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近乎停滞的现在,职场中的打工人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寒气”。上至500强,下至不足百人的小厂,众多企业都开启了漫长的降本增效之路。从最开始的冻编、砍业务线、裁员到如今的降薪,企业缩减成本的手段层出不穷。但是劳动法规定,企业不得随意降低员工工资,但如今的降薪盛况仿佛在不断打劳动法的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降薪的本质

降薪一般是滞后于裁员潮的,因为企业想要维持业务正常运转必须要有足够的人力,但是想要降低运营成本,降低员工的薪酬支出是最有效的方法。假设一个千人规模的互联网公司平均年薪是50万,如果降薪20%,则每年能够降低1个亿的人力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可能有些人会说降薪不符合劳动法,员工可以去起诉企业。但是很多企业鸡贼地把薪酬结构拆分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补贴,绩效工资+补贴基本不会写入合同,所以只要不降到员工的基本工资,企业在法律层面并不违法。况且疫情期间政府给了企业一些政策,允许企业“灵活降薪”,所以打工人对于企业降薪的恶心行为基本无可奈何。

降薪潮现状

“降薪”一词在微信指数上节节攀升,近期最高达600万量级,是月初50万的12倍,大型企业纷纷降薪,小型企业倒闭似乎是越来越司空见惯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11月22日京东内部信给德邦员工全额缴纳社保公积金、同时降低高管10%-20%的薪酬,这一招属实是把流量玩明白了。企业的薪酬分布头部效应明显,降低高管们的薪酬可以很大程度对冲给基层员工缴纳社保公积金的成本,甚至整体来看还可能降低薪酬支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火热的新能源造车赛道,新势力之一的威马汽车也被曝出管理层只发放50%的基本工资,基层员工发放50%基本工资,其他福利全部取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防领域的巨头深信服也在11月25日被曝出全员降薪20%,绩效取消,企业可操作性的空间越来越大。降薪潮也蔓延到了体制内,众多地区的教师、公务员队伍被曝出扣除绩效、降低公积金等。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有一份稳定的、不降薪的工作是多么难能可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你降薪了吗?如果你喜欢本文,欢迎点赞收藏加关注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