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经历了50多年的革命生涯,27年的总理任期。他日理万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离去后,骨灰洒向祖国大地,身后没有子女也没有财产,却有十里长街百万群众洒泪送别。
他就是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
一、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于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三日(也就是1898年3月5日)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世家,虽然祖辈是官僚世家,但是他家里的境况并不富裕,小小年纪的他就早早地跟着母亲到处奔波。周恩来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已经十分独立了,他在学习方面非常勤奋上进,于1913年8月,考入了天津南开中学。
周恩来在南开学校读书的时候十分用功,因此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曾获得国文传观、化学考试的第一名,全校数学速赛的第一名、全校国文特试的第一名,默国文考试的第一名,还有全校习字比赛行书的优秀奖等十多项荣誉。不但如此,周恩来在中学毕业时还获得了国文最佳奖,足以见得小小年纪的周恩来在各个方面就有着突出的表现。
周恩来在校表现十分优秀,但是他不骄不躁,从不炫耀自己有多优秀,他为人低调,对朋友和同学都十分和善。久而久之,他的朋友们都非常信任他。
在学校时,周恩来还立下豪情壮志,向众人说道:我们广大青年人,作为一名中国人,定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连当时的南开校长张伯苓(líng)也称赞说: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
到1917年的9月,周恩来去了日本求学,期间,他慢慢地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后来他为了中国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就放弃了在那里求学的大好机会,回到祖国后还立即加入了革命队伍。国内五四运动爆发,他身为一名有志青年,不畏艰险积极投身了反帝和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还不足二十岁的他,思想觉悟和组织能力却表现得非常成熟,在爱国运动的高潮里,他亲自与那些商业代表进行了会谈,希望能团结商界一起进行斗争。后来,他去了欧洲勤工俭学,但是他对于祖国始终有一颗牵挂的心,他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祖国富强增添一份力量。
在1921这一年,周恩来选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6月的时候,他还和赵世炎等人组织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主要负责宣传工作,他身上表现的那份成熟着实令人敬佩。
后来他从欧洲回国后,还担任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当时的他只有26岁,但是他的精神面貌却十分成熟,他身上的那种革命斗志,爱国的热情以及展现出的卓越才能,让许多人都为之敬佩。
(1921年春,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他和入党介绍人张申府(右一)、刘清扬在柏林万赛湖。左一为赵光宸)
周恩来在任政治部主任的时候,还建立了一些军队的政治工作制度,创造性地开展了一些工作。他的这一举措对于培养国共两党的军事人才以及后来的东征和北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奠基作用。
少年自有少年强,年纪轻轻的周恩来一直心怀理想,热爱祖国,又拥有如此优秀的处事作风以及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得不让人对他身上杰出的革命风范产生一种佩服之情。这就是中国青年革命者应有的面貌,一腔热血,有着远大的理想,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努力为祖国的富强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国难当头,临危不惧
1926年,当时的中国政治形势复杂,12月的时候,周恩来到上海,担任了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兼中央军委委员。当时上海已经发动了两次武装起义,但是都失败了,可想而知,要取得武装起义的胜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要争取胜利,让人民能够独立,依旧需要发动武装起义去获取,所以革命组织开始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第三次武装起义是由周恩来担任的总指挥,在这次领导的武装起义中,周恩来从各个方面分析了起义的条件,建立了领导机构,并且组织了纠察队、自卫团等,还针对于武装力量的队伍训练、准备武器、敌军工作以及开展情报活动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加强。这次武装起义核心目的就是建立一支有战斗力,能够发动武装起义的生力军。
功夫总算没有白费,周恩来辛苦了几个日夜,在领导起义中做出了充足准备,终于在作战的二十二日下午,成功攻克了最后据点,赶走了当时驻守在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取得武装起义的胜利,并在上海建立了特别市临时市政府。他领导的这次武装起义掀开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起义的一次成功尝试。
要知道成功本就是来之不易的,世界上没有掉馅饼的好事,如果没有责任心,不未雨绸缪,做什么都很难成功。就像武装起义,如果没有十足的准备,成功的几率就会很小,而周恩来在这次起义中,面对种种作战形势的复杂情况,能冷静地做出分析,也是这次武装起义成功的原因之一。从这次的起义成功,我们也能看出周恩来在处理问题的严谨态度,以及沉着冷静的作战心理。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共产党不愿再妥协,于是在五月,当选为中央委员的周恩来迅速出师,直指南京。
