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克里米亚战争发生于1853年10月至1856年2月,是沙皇俄国与英国和法国为争夺小亚细亚的地区的控制权而发生的一场战争,是拿破仑战争(1803-1815)之后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战火遍及多个地区,因主要战事发生在克里米亚半岛,因而叫做“克里米亚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背景介绍

东方问题是这场战争发生的重要原因,一般认为东方问题的开端可以从1774年《库楚克—凯纳吉条约》开始算起,或者认为是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希腊要求独立时东方问题才演变为国际问题,东方问题的结束则为一战后协约国与土耳其1923年签订的《洛桑条约》。东方问题的“东方”是指西欧以东的地区,也就是近东和中东地区,在19世纪这一地区实际上就是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区域,“东方问题”这一名词最早在维也纳会议上开始使用,此后成为一个专有外交名词,用来形容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以及假设奥斯曼帝国解体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曾将东方问题形象的归结为:土耳其该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整个19世纪,东方问题的阴云一直笼罩在欧洲上空,在这个问题之下潜藏着诸多的矛盾,克里米亚战争就是各种矛盾激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东方问题的高潮部分。长久以来,奥斯曼帝国占据着欧亚非三大洲交汇之地,帝国疆域庞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奥斯曼帝国逐渐衰落,中央权力无法有效的控制整个庞大的帝国,国内各种矛盾突出,国家无法有效的解决这些矛盾,也就无法是国内团结起来对抗外敌人,在面对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等欧洲国家的威胁和挑战时一直处于下风,奥斯曼帝国面临着被分割瓦解的风险,但是由于欧洲列强的利益分割未达成一致,奥斯曼也一直在苟延残喘的延续着。19世纪的俄罗斯帝国实力强大,在欧洲事务中拥有话语权(曾看过一个解释说俄罗斯这一时期的话语权要高于法国),另外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毗邻,在俄罗斯南扩的进程中,奥斯曼帝国是不可避免的要解决的问题,并俄罗斯早就对奥斯曼觊觎好久了,在整个19世纪,重新夺回圣索菲亚一直是俄罗斯民族主义者和宗教领袖的长期基本目标。他们梦想着征服君士坦丁堡,将其重建为疆土从西伯利亚一直覆盖到巴勒斯坦圣地的俄罗斯帝国的首都“沙皇格勒”。用著名俄罗斯传教士、1847年率宗教使团前往耶路撒冷的阿希曼德里特·乌斯片斯基的话说:“俄罗斯自古以来就接受天命,启迪亚洲,联合斯拉夫人。所有的斯拉夫人,不管是来自亚美尼亚、叙利亚还是阿拉伯、埃塞俄比亚,都将团结在一起,在圣索菲亚为上帝高唱赞歌。”是领导和保护奥斯曼帝国内的东正教徒是俄罗斯自我授予的宗教使命,中心任务之一就是重新夺回圣索菲亚,将其恢复为东正教的教堂之母,同时把君士坦丁堡变成一个拥有从莫斯科到耶路撒冷广大土地的东正教帝国的首都。正是这份使命感引发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克里米亚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期俄罗斯的的扩张引起了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和法国的紧张,要阻止俄罗斯的对外扩张,必学削弱它的势力,西面,波兰成为了俄罗斯的附庸国,南面的奥斯曼帝国也在等待着俄罗斯的征服,黑海上英国的船只受到过俄罗斯的羞辱,英国的贸易受到打击,在东面,俄罗斯同样在进行系统性的扩张侵犯:切尔克斯已被击垮;波斯先是顺从,然后依附俄罗斯,最终被吞并。