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岁月静好,却总有这样一群人,逆潮流而上,舍生忘死。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穿行于废墟、灾区的守卫者,亦是无数身处黑暗之人的光明与希望。

2008年,汶川灾区,15名军人从4999米的高空纵身一跃,如今他们,是什么职位?

临危受命,舍身忘死

临危受命,舍身忘死

2008年5月12日,原本平静的四川汶川,突然地动山摇。居民呼喊着,奔跑着,灾难的不期而至,让所有人都陷入前所未有的痛苦与绝望。

地震发生后,人群密集的四川汶川,突然被按下了暂停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汶川地震的消息发出后,全国上下给予高度关注。中国相关部门迅速作出反应,派遣了15万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迅速赶往灾区。

与此同时,来自中国各地的医疗队伍与救援队伍自发响应,千里奔袭,规模达到上百万人。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救援行动,黄金救援时间72小时,每个人都争分夺秒。众人心怀同样的愿望:挽救更多的生命。

汶川地震中,茂县位于震中地带,受灾情况最为严重。成都军区先行派遣6千名官兵,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灾难发生后,交通、通讯全线被切断,外界了解不到茂县的任何信息。

与此同时,茂县周边地势陡峭,悬崖峭壁林立,河流纵横交错。如果余震发生,出现山体垮塌、河流泛滥等现象,会造成更大的伤亡。在这样的情况下,战士们无法展开救援。

深思熟虑后,救援中心决定先行派出空降兵,从高空降落到茂县内部,实现内外信息的互通。

然而天空突降暴雨,能见度极低,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灾难无情,人间大爱

灾难无情,人间大爱

5月13日凌晨,空降兵研究所的所长李振波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

上级希望李振波能够组织一支空降伞兵部队,前往茂县内部侦察,向外传输有效信息。李振波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几乎没有丝毫犹豫,主动请缨。

那时的李振波,已经48岁,早已不在战斗序列。李振波的主动请战,也让上级有着片刻的犹豫。他是伞兵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部队而言至关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与其他的战士相比,年龄稍大的李振波,在身体素质上也处于劣势。

然而李振波不想放弃救人的机会,便向上级反复保证,一定圆满完成救援任务,并将其他的空降战士安全带回。

“四川汶川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命危险。在这紧急关头,在灾区最需要人民子弟兵的时候,我作为一名空降兵,责无旁贷,希望深入灾区一线,实施救灾行动,为此,我向军党委请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见到李振波请战书的那一刻,所有的人都热泪盈眶。情况紧急,上级也来不及犹豫,便同意了李振波的带队请求。

就这样,5月13日上午8时30分,由李振波等100名战士组成的伞兵救援队,登上了前往茂县的飞机。

此次救援,危险可想而知。伞兵队伍,有20岁的新兵,也有像李振波一般,经验丰富的老兵。每个人都抱着必死的决心,面对未知,信仰仍然坚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走之前,所有的战士都已经写好了遗书,同家人进行简短的交流,“如果我没有回来,就带着我的愿望,好好活下去”。

下午2时,伞兵部队到达了茂县上空。此时此刻,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由于天气条件恶劣,空降兵乘坐的飞机,只能停在距离地面几千米的高空。四周寒冷,飞机的外围,已经结满了冰霜。强大的气流,导致飞机异常颠簸。

毫无疑问,在这样的情况下,战士们跳伞,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4999米高空,人们难以想象的高度,给战士们的跳伞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高空含氧量较低,脑部供氧量不足,战士们的反应就会变得迟钝。

一般而言,战士们会将跳伞速度控制在一秒钟下降40至50米,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在他们尚未反应过来的情况下,极有可能下降70米,甚至更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温度。高空5000米,温度为零下10℃。

然而救援时间,分秒必争,战士们没有专业的御寒设备,只穿了一身迷彩服。到达5000米高空时,他们已经瑟瑟发抖。手脚冻僵,开伞的速度便会降低。

事实上,空降兵的开伞范围,4000米已经是极限。而茂县上空的5000米,是战士们必须挑战的极限

“实际上开伞器也不工作了,降落伞开伞,也受到了影响”,战士们如是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由于茂县失去了与外界所有的联系,人们对其内部的状况一无所知。

