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琅镇尚塘村“农家小苑”俯瞰图。何伟摄
葛山村路边小景观。赖广昭摄
今年初,电白区3721条自然村率先在全市实现干净整洁村村过关,如愿打赢“百日攻坚战”。随后不久,电白再接再厉吹响美丽宜居村建设村村过关的攻坚号角,目标是在2026年实现全域达标。
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做好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是一项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对此,电白区印发了《电白区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工作方案》。如今,经过近9个月时间的实践,一些基层工作者在建章立制、激发内生动力、引入外力等方面作出了探索创新,对部分区域人居环境问题反弹整治提供了借鉴。
●邓建青赖广昭何梅崔华星
建章立制
用规章制度管事管民
今年2月底,在启动全域打造美丽宜居村攻坚行动之际,电白从村庄环境卫生保洁机制、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机制、农村公厕长效管护机制等方面,建立了12项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巩固干净整洁村村过关成果,为全域推进打造美丽宜居村奠定基础。
实际上,自2021年人居环境整治巩固提升“百日攻坚战”打响以来,电白就十分注重巩固深化成果,一方面持续加强督导检查,压实管护责任,保持攻坚克难的态势;另一方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电白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区级财政按每个自然村每月500元的标准,每年落实农村人居环境管护经费2246.8万元,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既治得了,又管得好”。
在过去大半年时间里,一些来自基层的实践很好地验证了制度的成效。
走到哪都不怕垃圾无处扔,是沙院镇新洲村委会那珠村给人最深的印象。在这里,每5户人家就设有1个垃圾集中点,保证房前屋后干净整洁。
“全村实行分组责任制管理,每五户为一组责任户。”那珠村民小组组长刘海花介绍,责任户区域范围包括自家屋前屋后以及5户周围的公共区域,他们要把责任区域打扫干净,房前屋后不准堆放柴草杂物,不准乱丢果皮、烟头、纸质等生活垃圾。垃圾投入垃圾桶后,由村中保洁员定时清理到垃圾集中池。“保持清洁、定时清洗垃圾桶的任务也是落到责任组身上。”刘海花说。
那珠村不仅实行垃圾清理分组责任制,还每月开展卫生评比活动。由村民小组代表、村民志愿者等组成考评人员,检查村内卫生情况,分清洁、较清洁、不清洁三个等级评定,将结果公布在卫生公示栏上。值得一提的是,那珠村的卫生评比还具体到个人。在对村民的每月评分中,如有违规行为则进行扣分处罚。在遵守卫生制度层面表现较好的村民,在年终评比时则给予表扬并奖励。
人居环境长效管控下,“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写入了那珠村的卫生公约。如今,每天一小扫、每星期一大扫、每月一评比,成了那珠村人的日常。
对于在人居环境长效管控中要注重建章立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高地街道那花社区党支部书记杨土发深有同感。
在人居环境管护工作中,那花社区通过村民大会提议和表决,将人居环境整治和管理责任写入村规民约。按照村规民约,那花社区以户为单位与村民签订《人居环境责任书》,通过创建微信小程序,让村民扫描二维码上传完成整改后的自家环境卫生图。后期以此为依据,对卫生清洁户进行表扬和奖励,要求反弹户限期整改。
“绝大部分村民都能很好地遵守村规民约。我们还尝试通过捆绑群众办事机制,解决部分反弹户的环境卫生问题。”杨土发介绍,社区会在党群服务中心公示人居环境整治的红黑榜。同时,针对反弹户,社区在其办理部分非紧急事务时,要求必须完成整改任务,才准予办理相关业务,以解决屡教不改的环境卫生问题。
签订承诺书,就是要教育村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利用群众力量推动环境整治。建立常态化的评比和奖励机制,则培养了村民良好的卫生习惯。而规章制度的背后,则是执行有力的干部队伍。那花社区在辖区内所有村组实行网格化管理,乡村干部分片包干,划分责任区域,发挥党员、村民小组长、网格员等的作用,层层压实责任,落实属地责任,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努力做到共建共治共享。
专业赋能
保洁公司一体化处理
除了注重建章立制以及激发内生动力,引入外部力量也是完善机制的重要方面。
