族人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人则被迫西迁,进入中亚和欧洲境内,势力逐渐壮大,重新建立了政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匈奴与秦朝、汉朝对抗了数百年,它之所以战败,不是因为它们不够勇猛,而是由于其落后的文明导致的。匈奴的游牧文明远远落后于秦、汉时期的农业文明。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汉朝拥有5000多万人口,战马数十万匹,国库银两充足,而匈奴无论在哪个方面都远远不及汉朝,因此,匈奴的战败是历史必然的结果。

但是如果没有匈奴这个强大的对手,秦始皇也不会修建伟大的万里长城,中国的历史就有可能会改写,中华文明也不会成为延续至今的完整的唯一的古文明。匈奴人的西迁改变了中亚、西亚及欧洲大陆的民族结构和政治格局,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匈奴人是夏朝人的后裔,《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这句话的意思是,匈奴的祖先是夏朝的淳维。淳维是夏朝最后一任君王夏桀的儿子。传说夏朝灭亡后,最后一任君王夏桀被流放到了南巢。夏桀死后,他的儿子淳维带着家族和民众逃到了北方的草原,以游牧为生,繁衍生息,逐步发展成为匈奴民族。也就是说,匈奴也属于华夏民族,因为它是华夏民族的祖先——夏朝遗民的一支。史学界普遍认同“匈奴人是夏朝人的后裔”这一观点。

匈奴有不少分支,比如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人,都被后世称为“匈奴”。还有人认为,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民族也是匈奴。由于匈奴逃到草原后,与中原长期隔绝,逐渐形成了与中原汉民族不同的文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今天的蒙古族很有可能是古代匈奴人的后裔,他们的信仰和生活习惯与历史上的匈奴有很多相似之处,古代一部分匈奴人南迁后与汉民族通婚,汉族与匈奴相互融合,现代的很多汉族人也可能有匈奴人的血缘,这就是民族融合的意义。但是不管是汉族还是蒙古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