所有的空降兵,直至跳伞的前一刻,没有气象资料,没有指挥,也没有地面信息,所有的行为,犹如摸着石头过河。

他们甚至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离开飞机,也不知晓自己将降落在何处。

后来,一名战士回忆道,在飞机上时,众人发现了一块云隙,具备跳伞条件。待战士们准备好装备,却发现云隙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般无奈之下,战士们只能硬着头皮开伞,整个过程,眼前模糊一片。直至距离地面1500米时,战士们才能够勉强看清地面的情况。

第四,同时也是最为困难的一个情况:地面情况不明。

茂县周围,地形过于复杂。由于地震的关系,大量的石头四处滚落,峭壁林立。不论战士们迫降在哪里,都面临着受伤的危险。

而一旦降落在周边的江河中,湍急的流水,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思熟虑后,指挥员李振波向上级申请,将战士们原本计划使用的圆伞装备,换成翼伞。

圆伞与翼伞,是救援行动中常用的工具,战士们普遍选择安全性更高的圆伞。然而茂县救援中,时间紧张,周边情况不明,伞兵们便选择了更加快速、灵活的翼伞。

100名伞兵组成的救援部队,不可能一次空降至茂县。是以,李振波挑选出22名精锐,操作翼伞,并从中选取14名经验丰富的战士,与他一起,组成侦察小队,从高空迫降至茂县。

4999米高空,面对种种困难,甚至是生命危险,空降兵们却没有丝毫的犹豫。随着李振波一声令下,战士们纵身跃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空开伞的距离大约为距离地面3000米,这也就意味着,李振波等人需要经过一千多米的自由降落。在此期间,战士们在身体与心理上,都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12分钟后,空降高度已经满足开伞条件。李振波试图打开主伞,却以失败告终。

他紧急反应过来,将备用伞打开,缓缓下降了一千米。待情况稳定后,李振波环视四周,寻找自己的战友。

然而李振波仔细观察,却只发现了身后的4名跳伞员。一时之间,内心情绪开始下沉,难道其他战士的伞没有打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感受,李振波依然心惊肉跳,坦言道:“这个时候我心里很紧张。”幸运的是,不久后,李振波在自己上空,找到了其他跳伞员的踪迹。

跳伞第一关走过后,战士们依旧面临着困难:选择着陆点。

从千米高空向下眺望,李振波选择了一块绿油油的庄稼地。然而随着战士们缓缓下落,才看清地面的具体情况,那并不是平坦的田地,而是树林。只是此时战士们转换地点,已经来不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般无奈下,战士们只能硬着头皮,降落在树林中。李振波没有想到,于他而言,最危险的不是树林,而是陡坡。他下降的地点,前面有一定的坡度,后面也有坡度。

李振波原本下降速度为12米,然而临近地面,他将操纵杆拉下来后,降落速度不到一米。为了避开两坡中间的地点,李振波只能将操作杆再次拉起来。

待李振波一抬头,迎面便是坡道。他向后一倒,伞竟然被树枝挂住。后来,李振波开玩笑般地说道:

“我们很多兵之所以没有掉到沟里,或者没有掉到其他地方去,就是因为树枝把伞挂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李振波应声倒地,顿时感觉五脏六腑如同移位一般疼痛。李振波来不及犹豫,迅速爬起来,开始寻找自己的战友。

李振波将作战地图、装备、行具等背在自己身上,冲着周边的群众喊道:“我的伞,你给我送到县政府!”随后,李振波便开始呼叫其他的战友。

距离李振波不远的向海波,先行应答,李振波松了一口气,继续寻找。

后来,李振波发现了茂县的县长,他急切地问道:“我们的兵,怎么样?”众人纷纷安慰道:“还没有到齐,先等一会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已经安然无恙的战士,李振波着实松了一口气。李振波观察着自己的部下,发现雷志盛的手腕,被树枝划开了一条大口子,鲜血汩汩流出。

不一会儿,另一个战士匆匆赶来,双手扶着腰。原来,这名战士同李振波一样,撞到了坎上,受到了重击。另外一名跳伞兵,因为受到撞击,直接休克了几分钟。

冒着生命危险跳伞的战士们,都不同程度受到轻伤。李振波自己,身上也被划出了好几条口子。然而他心系灾区和手下的情况,没有任何察觉,直到伤口结成血痂才发现。

战士们到达地面后,迅速调整,随即开始执行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茂县中心,有一个空中大坝,水容量巨大,随时面临着决堤的危险。一旦水流将堤坝冲垮,整个汶川,都将变成一座水城。

百姓们惊慌不已,看到空降兵到达后,他们高喊着:“空降兵下来啦,空降兵救我们来了!”

