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水系新丰街镇所属行政村,潘氏族人聚居的村落,位于镇南8公里。

村子西濒盱江,东依棋盘岭。由于地势较高,当下泄的山洪流经村庄时,如遇砥柱般一劈为二,分为东西两脉散流而去,故得村名“分水”,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演化成了“汾水”。

其实,我倒觉得,如果推说族人祖籍山西,后来族人思念故土,故借谐音,将山西那条著名汾河的名字用到了这里,也很动人且符合情理。

当然,这只是我的臆测。不过,汾水村肇基祖潘千一,倒确实是南宋初年,为避金兵南侵战乱,携家人自北方一路逃难,最终选择落足于此的。至于其祖籍是不是山西,这倒似乎没人考究过。

村头有一口大大的水塘,据说,是族人早年特意采挖的,以拦蓄过境河水供村人所用。

此说的确可信,池畔洗涮台旁就是一个形同暗河的泄洪道,黑洞洞的泄洪口装着铁栅栏,能够想象得到,汛期洪水喷涌而泄的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个惊奇之处,流经村落的河渠小溪,大都走的地下。也就是说,村里的许多巷弄,地下莫不都是流水淙淙,只是你走在铺盖其上的石板路上,一般感觉不到而已。

一大早七点我就到了,村人有的在吃饭,有的在洗涮,没想到这么早就有游人来,也觉得稀罕,纷纷热情地迎着打招呼。

村里古宅依形就势,坐落得很写意,屋子或大或小,门楼或繁或简,透着一股丰俭由己的平民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奎光世映”与“观天尚”算是两幢比较豪奢的宅子,高大的门楼雕刻精致,也是我流连拍照比较多的两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奎光世映”门楼雕刻虽不失精美,但多有损毁,砖雕缺失多,石雕则因系红砂岩,风化雨蚀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屋里现有老人居住,东西放置比较多,为避打扰,只在门口站了站,略看辄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奎光世映”宅上行不几步,右侧一巷弄坡下,即是“观天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宅内也仍有人居住,同样原因,未及深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宅前虽然空间狭窄,却建有一面大大的影壁墙,两旁则辟有掖门,加之“观天尚”这个名字,给人的感觉,怀疑早先或非住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汾水的古宅,看上去总有些比例失调,包括门楼,够高,但面阔不足,给人以瘦高羸弱的感觉。乍看不明白为何如此,进屋才发现,除了进深较浅的门厅外,二、三进的厅堂多为两层,上层放物,下层住人。所以,从外观看,宅子就显得瘦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去的宅子,由于屋内陈设较为凌乱,不方便拍照。后来在巷子里看到一户大部坍塌的宅子,其尚存的梁架,很清楚地显现出它的剖面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多古宅现已闲置,大门紧闭,但昔日气势尚在,风貌不减当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里插建现象比较普遍,古屋新楼混杂,许多老宅废弃了,或者仅剩一堵墙,一扇门,若干旗杆石,但古幽意境仍在,依然耐看耐寻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清时期,是汾水村的繁盛时代,号称“千烟之村”,村里街巷的命名也颇有都市气度,曰“东关”“西关”“南关”“北关”,据说早先四关皆有关门,城廊派头十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似乎很难体味到曾经的意味了。不过,村外的一座“汾水俱乐部”,让人依稀还能领略出当年的一丝繁华景象,尽管这座建筑的风格很民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有一点我倒是有几分相信,说是村子的街巷布局犹如“八卦阵”,外人进来很容易迷路,难以走得出。

难以走得出有点儿夸张,但路径非棋盘状,少有横平竖直,多呈不规则弯曲确是真的,至少我是转得有点儿辨不清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幢名为“培英山房”的房子,似为民国建筑,应为当年的小学堂,拱门两侧的楹联分别是“培根由小学”、“英物起东山”,读来不由让人感慨系之,心头泛起几许微微的细浪。

古村落的寻访就是这样,有欣喜,有惊艳,也有怅然与感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访于2021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