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寅源

寄畅园又名秦园,原是无锡市锡山支秦氏家族的族产,1952年上半年献给国家,1988年1月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1月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寄畅园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端敏公秦金创建风谷行窝以来,已经整整五百年了。秦金卒,园转给族孙秦梁,凿池筑山,改名凤谷山庄。后再经十三世祖舜峰公秦燿于万历十九年(1591)罢官归来,寄情山水,取晋王羲之“寄畅山水阴”诗句意,易名为寄畅园。园有二十景,名曰:嘉树堂、清响斋、锦汇漪、清籞、知鱼槛、清川华薄、涵碧亭、悬淙涧、卧云堂、邻梵阁、大石山房、丹邱小隐、环翠楼、先月榭、鹤步滩、含贞斋、爽台、飞泉、凌虚阁、栖玄堂。秦燿每景题五言诗一首。当时著名文人王穉登、屠隆等都写有园记。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是寄畅园全盛时期,有许多旧事,值得一提。

一、秦德藻中兴寄畅园

舜峰公秦燿于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逝世。根据“分关”记载:“园居系游玩之所,不当分属,今析为两处,欲便管摄耳。”但是这样一分,后辈就把园子作为私产,以后又“析而为四”。清初顺治年间,秦燿曾孙秦德藻合并进行改造。

秦德藻将寄畅园合并为一后,请来著名造园专家张涟(南垣)及其侄张鋱来锡将园林改筑。张氏叔侄参照惠山山形地貌,将倾圯假山重新砌垒,模拟惠山连绵逶迤之状,并作为惠山余脉布置,堆成平岗小坡形式,使之与惠山雄浑自然的气势相捋。又利用流经墙外的天下第二泉伏流,伴随涧道,引导到假山中来,依据地形倾斜,顺势导流,创造曲涧、澄潭、飞瀑、流泉等水景,使涓涓流水在涧道间产生“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音响,假山也因八音涧的布置增加了生动灵活之趣。这种精巧的造园艺术,是我国江南古典园林中叠山理水的杰出范例。从此,寄畅园名扬天下,清初名画家王石谷来园写生,画有寄畅园二十景。但历经社会动乱,历史变迁,王石谷原画已散失,至今无锡秦氏家族中还留存寄畅园十六景临本。

二、康熙南巡,秦道然进京

清代康熙皇帝南巡,路过无锡,曾七次游览寄畅园,亲笔题写园名,题诗、留匾额。

康熙在第四次南巡游览寄畅园时,秦德藻已逝世,由其子松龄兄弟接驾。康熙询问秦氏子侄中有无学问好的可以进京任事,于是秦氏即推荐秦德藻长孙秦道然。秦道然随驾进京,奉旨在九阿哥胤禟处教书。秦道然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中进士,授职翰林,由庶吉士升编修,散馆补礼科给事中,成了九阿哥胤禟贝子府总管和财务经办。

三、雍正登基,秦道然被诬秦桧后裔

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病卒,康熙的第四子雍正登基。雍正与九阿哥胤禟不洽。雍正为了稳定自己的皇位,以极狠毒的手段,逐个处置与他不洽的兄弟。为了对付胤禟,雍正逮捕了秦道然。雍正元年(1723)雍正诏书云:“伊家何人不可用,而用一汉给事中秦道然为伊府管领?”以后,雍正又说秦道然“仗势作恶,家产丰裕”,命追银十万两,送甘肃充军饷。当时两江总督查弼纳清查秦道然家产仅值银一万零三百多两,无力偿付罚金,于是包括寄畅园在内的家族财产被充公没收。雍正四年(1726)五月,胤禟押回保定圈禁,八月即暴死。雍正就说胤禟“服冥诛,罪有应得。”在《雍正朱批谕旨》中发现,雍正五年(1727)谕斥查弼纳《复查苏努子孙应照叛逆治罪奏》云:“尝观自古以来乱臣贼子顷刻灭亡者无论矣,如王莽、曹操侥幸成事而受千古之骂名,其依附莽、操之人,实为千古所不齿,即本人之子孙皆避忌而不认其祖父。现今秦道然实系秦桧之后裔,众所共知,伊则回护支吾不以为祖,此则恶人之报昭昭不爽甚于国法者也。”雍正故意诬陷秦道然有其政治目的。但是秦道然在严刑审讯之下,始终未承认自己是秦桧的后裔!

世人往往认为皇帝的口谕、朱批是真理,对皇帝的谬语都是不敢更改的。清代嘉道年间的钱塘文人梁绍壬缺乏调查研究,在所写的《两般秋雨庵随笔》中,就说到“无锡秦氏后裔会之(秦桧字会之)之后,然无不诡为淮海。”其实梁氏缺乏深入调查研究,以讹传讹,成了雍正皇帝的传声筒。

四、乾隆发还寄畅园,秦道然出狱

乾隆即位,大赦人犯。秦道然子蕙田在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廷试一甲第三(探花),上疏代父赎罪。蒙乾隆恩准,一笔勾销追银旧案,秦道然释放回家,寄畅园也下旨发还。

寄畅园在被雍正没官的13年间未曾修葺,发还时破败不堪。园之西南部被人侵占建贞节祠、钱武肃王祠。秦氏族人在乾隆八年(1743)推出秦瑞熙负责整修寄畅园,供奉御书,经过三年整修,原有亭台轩榭恢复旧观。

