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离成都其实还挺远的,所以需要架一座桥,也可以称它为鹊桥。”11月26日,作家萧耳带着她的新作《鹊桥仙》来到了天府书展,在“致青梅竹马和同桌的你——长篇小说《鹊桥仙天府三人谈”上与小说家卢一萍、作家杜阳林就文学气息、方言写作、70后青春记忆、江南水乡、京杭大运河等话题进行了分享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动现场

《鹊桥仙》是一部描写江南“栖镇”70后孩子成长史的小说。萧耳是江南女子,“栖镇”的原型是她的家乡浙江杭州塘栖古镇——曾经被评为江南十大古镇之首。读这本《鹊桥仙》,让人仿佛亲身沉浸在江南水乡之中。

对此卢一萍深有体会。他曾经从无锡坐夜航船到杭州,对江南文化有美好的印象,这段经历也使得他在阅读《鹊桥仙》的过程中,甚至是之后的好几天,脑袋里面一直都是小说里总是出现的那个词“荡发、荡发、荡发……”

《鹊桥仙》其实一开始叫《河边书》,因为萧耳的家乡就在大运河边。对于现在这个名字,萧耳说,“鹊”就是一种飞鸟的状态,我们每个人都渴望飞翔和远行,“70后这代人的成长,他们从少年到中年一点点长大,从江南小镇出发走到更远的地方,就像一条河流它会最终流入大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萧耳在给读者签售

对此,卢一萍十分感慨,他认为《鹊桥仙》是一部怀旧之书,语言非常沉稳、安详,就像江南的流水一样,不缓不急;同时,这也是一本时光之书、一部江南日常生活的史诗,“我们70后一代特有的青春回忆和忧伤气息,跟江南风物江湖交融到了一切”,“它为时光赋予了一种诗性的光芒,这种诗性的光芒不是现代的诗艺,它带着一种传统的味道,有明清小说的韵味。这是我之所以觉得它是一本独特的书的原因。”

杜阳林在阅读《鹊桥仙》后说,《鹊桥仙》的叙事调性从始至终都是温暖和柔美的,“文学的书写表达方式也有自己的调性。萧耳把余杭塘栖镇的生活风貌,徐徐地给我们呈现出来了。这给我们一些启示:怎么来写我们的故乡,写我们的过往能够呈现出一种对故乡新的认知和启示。萧耳的这种书写方式是值得我学习的。”

红星新闻记者 段雪莹 实习记者 毛渝川 实习编辑 毛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