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存中医文献里,最早出现“癌”字的,是12世纪时宋代的《卫济宝书》,和公元1264年的《仁斋直指附遗方论》。而最早描述癌症的,则是后者,书中说:“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里”。意思是说癌象岩石状,有毒根深藏于体内。

癌症本身是一种恶性肿瘤,中医对肿瘤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殷商甲骨文“瘤”字的出现。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已有筋瘤、肠瘤、昔瘤(指长时间形成的肿瘤)等的描述。《周礼?天官》则记载了周代“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的治疗。这里所谓肿疡,就是对肿瘤这类疾患的描述。

宋代《圣济总录》把腹内肿瘤叫做"症瘕"(音“征假”)。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公元1617年)中以“茧唇”称如今的唇癌。清代高秉钧在《疡科心得集》(公元1805年)把肿瘤叫做"失营"或"失荣"。因为这种病的后期,人体外表失去光泽荣华,"如树木之失于荣华,枝枯皮焦,故名也。"

此外历代中医对恶性肿瘤的描述主要有下列病名:“噎膈”包括食道癌及贲门癌;“胃反”包括胃癌在内;“积聚”是指包括各种内脏肿瘤在内的胸腹部肿块;“症瘕”多指下腹部及盆腔肿块;对“崩漏带下”的描述则与宫体、宫颈癌症状相似;“石疽、失荣”则与恶性淋巴瘤及颈部转移癌症状相似。此外还有“肾岩”、“脏毒”等类似肿瘤的描述。

提到“癌”这个名词。这“癌”字没有见于《康熙字典》等传统典册,迟至1915年“癌”字才正式出现在《辞源》和《中华大字典》中 ,解释“癌”是恶性肿瘤。

主要是描述肿瘤的名目很多,当然肿瘤分类也成问题。历代文献所记录的名称,有其大如瘤的脓肿叫痈,还有肿疡、瘿瘤、恶疮、瘤、岩、癌等十几种名称。肿瘤不分良性与恶性,脓肿,血(块)肿或霉菌球的肿块等等,所以要探索研究古代人所说的肿瘤不容易。

欲求更多脉学知识添加下微信

参加脉学培训添加微信

近期培训课程

报名咨询电话:0757-81000331

刘秘书:18138520265

办公地址:佛山市南海区黄歧镇美嘉广场508室

(广佛路“盐步路口”公交站附近)

广东省民间传统中医药学研究会办公室交通路线

1、从广州方向:广州火车站坐地铁到滘口地铁站,然后坐公交车

(佛279/佛250/佛250/佛251/佛277/263/236路均可)在”盐步路口站“下车。

2、从佛山方向:佛山火车站坐公交车(236/佛251/旅游城巴5路均可)在”盐步路口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