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会,聪明的工匠发明出了许多用具,它们很多也都流传至今,成为我们现在研究当时社会的重要文物,但是也有一些用具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比如,在徐州博物馆中,收藏了几件染炉,专家们都无法确定其用处,究竟是什么样的炉子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您揭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徐州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它位于徐州市云龙区的云龙山北侧,据考古研究表明该位置在清代曾是乾隆皇帝南巡时候的行宫遗址。在1959年,徐州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占地面积约3万多平方,收藏各类精品文物10万多件,一直从原始社会到近现代,展现了厚重的徐州历史。值得一提的是,徐州境内的汉代王侯墓众多,比如最著名的龟山汉墓,因此出土的汉代文物也不计其数。在众多的汉代文物中,最令人感到好奇的还是几件青铜器染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铜染炉小巧精致,虽然样式各有不同,但结构却都是一样的,主要由底座盘体,炉体和敞口杯三部分组成。在一开始,考古专家们对这种青铜炉具不甚了解,甚至都不知道该如何命名,后来根据类似的青铜上有铭文“染炉”,才最终确定其名,但不过对它真实作用还是一头雾水。在后期的研究中,专家们也发挥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为我们推测了它的五大用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测一:染丝线的颜料器皿。
在汉代社会,当时的大户人家都会染丝,即将白色的丝线染成其他的颜色,比如红色,黄色和黑色等。就拿红色来说,当时的红色颜料是朱砂,需将其研磨后加水入煮沸,然后将丝线放入沸水颜料中。因此,这种造型和结构的青铜能够用来染丝线,此外也符合其名“染”,但不过在出土的时候没有发现其他的丝绸的工具,所以这种说法也有漏洞,不是最好的答案。
推测二:焚烧香料的熏香器。
在如今社会,熏香是很多人的喜好,也被认为是一大雅事,但这种玩法其实在古代社会就十分流行。秦汉时期,古人熏香不仅仅是雅致,更是为了驱蚊或驱赶飞虫。 比如,将香料放在敞口的容器中,然后在炉中加入碳火,很快香料就会在高温下释放出味道,甚至还能冒出白色烟雾。在一些汉墓壁画中,类似的焚香方式也有出现,因此这种推测还相当比较合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测三:煮酒的容器。
众所周知,古人喝酒喜欢温酒和煮酒,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煮一壶酒能温暖一天。根据染炉的构造特点,也完全能当成一件煮酒的容器,甚至还有专家进行过尝试,他们将一杯酒加热仅需三五分钟即可。不过,用染炉煮酒也有两个问题,一是滚烫的酒难以下口,二是长时间加热酒精挥发之后就只剩下水了,因此就凭这两点有的专家认为它不太可能是煮酒的容器。
推测四:温酱的炉具。
在《吕氏春秋》中有记载“染而食之”,说的是两人吃肉的场景,因此专家们推测古人吃的白肉,即仅仅的是煮熟的肉,然后用刀切成小片蘸佐料吃。专家们表示,染炉或许就是当然汉代蘸佐料的器皿,他们将蘸料放在炭火上煮沸或加热保持温度,尤其是在冬季的时候使用的最多。此外,在出土染炉的时候,专家还发现它和其他的食用器具放在一起,这也可以说明其作用和吃东西有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测五:迷你小火锅炉。
提到吃火锅,想必很多人都乐此不疲,而且古人对火锅也情有独钟。如您仔细观察,染炉的结构和我们现代的火锅如出一辙,因此绝大部分的文物专家都认为它是汉代火锅。或许您也有疑问,染炉的容量很小,如何能一起吃火锅呢?其实,在汉代还是分餐制,不像我们现在多人一起吃火锅,因此每人一个小火锅,吃一点涮一点也刚刚合适,而且在汉代的壁画上类似吃火锅的场景也屡见不鲜,比如描绘宴会的壁画上,餐桌上每个人都有一个圆形的小炉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的生活距离我们已有千年,很多文物器具我们弄不清其作用也很正常,但只要我们耐心的去研究,不仅早晚能破解它们的奥秘,还能在此过程中发现文物之美,让我们对历史和生活也都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而这或许也正是我们研究历史,研究文物的最终意义所在。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青铜器》作者:马承源,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