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的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乎个人幸福、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

即将出版的《传承与变迁:当代中国家庭结构与家庭养老》一书回顾了现有关于中国家庭结构和家庭养老的研究,并使用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和统计方法对当代中国家庭的居住方式和代际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研究问题包括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过程、多代家庭在当代中国继续存在的原因、家庭居住安排中的性别差异和家庭网络、空巢对老年人的真实影响、女儿养老功能的提升、家庭养老基础的转变、双向代际支持及其对老年人主观福祉的影响、孝道变迁与代际关系的转变等。

ISBN:978-7-300-31156-2

出版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今天推荐本书后记。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法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江苏省社科优青,获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婚姻与家庭、人口社会学、定量研究方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近年来在《社会学研究》、《社会》、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Demographic Research等中英文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后记

这本书代表了我近年来对家庭结构、家庭养老和代际关系等相关领域的粗浅思考和实证探索。在这个“论文至上”的年代,写书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以至于在写作过程中,多位“好心”的师友奉劝我不必在这本书上花太多力气。我当然明白他们是什么意思,但我总是觉得,一个阶段的研究工作需要用一本书进行总结。所以,我写这本书并没有什么功利性的目的,就是想给自己一个总结,同时也想向相关领域的同仁做一个简单的汇报。

从博士阶段算起,我从事家庭方面的研究已有十年时间,但起初,我的研究兴趣并不在此。十年之前,在我刚刚拿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最想研究的领域是社会分层。

这主要是因为我的定量基础比较好,对定量研究也很感兴趣,而在国内的各个社会学分支领域中,定量化水平最高、定量方法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就是社会分层。

然而,当我阅读了《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以及国外几个主流社会学期刊上的众多关于中国社会分层的研究文献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

因为在我当时看来,学术界对中国社会分层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我除了能用新数据来验证一些旧观点之外,已经没什么可以继续研究的可能了。就在我为博士阶段的研究方向头疼不已的时候,有两件事情对我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并最终促使我走上了家庭研究之路。

第一件事情是我与博士导师郭志刚教授的若干次闲聊。郭老师是国内定量研究方法和家庭人口领域的著名学者,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很喜欢聊天的人。他每次见到我,都要聊很久他在研究婚姻、家庭和生育问题时的最新发现和趣闻。起初,我对婚姻家庭这一领域的兴趣并不大,但为了能跟导师有话可聊,我也开始关注这方面的研究。而这一关注让我赫然发现,婚姻家庭倒是一个很有趣且很值得通过定量方法深入研究的领域。

实际上,早在20世纪80 年代,我国的很多社会学前辈就做了不少关于城乡家庭的问卷调查(如“五城市家庭调查”“七城市家庭调查”等),并产出了一批成果;但遗憾的是,这一研究传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突然中断了,此后很少有高质量的定量研究成果出现。一念及此,我突然产生了一股冲动,即想要重新拾起早年关于中国家庭变迁的定量研究传统,分析当代中国家庭的结构、功能、关系及其变迁。有了想法之后,下一步就是要付诸行动。

众所周知,做定量研究首先要找数据,那么关于中国家庭变迁的数据要去哪里找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对我影响至深的第二件事情——CFPS。

CFPS是“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英文缩写,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专门针对家庭的追踪调查项目。

北京大学从2006年开始筹备该项目,项目的负责人是邱泽奇教授,而邱老师正是我硕士阶段的研究生导师。我从2009年跟随邱老师读研究生开始,就一直担任CFPS的研究助理,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我能够比其他研究者更早地使用这个数据,也更加熟悉这个数据的长处和缺陷。

在确定以婚姻家庭作为博士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之后,我很快选定了居住方式、代际关系和婚姻稳定性这几个CFPS数据中资料比较丰富的研究问题,将它们作为突破口,撰写了几篇论文,并在2013年试探着给《社会学研究》和《社会》这两个国内社会学领域的权威期刊各投了一篇稿子,颇令人惊喜的是,这两篇稿子竟然全部被接收了。尝到甜头的我也开始继续挖掘CFPS 数据,并将研究领域拓展到了家庭教育、家务分工等其他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也被陆续发表在国内外的主流刊物上。

虽然在后续的研究中,我接触到的数据资料越来越多,在很多时候,CFPS已不再是我研究的首选,但不可否认的是,CFPS项目的助研经历对我从事家庭研究帮助极大,本书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和第七章都是基于CFPS数据创作而成的。

除了能够获得研究中国家庭及其变迁的一手数据,参与CFPS项目的另一个好处是使我有幸接触到了很多国际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大牛”,特别是当时还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任教的谢宇教授。

谢宇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社会学家和人口学家,同时也是CFPS 项目的国际学术委员会主席。因为CFPS,他经常来北京大学开会,借着开会的机会,他也会邀请青年学生做报告。我有幸参加了几次谢老师组织的研讨会,而且颇令人意外的是,谢老师对我的研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我继续从事家庭研究的信心。

