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苏州专稿 文/丁瑜天 视频/叶栋】

“每一条巷,都像是我的童年,像是我的亲人;每一座桥,都能让我心动,都能让我欢喜;每一座宅,都是我最留恋、最亲近的,像是我自己的家。”

“我就是在古城长大的,几十年来一直和古城同呼吸共命运,我就是‘家在古城’的一分子。”

苏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成立十周年之际,著名作家范小青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家在古城》最近正式出版。该作品是江苏省委宣传部2022年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项目,被誉为“一首摇曳着生命光华的新时代的人民史诗”!不仅为江苏文学的重大题材创作提供了有价值、有意义的范本,也为中国文学的非虚构写作增添了一枚沉甸甸的果实。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苏州作家范小青先后写下了《裤裆巷风流记》和《城市表情》等长篇小说,用艺术手法描摹苏州古城里的市井生活和城市变迁,成为“小巷文学”的代表人物。

《家在古城》遵循作者“我”的采访调研路径进行,将极具文化遗产风韵的苏州古城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城建、生态等和盘托出。作品区别于以往文体,极具亲历性与现场感。而其中不变的,是“范苏州”对姑苏这片魅力土地难以割舍的魂牵梦萦。

11月27日,看苏州记者专访作家范小青,跟随“范苏州”一起用脚步丈量姑苏古城,用心聆听姑苏老街巷焕新背后的密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1:《家在古城》这篇非虚构作品聚焦古城保护,您写作这本书的缘由是?

2021年年初,我从南京回苏州后,应姑苏区的邀请来写作这本《家在古城》。古城保护的题材,我非常感兴趣,我有对姑苏的一腔热爱和几十年的素材积累,但是能否把握住长篇非虚构的文体,我感到有些担心。

但最后还是确定下来,想写作的愿望超过了我的犹豫,这也是“要我写”和“我要写”的融合,如果只有“要我写”,我恐怕不敢承担,因为有了“我要写”,我才有了勇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2:非虚构写作需要大量真实的素材,您的写作源泉是如何汲取的?

古城保护这样的题材,需要大量真实生活的积累。几十年我一直住在苏州,即使在南京工作的时候,我的家也在苏州,所以应该说苏州大街小巷我走过很多,但是远远不够。所以我在去年的七、八月,大量地行走苏州古城,我走了很多很多街巷,哪怕不跟人说话,收获都是非常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走之外,还要采访。有和专家、文人开策划会、座谈会这种形式的,也有敲开居民的门,请住在古城的老百姓谈谈日常生活的。我没有统计写进书中有名有姓的人到底有多少个,可能不下一、两百人。

几十年来,我也经常翻阅跟苏州文化有关的一些资料,他们像我的床头书,像我的字典一样。但真正提笔之时,又觉得不够用,故而又重新收集了很多资料,就堆在家里,有时候桌子上堆不下,就趴在地上看。

还有一部分就是靠这40多年来,我对于苏州文化的积累。这种积累,有的在笔记本上,有的则入脑入心,和你的生命融为一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3:有人说,这次的非虚构写作对于写了40年苏州的“范苏州”来说,仍然是一次挑战。您觉得写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哪里?非虚构作品在表现手法上用了哪些别出心裁的设计?

古城保护涉及的面特别广,古城里有那么多宝贝,该从哪里下手,何处落笔?考虑再三,我还是想通过人物故事来写。家在古城,实际上就是老百姓住在苏州古城里面生活的故事。写小说是我擅长的,怎么天马行空都可以。但写全真实的故事,难度还是很大的。

非虚构的作品到底该怎么写?如果说按照一般报告文学的写法,是一个流水账的话,那肯定是不吸引人,可能把一个好题材给耽误了。所以我动了一些脑筋,虽然事件全是真的,但是可以在文本上采用一些小说的手法,比如说穿插、回忆、时空交错,这样让文本显得灵动一点,不那么沉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书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古城中老百姓的生活变迁,像是我最开头就写了同德里。我很小的时候就住在同德里,我从搬离同德里到再回去敲那扇门,中间隔了54年。时隔半个多世纪的扣门,一下子就让人产生历史的纵深感。我站在小时候住的房子门口,我的内心情绪是自然而然地倾泻出来的。所以有许多苏州人读了这个开头,就觉得很有代入感,那种共情的记忆,你写起来也会更投入。

第二部分就是写了几座苏州的名人故居,像是状元府、探花府这些老宅的出路,怎么活化利用。重新修复以后,他们的出路是多种多样的,有博物馆、纪念馆,也有成为民宿酒店的。第三部分,主要是写平江路、山塘街等一些片区的整体风貌怎么来维持。

Q4:您曾说在作品中埋下了许许多多的“烟花”,“烟花”指的是什么?您觉得这部作品给您带来了什么,又希望这部作品能给读者带来怎样的感受?