在波斯之外是阿富汗,目前已经成为俄罗斯入侵印度的通路。一旦跨过了印度河,印度也会成为俄罗斯的窥伺之地,因此英国不得不做出反应了:在阿富汗扶持建立傀儡政权,加强同波斯等国家的联系,在小亚细亚和高加索地区建立缓冲带,介入奥斯曼帝国政治事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易·波拿巴随后挑起的圣地之争最终在大国间形成了轩然大波,日后成为战争的导火索。耶稣的坟墓所在地耶路撒冷和耶稣的出身地伯利恒的教堂,自十字军时代以来一直拥有豁免权和特权。1535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破天荒的与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结为同盟共同反对神圣罗马帝国。作为馈赠,法国对圣地教堂的保护权得到确认。到了1757年,圣地保护权被还给了希腊人,这多半出于俄罗斯的压力,直到1850年。

1850年,路易·波拿巴派拉瓦莱蒂侯爵去君士坦丁堡,要求土耳其宫廷明确的承认法国对大部分圣地教堂拥有保护权。在圣地问题上,土耳其依然犹豫,它谁也不敢得罪。拉瓦莱蒂侯爵重申法国几百年来获得的特权,并以武力相威胁。苏丹最终屈服了,1852年12月正式发布敕令将圣地保护权再还给法国。反应迟钝的俄罗斯此时发现自己十分被动,俄罗斯重申1774年的俄土《库楚克—开纳吉条约》,条约中规定东正教教会有高于天主教会的豁免和特权,并且此外还有模糊的条款俄土解释各异。双方根本无法达成一致,危机一日胜过一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根本而言,圣地问题是拿破仑三世安排的陷阱,他决心让这个矛盾扩大,甚至用战争来解决。自1815年以来,《四国同盟条约》和神圣同盟犹如两道枷锁捆住法国,拿破仑三世认为打破孤立的机会来了。在“东方问题”上,俄罗斯和奥地利、英国都有矛盾,因此他竭尽所能挑拨俄奥和俄英关系。对英国,他主要是献媚,再次承认英国赶走法国之后在埃及的优势,并协调与英国的外交立场。对奥地利,法国一面拉拢一面利用支持撒丁王国加富尔政府谋求意大利统一的计划来威胁奥地利,奥地利失去梅特涅这样的外交大师后进退两难,只能眼睁睁看着事态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拿破仑三世并不具有其伯父的胆略,但也不害怕与俄罗斯一战,俄罗斯与法国相隔普、奥两国,只要普、奥保持中立,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为零。如果在巴尔干或黑海作战,法国拥有技术优势,战场和战争规模都很有限。而且无论如何法国都是赢家,因为神圣同盟将被拆散,《四国同盟条约》将彻底作古。英国出于现实的考虑,认为法国在埃及问题的让步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并且法国的军事力量特别是陆军可以加以利用。而在近东俄国扩张的势头使得英国十分不安,如果沙皇饮马土耳其两海峡,那么英国在地中海的势力将受到严重威胁,英国认为两海峡是决不可以放弃的。在背后支持法国反而有助于实现遏止俄罗斯的目标,因此英国决定和法国站在一起。此时的俄罗斯浑然不知即将发生的巨大灾难,根据以往对土战争的经验,俄罗斯认为如果不能在谈判桌上得到,那么就诉诸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53年2月,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缅希科夫亲王作为俄罗斯全权特使前往君士坦丁堡,要求土耳其政府承认俄皇对苏丹统治下的东正教臣民(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以及希腊人等)有特别保护权。就在这时,巴尔干土耳其领地门的内哥罗发生革命,土耳其军队开进门的内哥罗镇压。