近日,霞洞镇塘涵长岭村村民发现,村里清运垃圾的方式变了。每天早上,他们都会看到,一辆全密闭型的垃圾清运车缓缓驶入村里。每到一个垃圾集中点,清运车就会停下来,等清运工人将桶里的垃圾投放到清运车上,再赶往下一个点清运垃圾,确保村庄干净整洁。
“这下不用担心垃圾洒落的问题了。”长岭村村民对新的垃圾清运服务交口称赞。
今年以来,霞洞镇按照创建省级卫生镇要求,结合本镇实际,对镇村卫生保洁和垃圾转运机制进行了全面改革,取消了垃圾中转站,由专业公司每天对全镇镇村生活垃圾进行清运,实现镇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过去各村垃圾收集采用的是非封闭式运转车,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污水滴漏、垃圾遗落等情况,给沿途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运转车也没有压缩功能,装载力小,每天需在区垃圾处理厂和镇村之间跑很多趟,费时费力。”霞洞镇党委书记谢景基介绍,为解决垃圾收集难、转运难、处理难的问题,霞洞镇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引进专业化的保洁清运公司,形成了收集、运输、处理一体化处理模式。
据介绍,霞洞镇通过购买服务,与绿能公司签订圩街卫生保洁和生活垃圾清运合同,各行政村则分别与绿能公司签订垃圾清运合同,由绿能公司在各个垃圾收集点设置大小统一规范的垃圾桶,同时配备密闭垃圾压缩车16台、设置高标准垃圾临时收集点,实现生活垃圾100%密闭清运,垃圾也做到了日产日清。
目前,霞洞镇共设置垃圾临时收集点529个,发放统一规格的有盖垃圾桶2392个。其中,建设硬底化有洗手区域的高标准垃圾临时收集点23个,借助完善的清洗冲刷设施,有利于减少“脏乱臭”情况的发生。
在这种模式下,村内原有的保洁体系和新购买的垃圾清运体系形成了良好的联动作用。
霞洞镇落实镇、村两级保洁员316名,每名保洁员配备一台保洁车。在联动作业体系中,村中垃圾由保洁员集中收集到临时收集点,再由清运公司使用压缩车收集运输到垃圾处理厂统一处理,形成了收集、运输、处理的垃圾处理一体化机制,大大提升了保洁质量和效率。
为确保垃圾清运工作提质增效,霞洞镇对清运公司的日常工作制定了监督机制。其中,要求清运公司加大频次对垃圾临时收集点进行清理维护;定期对垃圾桶进行擦拭、清洗,确保每个垃圾箱盖子常态化保持密封状态;定期对垃圾清运车辆进行清洗、消毒,保持良好使用状态。
此外,霞洞镇还充分利用各村保洁员与五级网格员形成监督联动机制,如发现垃圾点垃圾清运不及时的情况,就及时在网格员群进行通报,镇村可根据合同约定作出相应处理。
“镇每年投入108万元,每天可处理镇街垃圾约60吨,同往年相比,每年节约垃圾清运处理费用达54万元。各行政村村民统一每人每月向垃圾清运公司缴交4元生活垃圾清运费用,由村委会统一收缴。”当地干部算了一笔账,在降低垃圾清运费用之外,更重要的是镇村垃圾转运工作走向规范化、高效化。
内生动力
坚持以群众为工作主体
“群众不积极等于白干”,杨土发认为,人居环境管护工作要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群众自觉参与进来。
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岭门镇平岚村做了有益探索。今年7月,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平岚村积分超市正式对外运营。积分超市内的所有商品全部用积分定价、兑换,村民可通过参与村庄清洁、志愿服务、建言献策等途径获取积分、兑换物品。
“以积分超市为载体,以积分管理为主要形式,我们将乡村治理的很多事务具象化,通过指标制定、积分考评、积分兑换、评先争优、红黑榜奖惩等一系列流程完善乡村治理框架。”当地干部介绍,这是岭门镇在探索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理、完善基层治理模式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正式运行4个多月以来,目前累计发放超2万积分。村民的参与热情很高,目前已吸引100多人次主动参与村庄清洁、疫情防控、房屋排查等乡村治理志愿活动。”岭门镇党委副书记、驻镇工作队队长黄灶涛说,通过积分制的推行,平岚村整体面貌、院落环境大为改观,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今年以来,积分制在电白得到广泛推广。目前,电白区21个镇(街)都至少有一条村在试点开展乡村治理“积分制”,其中已建有7间积分超市。
在那霍镇水石村,村委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积分评价办法,对村民进行评价并形成积分。村民获得积分后,可以在村内超市的积分兑换专柜换取商品。村委会也会根据村民的积分给予相应的精神鼓励、物资鼓励或者行为约束,以激发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
