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真宗画像 宋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01

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日(3月23日),宋真宗在延庆殿驾崩。

宰相丁谓带着文武百官,跪倒在地,嚎啕大哭。

这时,刘皇后从屏风后走了出来,一声大喝:

“有日哭在,且听处分!”

简明扼要,掷地有声,刘皇后以强硬的态度宣告天下:

"老娘要接管大宋了!"

话音刚落,她的好盟友丁谓立即抹干眼泪,爬起来,率两府宰执,来到殿庐,秉承宋真宗遗言写遗诏!

遗诏由参知政事王曾亲笔书写。

这是一份至关重要的文件,直接决定朝政大权归属!

主要有两个内容:

1、太子赵祯登基;

2、刘皇后晋升太后。

最重要的是11个字——“军国事兼权取皇太后处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谓/大宋宫词剧照

02

忽然,丁谓大叫一声:王曾,你好像多写了个字。

王曾:先帝遗诏,事关重大,一个字都不能错,我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丁谓却:权字多了,去掉。

权是暂时代理、暂时的意思。

一旦没有这个权字,法理上来讲,刘太后就能一辈子和小皇帝共享皇权。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先帝根本就没这个意思。

丁谓这是公然矫诏,形同谋反!

但大家伙都畏惧丁谓的权势,敢怒不敢言。

还得是王曾,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厉声反驳道:大宋没有太后临朝的先例,现在皇帝年纪小,才事急从权,已非国家之福,称权字才能勉强令后世无议,先帝遗言,言犹在耳!

丁谓打了个哈哈:我就这么一说,你还当真了,那就权吧。

没过多久,丁谓又表示王曾少写了几个字,淑妃杨氏应该晋升皇太妃。

【赵祯亲生母亲是李宸妃,对外宣称刘皇后之子,杨淑妃是实际上的养母】

王曾急了,马上反对:“尊礼淑妃太遽,须他日议之,不必载遗制中。”

这下轮到丁谓不干了,一句“参政顾欲擅改制书耶?”怼得王曾没话说。

最终,遗诏出来了,刘太后暂时代理军国大事,杨淑妃晋升太妃。

03

丁谓这是要干嘛?

首先,他看似是在帮刘太后去掉权字,实际上是在试探群臣对刘太后临朝听政的态度。

在刘太后临朝听政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丁谓巧妙地堵住了刘太后永久临朝之路。

而且,丁谓彰显了自己的权威。

(事实上,两府宰执除了王曾,都不敢忤逆丁谓)

至于搬出杨太妃,就是要分刘太后的权,太后可以临朝,太妃呢?

短短两句话,一肚子坏心眼。

新帝登基后,对丁谓权势威胁最大的就是刘太后,只有分化刘太后的权力,他这个宰相的权力才能更超然。

太后想当家做主?您长得这么美,就别想得这么美了!

刘太后也不傻,哪能不知道丁谓的心思。

好家伙,跟老娘玩过河拆桥的把戏?

刘太后和丁谓和的友谊小船说翻就翻。

(“明肃知之,始恶丁而嘉王之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仁宗/清平乐剧照

04

二月二十一日,太子赵祯正式登基继位,大名鼎鼎的宋仁宗上线。

宰执们开始商议皇帝、太后的日常工作安排。

一开始,大家伙觉得刘太后和宋仁宗办公点要分开。

刘太后发话了:皇帝还小,我应该朝夕在侧,一起办公。

王曾提议,向东汉学习,太后与皇帝每5天在承明殿上一次朝,皇帝在左、太后在右,垂帘听政(宋朝以左为尊)。

结果,丁谓冒出来说,这个方法不好:

官家年幼,太后操劳,哪能让他们这么辛苦?干脆让他们分殿上朝两次算了。有大事,太后、皇帝召见大臣共同解决;没大事,太后、皇帝休息,大臣先商量,有了结果就让雷允恭传递到后宫,让太后、皇帝分别签字盖章就行了。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

王曾更是勃然大怒:

“两宫异处而柄归宦者,祸端兆矣。”

丁谓呵呵一笑,我是首相,你是副相,听谁的?

他直接跳过王曾,将方案报给了刘太后。

刘太后恶心坏了:你真绝,满朝上下,谁不知道雷允恭是你的铁杆心腹?