缅希科夫在君士坦丁堡获得了重大胜利,苏丹答应在圣地保护权上做出一切必要让步。然而,缅希科夫得到沙皇的指示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苏丹答应签定一项新条约,土耳其应该从门的内哥罗撤军。这不啻于将巴尔干拱手让与沙皇,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无法答应这个这个苛刻的要求。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驻土耳其大使雷德克利夫勋爵鼓励苏丹拒绝俄国的漫天要价,和以往一样英国许诺将在危机中支持土耳其,且这次还有法国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奥斯曼于1853年5月拒绝了俄罗斯的最后通牒,并允许英法联合分舰队进入达达尼尔海峡。俄罗斯遂与土耳其断交,并于1853年7月3日派兵进驻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这两个多瑙河公国。土耳其向俄罗斯宣战的消息正式在1853年10月4日的官方报纸《每日事件》上刊出,“高门宣言”随后发表,声明由于俄罗斯拒绝从多瑙河流域公国撤出,奥斯曼帝国政府被迫向其宣战,但是为了显示政府的和平意愿,在发起进攻前,鲁米利亚部队的最高长官奥马尔帕夏会给予俄罗斯军队十五天时间让其撤离。这是奥斯曼帝国并未做好准备同俄罗斯开战,他们寄希望于英法的干预,但是奥斯曼的算盘打错了,他们不得不进入战争了。1853年10月9日,土耳其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在大不列颠和法国的支持下要求俄国归还这两个公国。1853年10月16日,俄罗斯向土耳其开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法为保持并扩大在土耳其的势力,参加了土耳其方面对俄作战。所以这一场战争实际上是俄罗斯与同盟国(英、法、土和撒丁王国)争夺近东统治权的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战争过程

10月19日,土耳其最后通牒日期已到。英法两国的建议都是暂时按兵不动,但是土耳其不顾劝阻,在多瑙河流域公国向俄军发起了进攻,在高门的命令下,奥马尔帕夏于10月23日率军在卡拉法特跨过多瑙河,从哥萨克骑兵手中夺下了卡拉法特,成为克里米亚战争的第一场小冲突。这里在1848年瓦拉几亚革命中曾是反俄据点,当奥马尔帕夏的军队到来时,村民们拿起猎枪加入土耳其军队与其并肩作战。土耳其军队也在奥尔泰尼察跨过多瑙河,与俄军的冲突比在卡拉法特的战斗更为激烈,但是战果并不明朗,双方都号称自己取得了胜利,发生了这些小的冲突的后果就是沙皇决心进行大规模的战役了,战争也随之扩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9日,苏丹命令沙米勒发动保卫伊斯兰的“圣战”,配合由阿卜迪帕夏指挥的安纳托里亚军团攻击高加索地区的俄军。为支援高加索地区的攻势,土耳其人必须依靠他们的黑海舰队输送补给。土耳其海军舰队一直没有从1827年纳瓦里诺海战的失败中恢复元气,据派驻高门的英国海军顾问阿道弗斯·斯莱德的说法,在1851年,土耳其海军共有一万五千名水手和六十八艘能在海上航行的舰船,但是缺少高素质的军官,绝大部分水手缺乏训练。虽然不是俄罗斯海军的对手,但到10月底,土耳其海军的信心却高昂起来,因为英法两国的舰队已经抵达君士坦丁堡郊外,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贝伊科兹下锚:其中有五艘风帆战列舰(各有两至三层甲板,至少七十门炮),十一艘双层甲板战舰,四艘三帆快速战舰以及十三艘蒸汽机船。所有战舰加起来,火力足以和俄罗斯舰队抗衡。俄罗斯的黑海舰队分为两支中队:一支由弗拉基米尔·科尔尼洛夫中将指挥,负责黑海西部;另一支由帕维尔·纳希莫夫中将指挥,负责黑海东部。缅什科夫命令两支中队击沉任何向高加索地区输送补给的舰船。土耳其政府部长和高级军官们知道俄罗斯海军在黑海巡逻,但还是决定派出一支小型舰队进入黑海。