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者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志愿服务边界”是一个必须要重视,且应该尽快解决的问题。
近期,网上时不时地爆出某地志愿者打人事件,引起广大网友对志愿者的谴责和不满。作为一名资深的民间公益人,我想说的是:穿红马甲的有三种人。第一种是机关工作人员服从安排下沉社区;第二种是街道或社区出钱聘请的临时工;第三种是无偿奉献、不计报酬的热心人。他们都穿着志愿者服装,干着相同的工作,但却享受着不同的待遇,而出了问题,背锅的却是“志愿者”。
一、各地频繁出现“医务人员、公安及党员先锋队等”被抽调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当地政府授予他们“优秀志愿者”称号,并发放证书和志愿者补贴。
二、大量的党委、政府工作人员,穿着志愿者服装在社区执勤,称自己为志愿者,居民也把他们作为志愿者来对待。这些执勤的工作人员自己也“糊涂”了,到底是本职工作还是志愿服务,也不知道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
三、有些地方由于招募不到志愿者就出高价聘请社会人员来开展工作,导致的结果是志愿者和“兼职志愿者”比待遇,为什么做的工作都一样,有的志愿者给补贴,有的不给,反而会对志愿者的积极性产生不良的影响。
很多人认为做志愿者可以拿高薪,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呢?以上种种现象,都可以归结为“志愿服务边界”不清晰。网络上出现了大量调侃志愿者的视频和文字,实在不利于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2022年11月下旬,河南省文明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若干提示》,文件中提到:开展志愿服务应当遵循“自愿、无偿、平等、诚信、合法”的原则。各地志愿者要按照中央文明办和民政部的规定,在当地文明办的指导下正确穿戴志愿服务标识(包括志愿者服装、帽子、徽章、绶带等)。单位门卫、小区保安、街头保洁、景区导游等人员在本职岗位从事本职工作时不是志愿者,不得佩戴志愿者标识,不得从事志愿服务相关工作。
我国的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政府、社会和广大志愿者一起努力,积极倡导和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和文化,树立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让文明新风吹遍城乡各个角落。(作者:吕宏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