可丁谓在朝堂一言九鼎,刘太后强忍怒火,同意了丁谓的方案。

就这样,丁谓三下五除二,撇开刘太后,独揽朝政大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真宗后坐像

南宋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05

刘太后当然不甘心。

一天,宋仁宗身体有些不舒服,赖在床上不肯起来。

此时,早朝时间已到,群臣已到殿外等候召见。

好家伙,刚登基没多久,官家这就旷工了?

刘太后马上传旨,官家偶感风寒,不想起床,你们直接来我这奏事即可。

旨意一下,群臣高度紧张,不肯动身:说好的垂帘听政,这是想独自听政?天知道,此例一开,是不是日后都得这么来?

次相冯拯对来传旨太监说,请先回禀太后,丁相公今天请了病假,这事我们不敢做主,等他来了再说。

接着,冯拯马上派人通报丁谓,太后要搞事!

丁谓第一时间杀到皇宫,甩开同僚,独自一人单挑刘太后。

“臣等止闻今上皇帝传宝受遗,若移大政于他处,则社稷之理不顾,难敢遵禀!”

一句话,怼得刘太后哑口无言。

06

经此一遭,刘太后算是明白了,想和丁谓斗,得有权。

可想有权,又会让群臣误会自己想独自听政。

咋办?

丁谓厉害就厉害在,他这个宰相代表了整个大臣群体,自己单打独斗,绝不是丁谓的对手。

必须从群众中分化出一个帮手。

找谁呢?

王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曾/清平乐剧照

为什么是王曾呢?

简单看下他的简历——

王曾,是咸平五年(1002年)的状元(连中三元),后来成为圣相李沆的女婿。

与寇准、李迪关系非常亲密。

王曾刚正不阿,正气凛然。

寇准被贬,居无定所,他就将自己的房子租给了寇准。

宋真宗胡作非为,他就直言劝谏,对朝中一帮奸佞,从来都不假颜色。

宋真宗非常器重他,将其视为托孤大臣。

丁谓扳倒寇准、李迪后,只手遮天。

其他宰执,要么是丁谓同党,要么对丁谓言听计从。

唯有王曾,一直在想办法收拾丁谓。

但丁谓势大,王曾只能虚以委蛇,暂避锋芒。

王曾也知道要想斗垮丁谓,必须得和刘太后联手。

因此,他一直在向刘太后示好,既保证刘太后不至于独自听政,又充分保证她行使垂帘听政的权力。

王曾释放的善意,刘太后收到了。

两人一拍即合,达成合作,共同对付丁谓。

丁谓之所以能呼风唤雨,重要原因就是他消息灵通,贯通内外。

而雷允恭就是丁谓控制皇宫最大的助手,只要把他踢出开封,就能断掉丁谓一臂。

可丁谓鬼精鬼精的,尾大不掉,哪怕副相和太后联手,没有合适的机会,也很难撼动分毫。

就在这时,机会来了......

06

宋真宗驾崩,得安葬陵寝。

这是仅次于新君登基的大事。

主管先帝山陵事是一个臣子莫大的光荣。

通常首相都会兼任山陵使(大宋皇陵都是临时修的)。

但首相日理万机,没时间跑去巩县修陵,就挂个名,工程由其他人负责。

谁去修呢?

当然是心腹雷允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雷敬/清平乐剧照

对应的是丁谓的重要盟友雷允恭。

雷允恭主动请缨,再三向刘太后申请,拿下这个光荣的任务。

刘太后喜出望外,佯装拒绝几次,然后任命雷允恭为山陵都监,去洛阳主持修陵大事。

三月初六,雷允恭来到定陵(即宋真宗陵)工地。

司天监邢中和告诉他,如果把先帝的坟往上挪100步,对子孙后代有极大的好处。

雷允恭一听,两眼放光:“那还等什么?还不快挖?”

其实,往上挪100步,那地方石头太多,还有地下水渗出。

一旦不慎,很可能漏水,风险太大。

雷允恭一门心思,想将真宗陵墓修得漂漂亮亮,大出风头,压根就没有把风险放在心上。

雷允恭火速回到开封,请示刘太后。

刘太后很谨慎地回了一句:“此大事。何轻易如此?”