俄罗斯海军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支舰队是向高加索输送武器和兵员的,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土耳其人认为如果他们的舰队遭到俄罗斯海军攻击,英法舰队不会坐视不管。也许这正是土耳其人的本意:挑动俄罗斯舰队开火,迫使西方列强在黑海卷入与俄罗斯的海战。很明显土耳其人对这支小舰队的死活并不关心,命令他们在安纳托里亚海岸的锡诺普下锚,那里很容易成为纳希莫夫中队的目标。俄罗斯舰队的规模和火力比这支小舰队强得多,共有六艘现代战列舰、两艘三帆快速战舰和三艘蒸汽机船。11月30日,纳西莫夫下达了了进攻的命令,俄军舰队发射的重炮爆炸弹很快的摧毁了整个的土耳其舰队,这种炸弹是首次在海战中使用,土耳其舰队率先吃了螃蟹,这种炸弹可以在穿过战舰的木壳后爆炸(类似于穿甲弹?),对战舰造成极大的伤害。海战的结果是土耳其战败,土军死伤超过3000人,但同时这也是木制风帆战列舰最后的辉煌时刻,也是俄罗斯黑海舰队最后的辉煌时刻。海战的消息传到伦敦和巴黎,引发了社会舆论,两国民众要求政府采取行动,锡诺普海战的胜利,是俄罗斯在战略上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俄罗斯的胜利就意味英国和法国在地中海地区利益的损失,因此两国很快参战。

1854年2月27日,英法向俄罗斯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罗斯在4月30日之前撤离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沙皇置之不理。3月12日,英法与土耳其结成同盟。3月19日,法国陆军也登船前往土耳其。一天后,俄军渡过多瑙河。法国于3月27日,英国于3月28日相继对俄罗斯宣战。当时的三大列强一齐登场,战争扩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初,英法联军在加里波利地区登录,其目的在于保护君士坦丁堡不受俄军的进攻,但是加里波利地区太小不足以支持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他们在加里波利地区搜集了一段时间的物资,在君士坦丁堡周围的其他地方安营扎寨,最后还是决定搬到北部的瓦尔纳港口,在那里他们可以方便地获得由英法舰队运送来的物资。两国军队在俯视旧港要塞的高地上分别安营扎寨,虽然是盟军,但在观察对方的时候却依然带着迟疑提防,近来的历史让双方都心生警惕。指挥英国陆军的是年迈的拉格伦勋爵,他曾担任过威灵顿公爵的军事秘书,参加过1808—1814年的半岛战争,并在滑铁卢战役中失去了一条胳膊,这是一件很有名的事。从一开始两国就在战略上有分歧——英国倾向于在加里波利登陆,然后谨慎地向内陆挺进;而法国则希望在瓦尔纳登陆,阻止俄军向君士坦丁堡迈进。法国人还提出由较为先进的英国海军控制海上作战,同时由法军指挥陆地军事,这样他们可以充分利用从阿尔及利亚战争中得到的经验。这是一个合理的建议,但是任何要接受法国人号令的想法都会让英国人心生厌恶,因此这个计划也就不了了之。英法联军在奥斯曼的种种行为也让当地百姓十分厌恶,凡事和人相关的是他们一点也不干。虽然英法联军名声不好,但是不得不承认,他们的装备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最好的,法军陆军仍是欧洲装备最好、组织最完善的军队,很多军官拥有作战经验,后勤系统也很有效。武器装备方面,英法的优势来源于新式线膛步枪——米尼步枪。线膛步枪相对于滑膛枪最大的优势在于射程和精度。滑膛枪的有效射程只有150码(一码约合0.914米),并且精度很低。而线膛步枪有效射程达到500码。法军在1840年代后期率先装备了米尼步枪,这使得它在同时期列强陆军中拥有巨大的技术和战术优势。新步枪带来新战术。拿破仑时代的散兵线队形可以进一步拉大,避免被对手火力密集杀伤。而对手的密集队形将在更远的距离上遭到精确火力射击。此外炮兵的角色发生重大变化,因为野战火炮的典型射程大多数在1000-1500码,有的轻型火炮甚至只有600-800码,相对于步枪射程优势变小。炮兵的作用变的类似后来的机枪,作为步兵的火力倍增器。尽管高层反映迟钝和对线膛步枪的不信任,英军还是在1851年装备了1851式米尼步枪,这构成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陆军的主战单兵武器,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参战人数方面,英国派出了4个步兵师,1个轻装步兵师还有1个骑兵师,人数大概在3万以上;法国派出了4个步兵师以及两个骑兵旅,总人数和英军相差无几。