过去我觉得,自己从小在苏州长大,又写了很多围绕苏州的作品,对于苏州文化应该是相当熟悉的。但是这一次《家在古城》的写作,让我知道了我的无知和浅薄,苏州文化所容涵的博大精深,是我穷尽一辈子的努力,也难以望其项背的。正因为如此,才更觉得有责任去写苏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像苏州好多的小巷我都特别喜欢,但是根本来不及写。我原来想写大约20万字,后来一口气写到三十七、八万字了,都觉得好像才开头,好多东西都没有写进去。所以说,这次写作让我重新认识了一次苏州古城。

我来不及写的那些宝贵的苏州文化都是埋下的烟花,如果有人觉得哪一条小巷、哪一间古宅想进去看,深入了解其中的品质和精神,那就是点燃烟花。点燃这些烟花的引索,它们将绽放出无数绚丽的画面。

专家点评

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写出世代宜居的古城之美

苏州是历史名城,又是现代大都市,城市发展与古城保护间的矛盾如何化解。范小青紧扣这一主题,既写出当代苏州人的清醒、自信,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自己的古城,又能够回溯并充分尊重历史,写出千百年来历代苏州人对家园的热爱,对古城的保护。

《家在古城》写出了这一命题的开放性、实践性、延续性。严肃的思考和温暖的感情相结合,认真的工作与人间烟火相交织,实践的成就与未来的愿景相融合,呈现出世代宜居的古城之美。

汪兴国(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

穿行于历史、现实和未来之间彰显文学的力量

《家在古城》体现了极其强烈的文化自信,是一部讲述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向心力,它是发自肺腑的、深入民间的,更是面向未来的。

张在健(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

展现中国现代城市的老街巷变迁史

书中记录了范小青深入人群之中的对话,追溯了老街的记忆,抒发了一代人面对城市改革的真实心态,还原了每一个重要瞬间。这不只是一本记录古城改造变迁之书,更是一本社会转型期的集体记忆,展现了中国现代城市的老街巷变迁史。

汪政(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范小青的“恋地情结”

《家在古城》对纪实作品的写作有了新的理解,并在写作实践上做出了成功的尝试。作品将多种叙事方式融合进来,形成了多视角、多语体的复合性的文本特征,使作品有了现场感、可信度、权威性,同时又生动活泼,非常“透气”。这是一本小说家创作的纪实文学,给这一文体带来了值得重视的新质。

王尧(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

重返故乡的文化与美学之旅

古城保护从来不缺分歧,范小青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她从什么角度切入古城保护?这不仅是叙事问题,也涉及到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读到《家在古城》初稿,我对其完成度、成熟度特别欣喜和肯定,以为是近几年来当代非虚构写作的重要收获,也是范小青“苏州叙事”的里程碑作品之一。

范小青摆脱各种纷争、现象,跳出传统、现代,以人与城的关系为基本线索,宏观着眼,微观落笔,在不同层面上呈现了苏州古城保护的多元景观。在这条线索中,范小青以空间写时间,当下与历史在往返中重叠,人与城互动,城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人的故事也是城的故事。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古城的保护才能成为人对家园的守望。因此,范小青通过这部书的写作,完成了她的城市哲学或城市文化的建构。

范小青

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女同志》《赤脚医生万泉和》《香火》《我的名字叫王村》《灭籍记》等。短篇小说《城乡简史》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城市表情》获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曾获中国小说学会短篇小说成就奖、林斤澜杰出短篇小说奖、汪曾祺短篇小说奖、施耐庵文学奖、吴承恩长篇小说奖、东吴文学奖大奖等。有多部作品翻译到国外。

责编:鞠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