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2日壬寅年 辛亥月 己卯日16点20分18秒,星期二,斗指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小雪。小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节气。节气的小雪与天气的小雪无必然联系。小雪的来临,说明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孝经纬》说:“(立冬)后十五日,斗指亥,为小雪。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时言小者,寒未深而雪未大也。”到了小雪节气,意味着我国华北地区将有降雪,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虽然开始下雪,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

古籍《群芳谱》云:“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此时的气候寒未深、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个节气的到来。

小雪 · 卦象

《易经》64卦中,有12个卦对应着十二个月,即十二消息卦。

小雪在易经中的卦象是坤卦。坤卦六爻都属阴,待一个月后的冬至,一阳来复,呈复卦之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坤卦爻辞:“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意思是说坤卦纯阴,此时,阳气不再下降,地气的阳性能量也不再上升,变得静止而不再交会,不通则为闭,万物失去了生机。严寒的冬天已到来,此时要懂得蛰伏,等待时机。

《易经》的智慧无处不在,此卦象教导我们不要违背自然宇宙的法则,凡事穷极则变,学会韬光养晦,等待好的时机。坤为大地,承载万物,具有宽厚包容的胸怀,至阴至柔的力量,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小雪 · 三候

古人将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节气都等分为三,每五日为一候,从而以三候来描述每个节气的气候变化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候虹藏不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礼记注》曰:阴阳气交而为虹,此时阴阳极乎辨,故虹伏。虹非有质而曰藏,亦言其气之下伏耳。”虹为彩虹,也可以理解为下雨的意思。也就是说进入小雪节气,降水的形式逐渐从雨变为雪了,天上不再下雨,自然也就没有了彩虹。

二候天腾地降

这体现了古人的阴阳观念天为阳地为阴,阳气上升阴气下沉,阴阳不再相交,天地间自然一片死寂,所以万物失去生机。

三候闭塞成冬

阴阳相隔,万物沉寂。古代的冬季比如今要难熬得多,天地间不见鸟兽,人们在播种完最后一茬冬小麦后,也纷纷躲在屋里开始过冬了。所谓“闭塞成冬”,正是此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雪 · 农事

黄河中下游

小雪期间,北方各地最低气温多在零下,应该做好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地区正值初雪期,在降水较少的时期,小雪的到来意义非同小可。“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是农民对小雪节气时下雪的赞扬,此时的雪水能抗旱防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江中下游

小雪期间,长江中下游开始进入冬季,部分地区可见初霜。但初雪来得迟,一般在12月中下旬。“立冬下麦迟,小雪搞积肥。”农民开始了小麦、油菜的田间管理,并开始积肥。

华南区域

小雪期间地里仍有庄稼,比如福建当地有“小雪点青稻”的说法,青稻指的是晚稻;广东则有“小雪满田红,大雪满田空“,这里的红指农活多,此时开始收获晚稻,播种小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雪 · 习俗

腌腊肉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

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过年时正好享受美食。

腌白菜

俗话说“小雪铲白菜,大雪铲菠菜”,这时候地里的白菜该收割了。在小雪节气,有开始腌菜的习俗,比如把白菜腌制成酸菜、辣白菜。经过时间历练的腌菜,在寒冬里带给人们与众不同的鲜,配上清粥,虽平凡,但长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吃糍粑的习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

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小雪 · 养生

《黄帝内经》中说,秋收、冬藏。到了冬天,最宜养精蓄锐、休养生息。

预防上火

小雪节气前后,身体内循环正处于阴盛阳衰的阶段,这个季节宜吃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例如芡实、栗子、山药、黄豆、芝麻、黑木耳等富含营养的食物,也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从而起到御寒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面寒冷,人们穿的厚重,体内的热气就很难散发出去,容易生“内火”,导致心烦气躁,情绪不容易控制,积攒多了,会生成疾病。此时,喝一杯茶最为合适,可达到清热解毒降火的功效。

睡前泡脚

小雪节气要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寒能力。睡前可以用热水泡脚,刺激足底穴位,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能提高抗寒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门时,也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脚部和头部。脚部感寒会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病邪乘虚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