在俄罗斯与土耳其交战的同时,奥地利来了一手背刺,奥地利在塞尔维亚边境地区部署了二十万军队并向沙皇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沙皇撤出多瑙河流域两公国,沙皇被逼无奈只能撤退,同时沙皇休书一封怒斥奥地利皇帝忘恩负义,不知好歹。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奥地利在外交方面见风使舵,随意卖队友的行为使得俄罗斯与奥地利的关系直接冷冻,再也没有好过。我们再来看看这一时期沙皇是个啥子状态呢:俄罗斯敌人越来越多,打了一圈发现全是敌人了,但是战争还要继续下去,于是沙皇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来正证明自己还是OK的,稳定不安的局势,1854年6月22日,俄军统帅米哈伊尔·德米特里耶维奇·戈尔恰科夫亲王亲自指挥对斯里查要塞的围攻战,俄军倾全力苦战一天,米哈依尔·戈尔恰科夫本人也在战斗中负伤,还是没有拿下斯里查要塞。俄军士气空前低落,第二天向北方撤退,斯里查要塞解围。土耳其军队乘胜追击,1854年7月7日,在古杰沃,俄军再次被击败。疲惫的俄军开始全面撤退,先是布加勒斯特,到7月28日,俄军完全撤出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俄军已经撤退到1853年的出发点。战争从政治上讲已经没有理由继续。8月8日,维也纳方面提出四点建议来结束战争(1.俄罗斯宣布放弃对塞尔维亚和多瑙河两公国的领土要求,这些地区将被置于欧洲列强和高门的共同保护之下;2.多瑙河对所有商业航行开放;3.以“欧洲势力平衡”为目标修改1841年的《海峡公约》(俄罗斯海军在黑海地区的主导地位将被中止);4.俄罗斯放弃对土耳其基督徒的保护权,他们的安全将在五国(奥地利、英国、法国、普鲁士和俄罗斯)与土耳其政府达成一致后得到保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条件一看沙皇就不能答应,于是战争非但没有停止,反而还在继续扩大。

1854年9月19日,联军开始向塞瓦斯托比尔进军,海上舰队也伴随着地面部队同时进军,行军部队正面有六千五百米宽,全长不到五公里。在前方,布尔加纳克河南岸的斜坡上,英军第一次遭遇了俄罗斯军队——两千名哥萨克骑兵向英军第十三轻龙骑兵团的侦察分队开火了。第十三轻龙骑兵隶属有“英骑兵骄傲”美誉的轻骑兵旅。在遭到俄军袭击之后,轻骑兵旅虽然人数只有哥萨克骑兵的一半,却依然毫无畏惧地准备发起冲锋。此时在远处高地观战的拉格伦发现在哥萨克骑兵后面,还有相当数量的俄军步兵,而英骑兵指挥官卢肯勋爵和卡迪甘勋爵因为位于山脚,无法看到这些俄军步兵。拉格伦随即命令轻骑兵旅撤退。当晚英军在布尔加纳克河南岸露营,从那里他们可以看到五公里开外的阿尔马高地上集结的俄罗斯军队。他们将在第二天向河谷进发,与布置在阿尔马河对岸的俄军交战。

缅什科夫的策略是投入主力防卫阿尔马高地,因为这将是保卫塞瓦斯托波尔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从9月15日开始,俄军已经在此集结。但是他还担心盟军会在刻赤和锡奥多西亚登陆(沙皇也有此担心),因此手里保留了一支庞大的预备队,在阿尔马高地只布置了三万五千名俄军,比西方盟军的六万部队人数要少,但是占据了制高点,有地形优势,同时还有超过一百门大炮。通往塞瓦斯托波尔的道路在距海岸四公里处跨过阿尔马河,在路边的制高点上,俄军将最重型的大炮布置在一系列炮台上,但是在面海悬崖之上并没有布置大炮,缅什科夫认为这里的悬崖太陡峭,敌人不可能爬得上来。