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李岗文化目前已调查发现遗址160余处,遗存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内,经过发掘的有20处左右。本书对这些遗址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首先建立了裴李岗文化的时空框架,在时空框架的基础上,对裴李岗文化的谱系进行了探讨。

裴李岗文化的墓地和居址中的陶器器类略有不同,墓地中的随葬陶器主要是各种壶,另有少量的钵、罐和鼎等。居址中的器类较为丰富,主要为罐和钵,另有盆、碗和鼎等,可见少量壶。

根据器物的演变规律,结合层位学材料,本书重建了裴李岗文化的时空结构,把裴李岗文化分成了三期。

第一期遗存主要见于豫中地区,目前发布材料的遗址有贾湖、裴李岗、唐户、石固、莪沟北岗、水泉和沙窝李等。遗存整体呈现瘦高特征。根据碳-14测年校正数据,我们大致可以把裴李岗文化第一期的年代范围定在公元前6470—前5800年之间。

第二期遗存分布范围较一期时向西边和向东边都有所扩展。目前发布材料的遗址在第一期基础上新增加有瓦窑嘴、中山寨、王城岗、宋庄、朱寨和高崖等。即西边到了豫西孟津一带,东边到了中牟地区。遗存整体特征较一期时有向矮胖转变的趋势。根据碳-14测年校正数据,我们推断裴李岗文化第二期的年代在公元前5800—前5500年之间。

第三期遗存分布范围较二期时缩小,主要分布在豫中地区,与一期遗存分布范围大体重合。目前发布材料的遗址有贾湖、裴李岗、石固、水泉、沙窝李和瓦窑嘴等。遗存整体器形较矮胖。根据其遗存特征,结合第二期的年代,推断裴李岗文化第三期的年代范围为公元前5500—前5000年。

在时空框架的基础上我们探索了裴李岗文化的谱系:裴李岗文化主要来源于贾湖文化,磁山文化南下导致了贾湖文化向裴李岗文化的转变。而后李文化向西方向的推进导致了裴李岗文化第一期向第二期文化遗存面貌的转变。同时,裴李岗文化从形成开始,就对周边文化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裴李岗文化一期时,主要是向北和向南方向扩展,同时向东南方向有少量辐射。向北扩张进入到冀南地区,改变了磁山文化的面貌。向南进入到澧阳平原,渗透参与了彭头山文化的形成。向东南方向进入到淮河中下游,对顺山集文化产生了辐射影响。

裴李岗文化二期时,向北、向南和向东南方向的影响持续推进,同时把经营的重点放在了向东和向西北。向东发展进入到鲁中南至淮河中游地区,参与形成了双墩文化。向西北发展进入到渭河流域和汉水流域,参与形成了老官台文化。

裴李岗文化三期时,在西北方向还能看到对老官台文化的持续影响,同时向东北方向发展,进入到黄河下游鲁西地区,影响到了后李文化,目前主要在月庄遗址中见有裴李岗文化的因素。裴李岗文化三期时,随着老官台文化东进和双墩文化西进,逐渐衰退转变。以椅圈马一期和大张H1等为代表的一类遗存与裴李岗文化有关,之后的后冈一期文化亦应是在裴李岗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后冈一期文化中除了双耳壶、折沿罐、敛口钵、圈足碗和罐形鼎等承袭裴李岗文化因素外,还出现有红顶钵等与老官台文化相关的遗存特征,及高领罐和颈部内收壶等与双墩文化相关的遗存特征。

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鼎盛时向周边扩张,在不同时期跟不同方向的文化接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同时,裴李岗文化是个开放的系统,发展过程中把后李文化、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等文化中的因素糅合到自己的文化中来,在向外释放自己影响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迁。裴李岗文化的对外影响是中原地区文化第一次大规模大范围的膨胀过程,为中原地区文化的发展强盛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文明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称为中国文明的奠基。

本文由 王光明 蔡鸿博 摘编自 蔡金英 著 《裴李岗文化: 中国文明的奠基》一书之 结语。内容有删节、调整。

(审核:孙莉)

ISBN:978-7-03-073398-6

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内,但在发展过程中对周边同时期不同方向的考古学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影响所及,东达淮河中下游的鲁皖苏一带,西抵渭河流域的陇东地区,南下到澧水流域的洞庭湖地区,北上到河北洺河流域的武安地区。裴李岗文化的对外影响是中原地区文化第一次大规模大范围的扩张过程,为中原地区文化的发展强盛奠定了基础,可称为中国文明的奠基。

本书对裴李岗文化的时空框架和谱系提出了系统的创新性见解。适合考古、文物工作者及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