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古语常说:“一碗米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这句话看似不可思议,但细看生活中真还就是这样。

农夫与蛇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农夫因为好心救了蛇,最后却因为自己的好心丧命。

有时,自己并未上心的小恩小惠,却可以被人记在心里一辈子。

而这句话出自这样一个故事,在以前,有两家关系还不错的邻居,一家贫穷,一家富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年他们同时运气不好遭遇了自然灾害,导致那年的收成全无,但经济的不同使他们面对命运时的应对办法也就不同。

富裕的一家很快想到办法,用自己家的钱去购买足够的口粮来解救当下之急,但贫穷的一家自然面对这种天灾没有办法,只能在家焦急地等待。

好在富裕的一家记挂着他们,为贫穷的一家送了一升米,帮助他们度过困难时刻。

贫穷的一家很感谢富人为他们做的贡献,等过了艰难的日子,便一家人去拜访富人,在谈话之余穷人无意间透露了自己家明年的种子还没有着落,富人便马上让穷人拿走一斗米回去当种子。

本以为是件助人为乐的好事,没想到,穷人一家回去后却与兄弟讨论起这件事,他的兄弟认为富人家那么有钱,却只愿意奉献一斗米来当种子,根本不是真心实意的想帮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话传到富人耳中很是失望,他觉得自己起好心想帮助穷人,可没想到他们是这样看待他们的帮助,于是,两家之间有了隔阂,从此不再来往。

这个故事很像现在的道德绑架,

如果事情没有按照大众所想的方向发展,那么便会引起公愤

,我们很自然地认为有钱的人就应该多多拿出他们的钱为世界、为穷人做出贡献。

可很少去想帮助他人其实并不是他们的义务,富人帮助穷人可能是为了公益,也可能是想反哺社会,可没有一条法律规定他们必须这样做。

不这样做的富人反而会受到大家的指责,什么时候世界开始变成这样了?

贝勃定律

这其实是因为一个定律在人们的内心作祟——贝勃定律。这是社会心理学一个著名的效应,它形象的揭示了为什么一斗米养出的一定是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定律是讲当个体接受了一定强烈的刺激以后,对后面再受到的任何刺激都不会产生反应。也就是说先给个体呈现最强的刺激随后只要比那个刺激小的物体都不会引起个体内心的变化。

这是因为,人会有一个刺激强度的阈限,当刺激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人便会变得麻木,敏感性也会相应降低。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帮助一个人,

通常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用最直接的成果去帮助别人一开始是会得到很好的感激,可这终究治标不治本

救人的最好办法不是给他钱,而是要让他掌握如何自己拥有钱。一昧的施舍可能最后变成他人眼中的理所当然。

生活中处处都是贝勃定律的影子。

很多人总是习惯把脾气发给最亲近的人,而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陌生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可能只是因为人好帮别人顺手做了一个事情,下次别人又来麻烦你时,你说出了拒绝对方却不可思议的看着你,内心想着你居然是这种人。

所以,做人不能得罪人,但也不能委屈了自己。明白好帮助人的底线,你给予出了最大的能力在别人眼里或许一文不值,人还得先为自己着想。

底线和原则

底线和原则是个好东西,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更清楚,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义务去做些什么,帮助人只是骨子里所带的善,如果遇到不愿意帮忙的,其实也没错,不是别人的义务范围内。

总有人会对别人设定一系列的条条框框,而对自己不设限制,这就是双标,这个世界不满足的人太多了,如果太容易去为他人着想那你根本忙不过来。

人性的本质就是利己的,有时候还得多想想自己,不让别人陷入帮他们忙是理所当然的怪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可以不计后果的去帮助,但提前你得想好下一次的帮忙自己是否能承担,不要让自己的善变成捆绑自己的枷锁。

同时,我们也要避免自己陷入贝勃定律的怪圈,别人帮忙不是应当的事,要相信这是个物质互换的世界,时刻记着别人的好,找适当的机会还回去,这才是为人处世之道。

-TheEnd-

作者|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ocial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