很快进攻开始了,英军在进入到俄军的大炮射程之内竟然待命了,等待合适的时机冲向阿尔马河,原因在于指挥官要等待法国人的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待命的英军在地上挨打之时,法军博斯凯师抵达了阿尔马河岸。在法军面前,河对岸的悬崖非常陡峭,几乎高出河面五十米,因此缅什科夫以为没有必要配备炮火守卫。博斯凯师的前锋是一个朱阿夫团,大部分士兵来自北非,在阿尔及利亚战场上积累了丰富的山地作战经验。他们把背包留在岸上,游过阿尔马河,在树丛的掩护下很快爬上了悬崖。俄军被朱阿夫士兵的灵活惊呆了,眼睁睁看着他们借着树木爬上悬崖,灵活得像猴子一样。朱阿夫士兵一爬到崖顶就马上躲藏在岩石和树丛中,把防守的俄军一个个干掉,等待援军到来。在朱阿夫部队的鼓舞下,更多法国士兵爬上了悬崖,他们还把十二门火炮运了上去。如果马匹不愿意在陡峭的山路上往上爬,士兵就用佩剑抽打。法军火炮到达非常及时,正好用来对付缅什科夫刚刚从战线中部调来的火炮和士兵增援,他意识到自己正面临战线被突破的危险,试图保住自己的左翼。

缅什科夫的救急方案落空了,当俄军增援部队抵达左翼时,整个博斯凯师,再加上许多土耳其士兵都已经抵达崖顶。俄军有二十八门大炮,数量上比法军的十二门多,但是法军火炮口径更大、射程更远,法军来复枪的威力让俄军大炮不敢靠近,法军大炮的射程优势马上就显示了出来。意识到俄军炮火打不到他们,一些朱阿夫士兵情绪高涨,干脆在阵地上跳起波尔卡舞来,借此嘲笑激怒敌人。与此同时,附近海面上联军舰队的大炮也开始轰击崖顶上的俄军阵地,打击俄军官兵的士气。当第一批增援俄军的大炮抵达阵地时,他们发现驻守的莫斯科团残部已经开始撤退了,对面朱阿夫部队的米涅来复枪比起俄军步兵使用的老式旧滑膛枪来,射程更远、准度更高。俄军左翼的指挥官V.I.基里阿科夫中将是沙皇军队中最无能的将军之一,而且经常酗酒,很少处于清醒状态。基里阿科夫手里拿着一瓶香槟,命令明斯克团向法军开火,却搞错方向,把火力瞄准了基辅骠骑团。遭遇友军攻击,基辅骠骑团不得不撤退。明斯克团对醉醺醺的指挥官完全失去了信心,同时对法军来复枪的致命精准感到恐慌,因此也开始撤退,最终,俄军输掉了这次战斗,英法联军继续向塞米斯托波尔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着英法联军的进攻,俄国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事修筑活动,整个塞瓦斯托波尔的人口都被动员起来了,在此同时,联军也进行了围城的准备工作,他们在城外修筑了许多炮台,为进攻城市做准备。10月17日一大早,晨雾刚刚散去,俄军观察哨就发现敌人炮台的炮眼已经打开。未等敌人开火,俄军抢先开炮,接着联军的火炮,包括七十三门英军火炮,五十三门法军火炮,一起轰鸣,几分钟内炮击就达到高潮,临近中午,联军的舰队也加入到炮击中。但实际上,英法舰队造成的破坏还不如自己遭受的损失大,联军舰队一共发射了约五万发炮弹,却没有造成什么实际的破坏,只好起锚离去,清点损失:五条船严重损坏,三十名水手阵亡,超过五百人受伤。在缺少蒸汽动力的铁壳船时代,联军舰队在塞瓦斯托波尔围困战中注定只能扮演配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54年10月24日,战场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缅希科夫率领俄军援军出联军的东北方,他的意图是切断连接巴拉克拉瓦与塞瓦斯托波尔的沃龙佐夫大道,并威胁巴拉克拉瓦。因此爆发了著名的巴拉克拉瓦战役,产生了著名的科林·坎贝尔的浅红色队列和卡迪根伯爵轻骑兵死亡冲锋。之后又发生了因克曼的战斗,小因克曼战役后,俄军在外围彻那亚河谷聚集力量,一周后缅希科夫的野战部队增加到120000人,这是非常可观的力量。此时英军只有25000人而法军有40000人。联军兵力处于绝对劣势。小因克曼之战以后,英军的部署情况是这样的:第2师依然固守霍姆山脊,第1师的近卫旅在磨房附近的驿路上。第1师的另一个旅高地旅留守巴拉克拉瓦。第3师和第4师的营地展开于磨房西面。轻骑旅的残余支援近卫旅。重骑旅跟随拉格伦的指挥部。因克曼山脊突兀于彻那亚河南岸,由森林覆盖,最高海拔636英尺,平均400英尺。