除此之外,通过CFPS项目与谢老师结识也直接促成了我后来去密歇根大学的交流访问。2013年,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密歇根大学学习了一年,谢老师是我在密歇根大学的合作导师。在密歇根大学的这一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除了接触到国际前沿的定量研究方法和婚姻家庭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之外,我的厨艺也日渐提高。现在回想起来,我的整个学术生涯甚至整个人生都因参加CFPS项目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

2014年,我博士毕业以后来到南京大学任教。在国内,当大学老师免不了要发论文、申课题。基于前期在家庭领域的积累,我在工作以后的论文发表和申请到的课题几乎都与婚姻家庭有关。2015年,我申请的课题“居住安排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资助;2016年,另一项课题“隔代养育对祖孙三代的影响研究”获得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2018年,我还以“变迁中的中国家庭和家庭养老问题研究”为题目获评江苏省社科优青。

围绕这几项课题,我在近年来发表了一系列与家庭结构、代际关系和家庭养老相关的论文,这些论文构成了这本书的主体。

不过,为了提高这些论文的可读性,并使之前后逻辑连贯,我对论文中的很多章节进行了改写,甚至重写。

我希望能够借此书将我近年来对家庭结构和家庭养老问题的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和完整地呈现给学术界和一般读者,如果读者在阅读之后感到有所启发,或者产生了想要进一步研究中国家庭结构和家庭养老问题的兴趣,我将甚感欣慰。

本书的写作过程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鼓励,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三位导师——郭志刚教授、邱泽奇教授和谢宇教授,是他们将我引向了家庭研究之路。

此外,我也要感谢在南京大学和其他科研单位工作的师友,感谢他们对我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其中,特别要感谢的是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乔天宇博士,在他的慷慨帮助下,我才得以成功汇总2010年和2015年有关中国家庭结构的相关资料。

我也要感谢我曾经教授过的学生,是他们给了我写作此书的动力。在此,要特别感谢的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张世琦,她对全书进行了非常认真的校对,指出了很多文字和排版上的错误。我还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盛杰女士,她在本书出版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是支持我从事各项工作的精神力量。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虽然我和很多人都对书稿进行了反复校对,但由于个人能力的限制,书中难免会存在一些疏漏和错误之处,书中的观点也仅代表我一家之言,在此恳请各位读者不吝批评指正(我的邮箱是:xuqi@nju.edu.cn)。

许琪

2022年8月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目录

绪论 变迁中的中国家庭结构与家庭养老
一、古德的遗产与中国的家庭变迁研究
二、家庭现代化理论及其批判
三、中国家庭变迁的三个特点
四、开展定量的家庭变迁研究
五、本书内容与章节安排

家庭结构篇
第一章 再论小型化与核心化
一、历史上的中国家庭有多大
二、家庭小型化的原因是什么
三、从不同指标看家庭核心化
四、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趋势
五、老年人的居住方式
六、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为何与子女同住
一、现代化理论的预言
二、中国多代家庭的发展
三、聚焦中国的年轻夫妇
四、子女需求的影响
五、数据、变量与分析方法
六、分析结果
七、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与谁住和住多远
一、从夫居和从妻居
二、相邻而居和网络家庭
三、社会变迁和个体需求
四、数据、变量与分析方法
五、分析结果
六、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空巢是问题吗
一、人人避之不及的空巢
二、令人困惑的研究发现
三、为何空巢不是问题
四、数据、变量与分析方法
五、分析结果
六、结论与讨论

家庭养老篇
第五章 谁在养老
一、儿子养老还是女儿养老
二、女儿养老功能的提升
三、与女儿养老相关的三个问题
四、数据、变量与分析方法
五、分析结果
六、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为何养老
一、养老与 “啃老”
二、对养老的三个理论解释
三、确保子女赡养的两条途径
四、社会变迁与赡养前提的转变
五、数据、变量与分析方法
六、分析结果
七、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代际互惠
一、享清福是老年人想要的生活吗
二、西方国家的研究启示
三、中国家庭的代际互惠关系
四、数据、变量与分析方法
五、分析结果
六、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孝道变迁
一、什么是孝
二、社会转型与孝道变迁
三、孝道观念对双向代际支持的影响
四、孝道观念对幸福感的影响
五、数据、变量与分析方法
六、分析结果
七、结论与讨论

结论:未来的家庭结构与家庭养老
一、名与实: 当代中国家庭的变与不变
二、知与行: 观念与行为间的辩证统一
三、恩与情: 代际交换的双重情感逻辑
四、男与女: 父权制家庭制度何去何从
五、多与寡: 少子化对代际关系的挑战
六、辩与证: 理论和实证的结合与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传承与变迁:当代中国家庭结构与家庭养老》

即将上市,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