雷允恭:“使先帝宜子孙,何为不可?”

行,那你去问问山陵使丁相公的意见。

丁谓呢,不说对,也不说不对。

反正没反对。

得,那你们就迁吧。

果然,一迁,墓穴就漏水了。

07

五月二十三日,工程队将定陵漏水消息上报给了朝廷,并请求工期延后。

延后?怎么可能!

丁谓头都大了。

丁谓和雷允恭是一根绳上的蚂蚱,雷允恭倒霉,他也跑不了。

丁谓只好将错就错,为雷允恭打掩护,企图瞒天过海,抓紧时间补救。

但纸是包不住火的。

二十五日,消息传到了开封,不该知道的人全都知道了。

雷允恭擅移皇陵、盗用葬器,挪用公款等罪行全曝光了,雷允恭直接被乱棍打死。

08

王曾乐坏了,眼珠子一转,将雷允恭个人行为,变成是丁谓授意指使。

然后告诉刘太后。

刘太后秒懂,马上召丁谓入宫质问。

丁谓慌了,赶紧为自己辩解,和雷允恭划清界限。

他滔滔不绝,过了很久,太监才告诉他,太后和皇帝早走了。

这是对宰相最大的蔑视!

丁谓失势的消息瞬间引爆大宋官场。

群臣早就看不惯丁谓了。

宰相冯拯,参知政事鲁宗道,枢密使曹利用,也马上和刘太后达成同盟,整垮丁谓。

六月二十五日,刘太后下旨召见两府宰执大臣在资善堂共进午餐。

人人都要去,只有丁谓例外。

丁谓终于慌了神,低声下气地请同僚们为他求求情。

求情?不现实。

很快,刘太后向宰执们公布了丁谓种种罪行,准备开刀处斩。

09

但这时,冯拯不干了:

丁谓罢相势在必行,可大宋还没有杀宰相的先例,这个头不能开。

况且,新帝继位四个月,不宜擅杀大臣。

最终,丁谓被罢相。

该把丁谓贬到哪里去呢?

冯拯忽然想到,丁谓将寇准贬到雷州时曾说:

“欲与窜崖,又再涉鲸波如何?”

主意来了,冯拯送给丁谓十个字:

“今暂出周公涉鲸波一巡!”

于是,乾兴元年(1022年)七月二十三日,丁谓被抄家,贬为崖州(今海南岛)司户参军。

这是大宋王朝对文官最大的惩罚。

从此,大宋步入刘太后的时代。

10

路过雷州时,被丁谓整得老惨老惨的寇准,派人给他送来一只羔羊。

丁谓感慨万千,求见恩师。

寇准拒绝了,我送你羔羊,是念及师生一场,但不代表我们能相逢一笑泯恩仇。

丁谓倒了,作为政敌,按惯例,寇准应该可以起复了。

很不幸,寇准也是刘太后的政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寇准画像

天圣元年(1023年),寇准命人去洛阳家中将宋太宗赐给他的通天犀角带来雷州。

这条通天犀角带,大宋只有两条,这是寇准最大的光荣。

闰九月初七,寇准沐浴更衣,穿戴整齐,穿上通天犀角带,向北方的皇帝与祖先跪拜后,躺在床上,带着骄傲,安然逝去…

落叶归根,寇准妻子宋氏(宋太祖宋皇后妹妹)亲自来到皇宫,请求将寇准灵柩运回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安葬。

当权的刘太后同意了,拨了安葬费给宋氏。

但这笔安葬费是刘太后精心计算的,刚刚够到洛阳。

宋氏无奈将寇准安葬在了洛阳。

堂堂大宋王朝,差这点路费吗?

难道就没人愿意掏出一笔钱,让这位功勋宰相走得风光体面些吗?

非也,这只是刘太后对寇准这个政敌最后的羞辱。

景祐元年(1034年),寇准死后11年,大宋王朝给他送来了迟到的尊重,宋仁宗下诏为寇准平反昭雪,恢复荣誉。

11

老话说得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扣了主题,搞不动?后台太硬?后台没了。

丁谓的时代过去了,是时候,让其他名(妖)臣(孽)闪耀大宋朝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