那一刻,李振波突然觉得,这或许就是自己穿上这身军装的终极意义。

李振波紧急将大坝的情况报告给成都军区。工兵营连夜赶到大坝,开始研究解决方案。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大坝实现了分洪,危机暂时解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空降兵们又在茂县遇到了滞留的3000多名群众。其中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大家都没有帐篷,也没有足够的食物与水源。

天空下起小雨,他们只能站在雨中,被冻得瑟瑟发抖。李振波和其他战士们记录着游客的具体位置与信息,向上级汇报,请求救援。最终,所有的滞留游客,都得到了解救。

就这样,战士们在7天6夜的时间里,足迹遍布220公里,开辟了六个空降场,为救援直升机的降落创造了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战士们带的补给不多,他们每天只吃一点点。李振波告诫众人:“一定要留到最困难的时候吃。”

茂县昼夜温差极大,战士们只能盖着薄薄的降落伞布,晚上难以入眠。长期奔波、营养不良,同志们的嘴,都已经气泡、溃烂。

在如此绝境下,15名战士咬紧牙关,硬生生地扛过来。正如他们所说:“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每一位军人都会义不容辞!”

后来,在全体救援人员的努力下,灾区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幸存者获救,亦有无数人永远长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份转换,殊途同归

身份转换,殊途同归

如今,汶川伤痛已经走过了10几年的时间,当年临危受命的15名空降兵,过着怎样的生活?

李振波与于亚宾等人,在完成空降任务后,选择继续留在部队,为祖国与人民做贡献。

如今,德高望重的李振波已经退居二线,成为了空降兵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主要负责研究重型武器的空投。

于亚宾、殷远,从当初的普通战士,晋升为了空降部队的教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传授给新兵,在他们的带领下,越来越多优秀的空降兵,继续在全国各地,执行着保家卫国的任务。

提及当年茂县迫降的经历,于亚宾、殷远等人依旧意气风发,无比自豪。

有人身着军装,继续自己的使命。有的人则褪去一身荣华,换一种方式继续守护着心中的理想。空降兵雷志胜等人,选择转业,回到了老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雷志胜留在了街道办事处,接过建设家乡的责任。纵使已经离开部队,雷志胜对自己的要求,也没有丝毫的放松。

凡是群众需要处理的事情,雷志胜皆责无旁贷,为群众积极解决困难、办实事。提起这位退役的伞兵英雄,居民们连连称赞,向他竖起大拇指。

战士王君伟,选择转业,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虽然换了一身制服,却依旧奋斗在一线,同歹徒搏斗,解决民间纠纷,心中的使命与责任,亦从未熄灭。

最令人意外的,当属战士王磊。在转业选择纷纷选择相近职业时,王磊走进了家乡的学校,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王磊还是学校著名的“征兵员”。每到征兵活动开始时,王磊便在演讲会上露面,讲述自己在部队的经历。

台下的学生聆听着,热血沸腾。更有不少人在王磊的激励下,选择参军入伍。

大校李振波、少校于亚宾、王君伟、上士王磊、刘志保、殷远、任涛,中士李亚军、郭龙帅、李玉山、赵四方、刘文辉,下士赵海东、向海波以及四级士官雷志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15名优秀的空降兵,如今已经分散在中国的各个角落,有的人奋战在一线,有的人已完成身份的转变。

十年饮冰,热血难凉,15名战士,依旧心怀报国梦想,为国家与人民奋斗终生,殊途同归。

参考资料

[1]《新一代》,《李振波:高空伞降灾区第一人》

[2]《湖北日报》,《破云穿雾,惊天一跳》

[3]《共产党员》,《伞降“神兵”李振波》

[4]《解放军报》,《李振波:伞降四十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