西南方是卡林那吉峡谷,峡谷的另一侧是由卡林顿指挥的轻装师把守的维多利亚山脊。正对英军第2师霍姆山脊阵地的是谢尔山。俄军认为英军战斗力比法军弱,因此决定将攻击重点放在因克曼的英军。俄军的计划是由索莫诺夫将军率领的19000人从塞瓦斯托波尔出发沿因克曼山脊前进,在谢尔山西部建立炮兵阵地;保罗夫将军的16000人将通过因克曼桥穿过峡谷占领谢尔山的东半部。这又是一个分进合击的计划,俄军“精于此道”。彼得哥尔查科夫亲王率领22000人牵制右翼法军的行动。索莫诺夫和保罗夫的部队在谢尔山汇合后,由坦兰堡将军统一指挥进攻霍姆山脊,最终目的地是磨房和驿路与沃龙佐夫大道的交汇处。到那时,哥尔查科夫亲王再次从东方加入攻势,完成对英军的包围。俄军的计划雄心勃勃,一旦实现英军将陷入灭顶之灾。但真实的因克尔曼战役却因为俄军自己的配合不力和法军师长皮埃尔·约瑟夫·弗朗索瓦·博斯凯的机动增援而失败。

参战的40000多俄军伤亡10729人,其中包括6个将军和256名军官。英军士兵死亡597人,1860人负伤;39名军官阵亡,750人受伤。法军士兵死亡130人,750负伤;军官死亡13人,负伤91人。从阵亡者的表情看,很多英军死于白刃战。按惯例,受伤的人被后送到君士坦丁堡附近的斯库台里。但很多伤员死在路上和医院里。拉格伦被授予陆军元帅,博斯凯被授予军团荣誉勋章。对塞瓦斯托波尔的直接攻击又被推迟了,战斗暴露出的一个严重问题是野战通讯不足。缅希科夫亲王受到一封来自教会的信,谴责法军抢劫了一座俄国教堂,这是战斗后的一个小花絮。

因克曼战役这是一场俄军的解围之战,俄军的战斗计划很有雄心,选择大雨之夜开始进攻也出其不意,下雨同时限制了联军的步枪优势。在战役开始对俄军十分有利,但总司令缅希科夫没有考虑到地形特点,并且低估了膛线武器的优越性,并且以密集战斗队行与之徒劳的进行战斗,步兵不会以散兵队行作战,造成俄军的巨大伤亡,可见俄军在技术上的差距最终导致战斗失利。俄军表现很英勇,但这不足以抵消米尼步枪可怕的杀伤力。联军方面英军在打击后更加处境不妙,法军将在以后的攻城战斗中承担大部分任务,致使英法联军无力执行总攻塞瓦斯波托尔的作战计划,而转入旷日持久而又艰难的冬季围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克曼之战后,英国国内鉴于伤亡巨大而反响强烈,政府成立一个委员会来调查前方情况,并评估是否需要攻占塞瓦斯托波尔。委员会成员观点各异,有的主张立即进攻,有些则干脆主张撤出克里米亚。引发争议的关键是俄军已经凿沉了黑海舰队,英国已经达到攻击塞瓦斯托波尔的目的,剩下的就是是否追求令人信服的胜利的问题。委员会最终决定让英军在城外高地固守待援,度过1854年的冬天。对于前线英军来说,这意味着不管能否得到充分的补给,军队要靠自己的努力熬过冬天。联军的情况到了3月得到根本改观。铁路投入使用,土耳其劳工到达,西班牙骡子作为运输工具也运到战场,军中的不法承包商和小贩被赶走。联军随着春天的到来而雄心勃勃,准备再次攻击塞瓦斯托波尔,最终在1855年9月8日夜间,联军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塞瓦斯托波尔陷落后,克里米亚战场的军事行动逐渐减少。

在克里米亚半岛发生战争的同时,高加索地区、波多地海、北太平洋和白海地区都发生了战斗。在高加索地区俄军取得胜利;波罗的海地区,英法联军的舰队主要是在封锁俄军港口并试图登陆,但是由于霍乱等原因联军最终也没有登陆,最后只是海上炮击俄军阵地,1855年11月联军撤退,波罗的海战斗结束;在北太平洋,英法舰队也参加了战争。联军舰队攻击了勘察加半岛的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但是此地远离主战场,对欧洲战事影响不大;1854年8月,在遥远的白海,3艘皇家海军军舰执行封锁任务。他们一共检查了300艘商船并炮击了科拉半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战争结果及影响