乾隆十一年(1746),秦道然邀集秦德藻后裔24房子孙商议,认为“园亭属游观之地,必须建立家祠,始可永垂不朽”。于是将嘉树堂供奉两孝子(秦旦、秦爽)神主,名双孝祠,使祠园相连,今后可以永不分割,永不转易,始终保留于秦氏后裔手中。

五、乾隆南巡,七幸寄畅园

乾隆皇帝在位60年,他效法祖父康熙,从乾隆十六年(1751)到十九年(1784)期间,亦六次南巡,路过无锡时七次来寄畅园游览,题诗题匾赞美寄畅园景色。

乾隆对无锡秦氏十分熟悉,在南巡所开列“临幸”地中,要单独给寄畅园(秦园)一千两银修理费。秦氏家族不敢接受,赶在乾隆南巡到锡前,就把寄畅园全面整修,迎接乾隆前来游园。

乾隆十六年(1751)二月十九日,御舟进入无锡境。二十日清晨,乾隆就换乘小船到惠山河塘,登岸后乘轿首先至寄畅园,在园门迎驾者有秦氏子侄24人。其中秦孝然等9个老人年龄加起来超过600岁。乾隆和随驾大臣进园后,在园内进膳,膳食是尚食监自备的。乾隆用膳后写七律《寄畅园》一首,命随驾大臣汪由敦持稿到园门,命秦氏迎驾者作和诗,秦孝然等九老随即作和诗献呈乾隆。乾隆作诗的第五、第六句“近族九人年六百,耆英高会胜香山”就是记述秦园九老迎驾的情景。乾隆回銮过锡,再至寄畅园又写了五言诗《再题寄畅园》,中有“更许传佳话,遮留诗债偿”,就是乾隆偿还九老秦孝然等乞诗的愿望。

乾隆为了表示对接驾人的关怀和爱护,还赐给秦氏彩缎和貂皮等礼物。雍正以来,一度衰落的秦氏家族又再度得到乾隆恩宠。

乾隆南巡,亲自游赏寄畅园后,认为“江南诸名胜,惟惠山秦园最古”,“爱其幽致”,就命画工详绘成图(即今《南巡盛典图》内的《寄畅园》图),“肖其意”在清漪园(即今颐和园)内专门仿寄畅园建造惠山园(即今谐趣园)。以后还用文字将寄畅园的位置、建筑物记录下来:“寄畅园在惠山之左,环以清流,荫以嘉木。堂名宸翰,曰嘉树,曰卧云。阁曰天香,曰凌虚。水次,为知鱼槛。一峰卓立,取名介如。”他看到园内有块高大的太湖石,介然独立,原名“美人石”,认为不相称,“视之颇具丈夫气”,便更名为“介如峰”,并绘图作诗以证实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

隔了六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第二次南巡,他又到寄畅园欣赏园景,再写了首七律诗,并把第五、第六句“清泉白石自仙境,玉竹冰梅总化工”亲笔写成对联和“玉戛金枞”四个大字赐给秦氏。

乾隆二十七年(1762)第三次南巡,他因“雅爱秦园林壑闲”,又到寄畅园来赏景。他觉得自己仿造的“惠山园”,与寄畅园经过实地对比后,自叹不如,说:“一沼一亭皆曲肖,古柯终觉胜其间。”因为寄畅园天然环境好,有参天古木,这是惠山园望尘莫及的。“径从古树阴中度,泉向奇峰罅处潺"的寄畅园美景实在好极了,乾隆诗兴勃勃,一连写了六首诗赞颂园林美景和秦氏家族的守业。

乾隆第四次南巡是在乾隆三十年(1765),又为寄畅园写了三首诗,并题“竹净梅芬”四个大字送给秦园子孙。

乾隆第五次南巡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又作诗赞美寄畅园,叹息自己仿造的惠山园,“仿斯早已成八景,愧是卑称大禹宫。”乾隆还对秦园子孙秦震钧坚守临清有功,升知州。秦瀛召试赐中书。

乾隆第六次南巡是在四十九年(1784),也是他最后一次南巡。他又歌颂寄畅园“境古而幽与理通”。

小小寄畅园吸引了清代康熙、乾隆两个皇帝,这在全国园林史上是少有的。

六、盛衰更替终成“国宝”

自古以来, 盛极必衰乃天地自然之理。无锡秦氏家族,在清代康熙盛世,文才辈出,如秦松龄、秦蕙田、秦瀛等名满天下。随着清王朝衰落,特别是“庚申之变”,寄畅园给战火焚毁,“台榭之胜,一变而为蔓草荒烟”,“数十年来议及修复,亦枝枝节节而为之”,“全园无恢复之一日”。进入民国以后,在民国乙丑(1925)齐卢之乱中,西式大楼(凌虚阁)复毁于战火。民国15年(1926),由秦亮工、秦毓钧等组织寄畅园董事会,稍有起色。以春秋二祭余款量力修理,在池(锦汇漪)东一带建清响斋、涵碧亭,缀以长廊,与大石山房相连,以后又重建含贞斋。从民国26年(1937),一直到1949年无锡解放,寄畅园限于财力,难以恢复旧观。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寄畅园园田归农民所有。从此以后,寄畅园要维修,就缺乏经济来源。因此,秦氏家族当机立断,在1952年上半年推出秦亮工为代表,将寄畅园献给国家,并将记载园林历史的宗谱等历史资料也同时交出。人民政府接收寄畅园后,花了不少代价进行全面整修。1988年1月,寄畅园从秦氏一族所有的“家宝”一跃成为中华民族的“国宝”。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