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又增加了民族凝聚力,具有物质生活价值、精神生活价值和社会生活价值。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近日,在庐江县委宣传部指导下,庐江县民俗文化研究会授予小满田塍为民俗文化研学基地。安徽省民俗学会会长、庐江县委宣传部领导、庐江县民俗学会会长及罗河镇宣传委员共同参与“揭牌仪式”。

授牌仪式

民俗文化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

民俗学是专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科学,包含历史民俗学、理论民俗学、应用民俗学三个大的学科分支。其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现在民间竹编工艺,与我们渐行渐远,甚至面临着消失。在城市,几乎已绝迹;但仍有一些匠人仍坚持着这门手艺,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艺术。竹编工艺品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也依然散发着令人惊叹的魅力。结构严实,造型别致,工艺精巧,平整光滑,线纹优美,经久耐用,古朴素雅,端庄大方,牢固不拙笨,精巧不单薄。

竹编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会向学子们展示不同的编法,强烈引起了学生们动手操作的兴趣,操作中乐趣满满。

舞龙、戏曲

戏曲民俗可分为:在民俗节日里演出的节令戏、在各种庙会演出的庙会戏、为老人祝寿或庆贺娶妻生子演出的堂会戏、为报答神圣显灵而演出的还愿戏、为悔过认错而演出的罚戏、为赈灾和救济孤寡老人而演出的义务戏等。节令戏,如元宵节时,各地均成立有社火会,专业和业余戏班纷纷登台献艺。演出形式多样,有化装加入到秧歌队伍中走村串户,为乡亲们登门拜年、祝福演唱的;有在广场上与群众联欢表演的;有在固定演出场所如庙台、茶园、戏园、厅堂演出的;还有临时搭台演出的。节令戏有与节令相关的特定剧目,如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演出《上元夫人》、《元宵迷》等;三月三日蟠桃节,演出《蟠桃会》、《安天会》等。一年四季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活动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创造了契机,戏曲演出更丰富了民俗文化,增加了节日和喜庆气氛。

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时至今日,舞龙经过不断发展和改进,经常成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竞赛运动。舞龙的动作千变万化,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中云端,时而入海破浪。再配合龙珠及鼓乐衬托,成为一种集武术、鼓乐、戏曲与龙艺于一身的艺术样式。

小满田塍馆藏老物件

在小满田塍农耕馆、竹艺馆等

展示馆藏民俗老物件

包括传统农业老物件、商贸老物件

工匠老物件以及日常生活老物件

这些平日里接触不到的老物件

▌素材来源:小满田塍

▌责任编辑:木头人

▌投稿爆料:1063920441@qq.com

▌业务合作:微信poweixiaomei

▌51庐江网综合整理,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