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30日讯近年来,日照市东港区建立源头治理、绿色发展、生态修复三大机制,实现海洋生态全流域、全过程、系统化治理,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100%,入选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获评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并在全省海洋生态保护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立源头综合治理机制 全线提升入海水系水质

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兼顾,以入海水系(崮河)为重点,着力做好“建、管、治、养”四篇文章,强化从陆地污染源头到入海末端全线防治。扎实推进“两清零、一提标”工作,加快补齐城市建成区排水设施短板,自2020年起,累计投入4.65亿元对527个小区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完成62条城市道路市政雨污管网改造任务,推动辖区内3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实现了“污水进厂、雨水进河、各行其道”,进一步降低了入河总氮排放;结合全省生态流域补偿工作,积极融入全市“厂网河”一体的管护体系,在全市率先出台《东港区重点河流断面生态补偿暂行办法》,探索建立区级流域横纵双向生态补偿机制,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每年投入2200万元委托市水务集团,统一开展河道管网养护,促进城市水环境持续改善;深入推进入海排污口整治,647处入海排污口通过省级审核销号,销号率达到89%,提前完成省、市2022年度要求的既定目标任务,入海排污口销号省级审核通过率始终保持100%,连续多次获得省级“红旗”标志;投资1400万元,建成面积104亩的张家河表流+潜流人工湿地,加快实施投资3960万元的沙墩河生态修复及水质改善工程,预计生态修复面积达670亩,目前该项目已纳入中央水污染防治项目库;加大崮河流域生态补水力度,每年补水255万方,增加12处110台人工增氧设备,进一步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建立生态循环发展机制 全面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近海养殖产业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新模式,推动海水养殖产业绿色转型。严格空间资源管控,依托42公里黄金海岸线,聘请中国海洋大学等专家团队,编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科学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合理布局水产养殖;打造现代化“蓝色经济带”,实施园区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模式,在全市率先开展现代渔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红旗、朝阳、盛隆等现代渔业园区,促进海水养殖产业化、规范化发展,其中红旗现代渔业园区成功创建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入选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新养殖尾水治理模式,试点开展现代渔业园区连片治理、养殖尾水循环利用、养殖尾水集中处理、池塘沉淀净化及生物处理四种养殖尾水处理模式,实现养殖尾水精准高效处置;争引省级资金110万元,在涛雒镇打造两处养殖尾水集中处理试点工程,探索“生态养殖+滤网过滤+沟渠净化”三层净化尾水整治模式,创新做法被省生态环境厅发文推广,盛隆水产建设养殖循环水系统,实现尾水零排放、零污染,红旗现代渔业产业园建设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项目入选首批山东省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库,获评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建立生态修复机制 全力推进美丽海湾再绽新颜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巩固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打造“水清滩净、岸绿湾美、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强化沙滩岸线修复,持续开展海岸带整治攻坚战行动,加强非法占用海滩和非法修、造、拆船舶监管,通过加强砂质岸滩和亲海岸线整治与修复,守卫海洋生态环境健康。近年来,累计清理海上非法养殖面积3万余亩,完成增殖放流6.52亿尾;切实推动净滩净海。成立海洋垃圾污染防治(海上环卫)工作专项小组,用好“海上环卫”等制度,实施岸滩和海漂垃圾常态化治理,并探索联合执法协作模式,与海警局东港工作站签订《海洋生态环境执法协作协议》,推动形成执法合力,共同保护美丽海湾。今年以来,累计清理垃圾26吨,打捞浒苔10万余吨;实施重点海湾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亲海品质提升等重点工程,培育休闲渔业、海上垂钓、海岛观光、民俗文化风情体验等多元化亲海产业,提升群众临海亲海获得感、幸福感。海龙湾生态修复整治工程,是全国首例港口工业岸线退港还海、修复整治生态岸线项目,总投资6.1亿元,恢复生态岸线1882米,新增沙滩面积46万平方米,与北部岸线连成一片,形成了绵延10公里优质砂质岸线,周围海域水质提升到国家海水水质二类标准,成为新的旅游打卡地。

闪电新闻记者 刘九省 日照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