在南昌起义中,战士们的革命热情更是高涨,特别是周恩来,面对敌人的威胁始终不妥协,为了反击那些反动派,周恩来做了非常多的准备工作。终于1927年8月1日,周恩来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一起在江西的南昌发动的这场武装起义取得了初步胜利,我想这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武装胜利,它也是我们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在1928年这一年,毛泽东也一直在上海工作,目的就是为了联系,并且进一步指导这些革命党人的武装斗争,当时他还是在国民党所占领的区域。
但是周恩来一直秘密地保持和进行着革命的各种工作,为的就是保护地下行动的共产主义者,他的辛苦付出对于中国共产党进行武装斗争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在这一年的6月30日,党因为要巩固今后的政治影响,建立了红军和乡村苏维埃的工作,为此组织上选派了周恩来前往莫斯科。
在此期间,周总理和妻子邓颖超还经历了一次遇险与脱险的经过,多亏了周恩来的机智才能帮助他们顺利脱险。
在邓颖超的回忆录里就曾描写了当时执行任务的场景,在她看来当时面临的情况是十分危急的。由于遭到他人怀疑,周恩来被强制带走了,在这随时可能丢掉性命的关头,她内心充满了慌张,但是周恩来回来时却是一脸镇静,正是他的冷静才能化险为夷,从中也能看出来周恩来遇事沉着镇定。
一直到1931年12月,周恩来才回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然后他就开始了党中央的日常工作,他还先后任中央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以及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可以说周恩来同志前前后后担任了许多重要的职务。但是他对待任何事情总是尽心尽力,一丝不苟。除了决策各种方针和政策外,他还经常亲自去行动的现场指挥各种工作,对于开展对敌方的斗争活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29年的8月份,他还继续参与各种指导工作,为当时的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在周恩来同志的努力下,我们党也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取得各种成功和胜利。就比如说在1933年的春天,周恩来就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红军进行作战,在他们的正确指导下,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这是我们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反围剿”所取得的重大胜利。
三、抗日救国,努力做好统一战线的工作
1937年7月7日发生的卢沟桥事变,是抗战全面爆发的起点。当时的中国,几乎到处都充满了战争的炮火,国家和人民陷入了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都发起了奋起抵抗的行动,当然,其中也包括这些革命的领导者。
由于周恩来此前所参与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所以在1937年的12月份,由周恩来和王明等人组成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再次和国民党进行谈判。正是这次谈判中,周恩来同志所展现的智慧,为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同抗日创造了比较有利的条件。
在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领导了多次运动,为统一战线和抗日救国运动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努力团结民主党派和一些有知识的爱国人士等共同对日方进行对抗,希望能够降低敌方对于我们国家的伤害,同时抑制反共逆流和对日方投降的投降主义。
1938年的周恩来,一直在武汉进行抗日统一战线的工作,在此期间,他广交国际友人,希望能够获得他们的支持,协助中国共同抗日。正是因为周恩来的努力,在1938年的春天,苏联决定派出军事顾问还有航空志愿队以及大批的飞行人员去中国支援抗战,当时,为了感谢苏联的援助,中国代表邓颖超和董必武等人还赠送了他们一面锦旗。
1939年7月,周恩来同志去中央党校做报告的时候,中途他的马受了惊吓,右臂被摔成了粉碎性骨折,但是他仍然不忘手头的工作,等到12月份刚出院,他就立即投入了比较繁忙的工作之中,参加各种会议,还就王明所犯的错误做了详细报告。后来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党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为了遏制内战发生,周恩来和毛泽东等人同国民党谈判进行了统治区内和统一战线等方面的工作。
周恩来还协助了毛泽东组织和指挥解放战争以及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他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如此,周恩来的指挥对于瓦解国民党的军事力量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48年10月17日,由于曾泽生不满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便发动了起义,但国民党的新七军依旧固执地抵抗。后来周恩来向领导国民党军队的郑洞国修书一封,希望他能弃暗投明,虽然信没有送到,但是郑洞国得知此信以后很感动,十分感谢周恩来的关怀,可见他人格魅力多么受人尊敬。