1854年,交战双方在奥地利的调停下开始进行停战谈判。俄罗斯认为同盟国所提条件无法接受,和谈于1855年4月中断。1855年12月16日,埃斯特哈兹伯爵带着奥地利帝国的最后通牒到达圣彼得堡,要求俄罗斯接受停战。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促使俄罗斯决定停战的关键,俄罗斯已经无力拒绝奥地利的最后通牒。1856年1月16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接受奥地利的要求。2月25日,巴黎和会召开。英、法、土、撒丁和俄国参加,奥地利因为提出“维也纳四点”方案也参加了和会。俄罗斯希望普鲁士出席,以得到它的支持。但英国反对,理由是普鲁士没有参战。3月16日,讨论黑海问题时,普鲁士才以1841年《海峡公约》签字国的身份参加。和会上俄罗斯全赖拿破仑三世的支持,后者也不希望俄罗斯遭到过分削弱而让英国在近东一家独大,拿破仑三世另一个用心是让俄罗斯更加记恨奥地利而在将来亲近法国。奥地利企图霸占已经占领的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但遭到法俄的强烈反对。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3月30日《巴黎和约》签字,列强共同保证土耳其的“独立与完整”;土耳其保证不分种族与信仰改善境内人民的状况;俄罗斯收复克里米亚半岛被占领土,把多瑙河口和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摩尔达维亚,高加索的卡尔斯归还给土耳其,并放弃对土耳其境内的东正教的保护权;塞尔维亚、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的宗主权仍归土耳其,由列强共同保证;黑海中立化,禁止各国军舰通过两海峡,禁止俄罗斯在黑海沿岸建立或保有兵工厂;多瑙河航行自由。俄罗斯被迫接受了苛刻的条件,和约禁止俄罗斯在黑海拥有舰队和海军基地,不准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阿兰群岛上设防。俄罗斯将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土耳其,并归还卡尔斯,承认由各强国对处在苏丹宗主权之下的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和塞尔维亚三公国实行集体保护。和会对国际法的一大贡献是通过了《海上国际法原则宣言》,附于《巴黎和约》。这个宣言直到当代依然是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争期间俄军损失52.2万余人,土军损失近9.6万人,法军损失9.5万人、英军损失10.2万人。俄国为这场战争大约耗资约8亿卢布,同盟国耗资约6亿卢布。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克里米亚战争是近代科技战争的开端,是兵力兵器、军事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对火炮枪械和水雷武器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许多新的战争手段登上历史舞台,技术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在此之前,人力被认为是决定因素。新式线膛步枪、蒸汽动力战舰、铁路、有线电报等科技发明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法首脑和军事部门利用有线电报从千里之外指挥战争,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有线电报也使得大众传媒可以实时传递战况,战争距离大众不再遥远,民意对战争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军事后勤保障制度化,大大提升了军队的后勤保障能力,野战医院的出现提上了受伤士兵的生存能力,战争期间出现了以南丁格尔为代表的护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