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所谓的签字画押,又称“押字”、“花押”、“草押”等,就是以文字、印章、指纹在公文、契约上面留下独一无二的凭证。

南宋学者周密在《癸辛杂识》一书中记载:“古人押字,谓之花押印,是用名字稍花之。”

这里的“稍花”意思是把自己的名字或字、号通过草书的形式,变成一种既像文字又像图案的独特符号。

这种独特的符号不易摹仿,具有极强的防伪性,可作为取信的私记凭证。

“押字”最早起源于三国曹魏时期。

《墨薮》记载:“行书,正小之谓也,钟繇谓之‘行押书’。”

钟繇以行书首创了“押字”,又称为“行押书”。

唐朝时期开始流行草书,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在文章的末尾、或字画的留白处签上草书的名字,因追求个性,很多签名都很花哨,故亦称“花押”、“画押”,和今天的艺术签名极为相似。

唐代官方并不提倡使用“花押”签名,如唐太宗李世民就严禁大臣在奏章上以“花押”形式签名。

《东观馀论》记载:唐太宗“令群臣上奏,任用真草,惟名不得草。后人遂以草名为花押。”

到了宋代,“花押”签署的不再是姓名,而是字、号,或者独特的文字,彰显个性魅力,因此改称“押字”,逐渐形成风气,官员、百姓都乐于接受并使用。

宋朝时期官方的公文必须有“押字”,比签署姓名还要重要,否则视为无效公文。

南宋孝宗时期,要求“押字”的同时,要签署姓名才能生效。如果公文需经多位官员签署才有效,最下面的“押字”往往是级别最高的官员。

“押字”能表现出个性魅力,不仅百姓乐于接受,大臣、皇帝也喜欢采用这种签字方式。

唐朝官员韦陟的签名使用草书,“陟”字写得“草法牵连,很美观”,自谓“五朵云”。

宋徽宗赵佶的“花押”在史上很有名,被誉为“绝押”,有人认为是“天下一人”的简写,也有人猜测是“天水”的简写。

宋徽宗赵佶仿佛和天下人在捉迷藏,谁也猜不透他的“花押”到底是什么字。

倘若真的是“天下一人”的意思,那这几个字就成了谶语,金兵南侵,赵佶果然成了天字一号的囚犯。

《石林燕语》记载:北宋宰相王安石首创文件“圈阅”,“唐人押字,草书其名以为私记。宋王安石“押‘石’字,初横一画,左引脚中为一圈。公心急,作圈多不圆,往往窝匾,而收横画又多带过。”

王安石签“石”字的时候,字形如同一横加一个圆圈。

王安石是个性急的男人,圆圈往往画不圆,很扁,像“反”字,又像“歹”字,常常遭致同僚的取笑。

明朝灭亡后,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朱耷削发为僧,为纪念故国,他的书画“押字”就是崇祯帝殉国的日子“三月十九日”。

朱耷通过绘画,排解国破家亡的愤懑情绪,他的另一个“押字”——“八大山人”,四个字比较靠近,既像“笑之”,又像“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