我们都知道著名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其实这三大战役的成功也离不开周恩来的努力,在战役期间,周恩来不仅协助毛泽东进行指挥作战,此外他还对于兵员补充,武器生产配备等物资的供应方面都进行了非常认真的安排以及部署,他在后勤方面细致入微,对作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三大战役之后的不久,中国共产党就在全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四、开国领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49年10月1日,是举国欢庆的大好日子,因为这一天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也是我们摆脱战争迈向新中国,迈向美好生活的开始。新中国成立了,毛泽东同志被选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而周恩来同志被选为国务院总理,还有宋庆龄等人及其他五人当选为国家的副主席。
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进行着各种繁忙的工作,因为他想为人民谋幸福,所以他不愿停下繁忙的脚步。在新中国成立这一年的12月份,他提出了经济工作中富有全局性的问题,其中第一条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关系问题,他指出我们社会主义发展不能忽视乡村。
在三年的经济困难的那段时期里,他一直对国民的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同时,周恩来总理还负责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那段时间里,正是在他的指导以及党和人民群众的努力下,我们的国家才从经济困难中走了过来,我想这离不开周恩来总理对于经济工作的重视。
不仅如此,周恩来总理还十分重视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他提醒大家要意识到科学技术发展对于祖国的推动力,我们不能忽视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重大作用。与此同时,甚至连钱学森同志曾说:“我国搞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都是周总理领导的。”这也足以见得周恩来总理对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重视。因为周恩来总理的有力支持,才让我们的国家在成立后不久,科学技术就开始迅速发展。
周恩来在国家大事上不仅非常上心,对于人民群众更是十分深切关怀和爱护。就比如说在1966年的时候,我国的河北邢台曾发生过一次大地震,那次地震造成了许多人严重的伤亡。当时,周恩来总理听到地震的事情后,十分上心,召开紧急会议进行各方面的部署和救灾,在第二天深夜就赶到了河北,并且鼓励大家,要坚强起来,发展生产,重建家园。
周恩来总理身上毫无架子,怀着一颗关心受灾后人民群众的心,亲自到受伤的群众身边进行深切的慰问。连当时的民众都为之感动万分,时隔多年,依然忘不了周恩来总理那关切的神情,民众还说:“他的心胸装着整个人类。”周恩来总是为人民着想,正是周恩来在地震中的认真态度,这次地震的重建工作也进行得很好,许多灾民在遭到重伤后都得到了安置。
周恩来总理这一生几乎都献给了革命事业和人民群众,工作起来几乎是不眠不休,甚至在自己生病的时候依然不忘手头的工作。当时有人计算了他平均忙碌时的睡眠时间,平均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想想这个数字都让人感觉很惊讶,总理每天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而且在晚年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心中依然是放不下祖国和人民。在1975年的6月以后,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拖着生病的身体继续进行着手中各种繁忙的工作,他只希望能多挤一点时间,尽自己的力量去为群众们做点事。
当时他生病瘦到只剩61斤,可想而知他的身体是多么虚弱,但是他仍然坚持看各种文件,实在累到不行就让秘书读给他听。在这一年的7月23日时,他还曾最后一次来到人民大会堂,嘱咐工作人员对新同志要搞好“传、帮、带”。最终周恩来总理在1976年的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告别了这个世界,终年78岁。
送总理离开的那几天,整个长安街都笼罩在一片悲哀的气氛中。回顾周恩来总理的这一生,不禁让人感慨万分,从小他就有远大的理想,希望能够好好读书报效祖国,在出国后心中更是挂念祖国,一直在为革命事业而努力。
(运送周恩来遗体的灵车驶过长安街,北京百万市民自发伫立街道两旁默哀致意。)
再到后来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他毅然决然要把革命进行到底,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宣传党的思想。抗日战争期间,他带领军队,面对诸多大大小小的事件他总是能够亲力亲为认真处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正是因为他的参与取得了巨大胜利。他为中国的革命奉献了大半辈子,一直都没有停下脚步。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参与各项事务,如国际会议,军事外交等。
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工作他一样都没舍得落下,鼓励广大人民群众搞好发展。哪怕是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眼中都满是坚毅,他总是不停地工作工作,只希望能够尽自己最后的力量去为国家和人民多谋一点福利。
这就是我们的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拥有高尚的品德,宽宏的胸怀,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他值得人民尊敬!
把我的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
这也是为人民服务。
活着为人民服务,
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
——周恩来
敬爱您,
不仅爱您伟岸的身躯,
也爱您足下的土地!
告慰您,
不仅以“今日盛世,如您所愿”,
也以一个更好的中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