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称,英国卫生局官员将这一变种称为“迄今为止最糟糕的变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2021年接近尾声的时候,一场原本已经要浮现曙光的疫情战斗,没想到又进化成新变种,让世卫组织都召开紧急会议,正式命名为Omicron(奥密克戎)。

根据世卫组织介绍,这一变异病毒首先发现在南非地区,从变异之前和变异之后的数据表明其有大量突变的迹象。

奥密克戎到底是何来路?

在前段日子,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将南非新发现的新冠病毒变异体归类为“令人担忧”的病毒株,它与之前同样在南非发生的德尔塔一样,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突刺蛋白数据的研究表明它比之前的德尔塔病毒感染力还要增强一倍,不仅大幅提升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大大降低新冠疫苗和抗体疗法的效力,有助于病毒逃避免疫之前注射的新冠疫苗。

美国的防疫专家还表示“Omicron变异毒株可能具有500%的强大感染力,这是迄今为止最令人震撼的统计数字。”

对于为何会在南非出现,有专家猜测与南非当地广泛流行的艾滋病逃不开。

国外疫情引发强烈冲突

相对于国内的风平浪静,国外由于实行的群体免疫方案让疫情开始不断是肆虐。

据外媒28日报道,在短短两周的时间里,“奥密克戎(Omicron)”就将南非疫情从低传播时期送入了新增确诊病例快速增长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南非开始已经迅速蔓延至亚洲、欧洲地区的新冠病毒变异株,这奥密克戎再次让世界敲响了警钟。

  1. 英国发现2例“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感染患者
  2. 德国确认2例“奥密克戎”毒株感染病例,患者都是从南非回国
  3. 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25日发布消息称,基因组测序证实,香港的2例阳性病例感染了Omicron(奥密克戎)变异株。

面对新一轮的疫情攻势,各国只能采取加强封锁,重启集中隔离的措施,可是欧洲多国的民众并不接受这样的禁锢,纷纷上街示威要求自由。

对于疫情的影响不单单是防疫工作的困难,还有民众的配合,这些地方的抗议游行的队伍愈演愈烈,情绪逐渐失控,出现当街纵火、打砸抢劫、殴打警员,最终官方也只能派遣警察进行控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跟之前很多西方国家犹豫不决的态度不同,这次很多国家都第一时间快速收紧了入境政策。

中国的认真防疫成为最大亮眼

与国外部分国家采取的群体免疫方案不同,在我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一直坚守在防疫前线,在如此严厉打击疫情的措施,还有人认为成本过高,过于严格,可是不可否认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疫情攻势,中国的全民防疫是正确且有效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突发的变异病毒奥密克戎,多家疫苗研发厂家也正在开始着手应对新变异毒株,此前的疫苗接种也对其有一定的作用。

回顾两年的抗疫战争,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离不开大部分人的相互理解,在白衣天使的组织之下,有序地进行自我隔离。

我们的新冠患病人数,是世界上最少的,患病率只有美国的1/1678;我们的新冠死亡率率,是十万分之零点四,只有美国的1/606。

钟南山、张文宏作出最新研判

前段时间上海的疫情已经正式进入收尾阶段,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异病毒奥密克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发布微博讲述了自己的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文宏主任认为,这次的南非变异病毒出现具有偶然性,但是是否会对目前的初步建立的脆弱的人群免疫构成威胁,需要两周左右的观察时间。

他在最后认为新冠病毒不管怎么变,最后还是新冠病毒,目前中国的快速响应与动态清零策略是可以应对各种类型的新冠变种的。

而钟南山院士在28号中国罕见病联盟呼吸病学分会第一届全国会议上表示,从目前来看,奥密克戎传播速度快,但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比较需要注意的是将从南非有关回来的人员进行防控。

这两位权威人士的发布都表明了一点,奥密克戎作为新冠病毒变异株,是需要时间观察才能得出结论,目前并不需要太紧张。

最后的独白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不断在经历疫情的反扑,在全国各地的民众都能关注到疫情的进展情况,除了少部分不尊重防疫措施被拘留的人之外,大部分都是听从当地的防疫措施进行隔离。

从国外每次疫情的严重性到我国小范围地爆发,都能看出防疫手段的重要性,这离不开一直奋战在前线的防疫人员,他们日以继夜地守护着感染的第一线。

面对突发的变异病毒,钟南山院士表明,“目前,对该变种病毒还没有太多了解,但这种病毒携带大量突变,对防疫工作也提出了更多挑战。”不管是个人还是家庭,都有必要听从当地的防疫工作。

相信在接下来的年关会采取相应的防疫手段,抓紧扑灭国内疫情,最重要的是严防国外疫情对本土的影响,真正做到保障民众生命安全的底线。

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之前宣传的防疫口号:出门戴口罩,入室要洗手,不去聚集地,平时多锻炼,提升免疫力,一起打赢这起防疫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江郷贰的独白

配图:新闻报道&网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