在麻岗镇坑内村,“红黑榜”+“积分制”的效果显著。“制度实施以后,大家的自觉性增强了,不少‘叫不动,说不改’的村民都变积极了。”村干部说,激励回馈机制让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清洁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形成了互相督促,共同进步的氛围。
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方面,观珠镇葛山村同样做了很好的示范。前不久,葛山村义工团迎来成立一周年。自去年成立以来,这支义工队的成员已经发展到40多人,他们不求回报,自觉参与志愿服务,在人居环境整治、疫情防控等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原为省定贫困村的葛山村,近年来经过人居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漫步在村中,映入眼帘的楼房整整齐齐,村道蜿蜒宽阔,到处绿树成荫,好心公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整洁美观,呈现出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气象。
“村村过关”以后,葛山村的人居环境管护依然保持高水准。“葛山村的独特之处,在于对群众的宣传和教育。”观珠镇党委委员香婷婷介绍,葛山村通过党员、网格员、志愿者、义工起带头作用,带头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落实长效管护机制,对群众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同时,相较不少镇街1名五级网格员负责联系40—50人,观珠镇对五级网格划分更加细致,1名五级网格员只需负责联系30人左右,又进一步完善了巡村制度和落实机制。
创新亮点
示范铺开“农家小苑”建设
在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的基层实践中,也出现了相对高阶的做法。沙琅镇尚塘村的“农家小苑”便是其中之一。
临近傍晚,尚塘村的“农家小苑”里,不少村民在给蔬果除草浇水,忙得不亦乐乎。“这是我们自己的‘格子’,里面除了圈养鸡鸭,还能种瓜果蔬菜。”黄阿姨摘了把白菜,她家里吃的蔬菜,如今基本从“格子”里摘取。
近年来,多功能的“农家小苑”在沙琅镇遍地开花,既解决了人居环境的“脏乱差”顽疾,又促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赢得各界盛赞。
散养的家禽,是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难题。“解决问题的常规做法,是让每家每户自己把家禽圈养起来。”尚塘村党支部书记黄俊杰说。依此做法,可实现村道的干净整洁,但臭味无法解决。村委会经多次讨论,一个大胆的想法逐渐成型:在村边找一块闲置土地,建一个前种菜、后养家禽的“农家小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统一管理。
尚塘村委会以柳村为先行村,按照不影响起居、方便管理的原则,经多次考察在离集中住宅区半径距离约200米的区域找到了一块合适的土地。
地点好不容易选好,问题又来了。尽管方案获大部分人认可,但也有刺耳的声音。“在家里圈养家禽,喂食才方便。”一些村民觉得没必要“瞎折腾”。为此,村干部一边上门给村民做思想工作,一边加快完善规划方案。经多次开解,反对的村民态度有所松动,而在详细了解改造计划后,他们终于点头同意了。
柳村的“农家小苑”建起来了,划分成60余个“格子”,每个面积约30平方米,村里每家每户都分到属于自己的“格子”。“家里、村里都变干净了。”“农家小苑”建成后,村民欣喜于村里的变化。可不久,这个1.0版本的“农家小苑”缺点不断显现。
“水没处排,一下大雨整块地就被泡掉。”“没有顶棚,单靠笼子的遮阳板,高温天气家禽降不了温,养不活。”对此,村委会并未气馁,而是积极筹措资金研究改进,发动各家各户出资出力出物,一步步对“农家小苑”进行完善:2.0版本增加了顶棚,修建了排水渠;3.0版本完善了隔墙和篱笆,修饰了砖石路,后来围绕“农家小苑”又建好了广场和公园。
完成版的“农家小苑”终于赢得了众口称赞。“小苑就像我的后花园一样,特别舒服。”黄业贵在“格子”里种了蔬菜,几乎每天都过来细心照料。原先对此不感冒的村民也抓紧种起了蔬果。部分家里人较多的群众,还经常向村干部询问小苑能否再扩建,希望多分几间“格子”。
如今的尚塘村,路边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村屋粉墙黛瓦、窗几明亮。“农家小苑”里,家禽成群,蔬果飘香,在周边绿植鲜花的映衬下,彷如一个风光秀美的生态景区。村民在小苑劳作之余闲聊谈笑,增进了乡亲乡情,“邻里矛盾下降了40%”。
尚塘村的成功形成了一个示范样本,经镇村干部宣传推广后,“农家小苑”建设在沙琅镇逐渐铺开。截至目前,沙琅镇共建成“农家小苑”300多个,尽管在各村的分布数量有所差异,但都在不同程度上破解了“脏乱差”问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