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站在曹操身后一味付出的力量有很多种,那夏侯氏必然是其中最坚定的一股,和曹性以及看好曹操的人一样,支持着曹操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相比之下,刘备的根基其实一开始就和曹操差很多,他没有什么根基和资本。曹操原本姓夏侯,后来改姓曹,所以夏侯氏也把他当作本家兄弟,这样两个姓氏无形之中关系就拉近了很多,曹仁,曹洪,曹纯为首的曹性和夏侯惇,夏侯渊为首的夏侯氏,就是曹操的左膀右臂,这位夏侯元让,也一直是曹操所信任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郡人,据说是汉朝开国功臣夏侯婴后代,具体已经无法考据,毕竟都喜欢给自己安个厉害的祖宗,就像曹家还非说自己是曹参后代,有利于名声,也有利于做一番事业,夏侯惇年轻的时候就比较勇武,性格刚烈,年幼时有人侮辱他老师,他就把那人杀死,那时候尊师重道,加上关系运作,官府也就没怎么太为难他,他也是无所事事,后来曹操起兵平定黄巾军,夏侯惇就跟随曹操出征,立下战功,一下子有了官位,担任了一个偏将。后来又跟随曹操南征北战,一直被作为心腹重将,讨伐董卓的时候是司马,后来曹操败走扬州,募兵之时又是他一直跟随,之后曹操得到鲍信的邀请到达衮州平叛,夏侯惇也是冲锋在前,因此平定衮州后被任命为东郡太守,驻守在白马。之后曹操征伐徐州,留下夏侯惇驻守,因为边让的问题,曹操和衮州氏族发生矛盾,所以在他带兵出发后,这些人决心迎接吕布入主衮州,为了保护曹操的家眷,夏侯惇南下突袭,结果被吕布击败,顺势进了濮阳,夺取了大量军用物资,之后吕布又派人假意投降,劫持了夏侯惇,想要威胁曹军顺便换一些珍贵的物资,当时群龙无首,最后是夏侯惇副将韩浩出面稳定军心,方才稳固住局势,劫持的人见无利可图,才离开。这一次让夏侯惇颜面扫地,让人嘲讽他,之后的交战中,更是中了埋伏,被曹性射中眼睛,虽然夏侯惇死战不退,直接把眼睛吃了鼓舞士气,更是斩杀了曹性,可惜也改变不了他已经盲一只眼睛的事实,这对于一个将领来说是大忌讳,所幸他保护住了曹操最后的地盘,给曹操赢得了喘息的机会。之后军中都流传他盲夏侯的称呼,他是一个很注重仪表的人,因此经常把镜子摔掉而勃然大怒,后来做过一些地方太守,当了建武将军,高安乡候。这时候的夏侯惇其实心里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开始关注民生,开始把注意力放到兴修水利上,我想这也不是一件坏事儿,起码有利于曹魏政权的稳固。那年蝗虫灾害,夏侯惇亲自指挥,带领百姓截断水源变成湖泊,更是担土在一线亲力亲为,最终避免了缺粮的危机,也算是造福一方了,不过将军的宿命从来不在地方,而在沙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年,汉献帝到达许昌,夏侯惇被任命为河南尹,198年,夏侯惇奉命支援刘备,结果被吕布击败,小沛城破,刘备只身逃脱,夏侯惇带兵撤回。202年,夏侯惇带兵进攻刘备,于博望坡一战再次轻敌,不听李典劝告而刚愎自用,结果被刘备击败,幸亏李典带兵救援,方才撤回。204年,邺城破城后,夏侯惇被任命为伏波将军,能够不经同意处理一些简单的政务,因为和田畴是好友而劝其投降,结果失败。206年,卫固等叛乱,夏侯惇和其他人联合平叛,最终在钟繇的指挥下,各路联军合力平定的叛乱,随后又是跟随曹操征战沙场,曾参与了进攻张鲁之战,随后南下进攻孙权,217年撤兵后留下夏侯惇,曹仁等人囤兵以防备孙权。219年,孙权进攻合肥,曹魏抽调兵马集合扬州,结果关羽乘机进攻襄樊地区,凭借水灾而水淹七军,又联合各地匪寇威胁曹魏安全,威震中原,这时候夏侯惇带领扬州大军赶赴襄樊支援,和曹操会合后未经通传就可入内见曹操,可见曹操对其信任。据一些野史记载,曾有人劝说曹操这时候称帝,而夏侯惇认为应该先平定蜀地,随后安定江东,天下一统,自然就是帝王了,曹操深以为然。之后,夏侯惇跟随曹操回到邺城,不久之后曹操去世,曹丕接替其位置,随即拜夏侯惇为大将军,也就是曹魏军方一号人物,可惜不久以后夏侯惇就去世了,曹操穿上素服为夏侯惇在东门发丧,更是优待夏侯家,这对于生性薄凉的曹丕来说,殊为不易,追谥夏侯惇为忠侯,可见一斑。233年,曹叡在祖庙祭祀,夏侯惇和曹仁,程昱等人并列,也算不负此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夏侯惇的一生看似没有什么光辉的战绩,更多的是跟随曹操四处奔波,或许这就是老臣的待遇吧,还是同宗兄弟,夏侯惇和夏侯渊一样,其实都是性如烈火,比较暴躁,不然夏侯惇也不会被一个刺客胁迫,最后兄弟二人都吃了这种亏,夏侯惇战场负伤,之后再难以征战,夏侯渊兵败定军山,严格来讲,夏侯惇等人其实都不算将领,不懂进退,不明得失,只是一腔悍勇,优势还好说,劣势就有些不够看了,所以才屡次兵败,不过他胜在对曹操忠心,也不接受大汉的官职,能力也是有的,因此得曹操重用,我想,曹操真正看重的还是五子良将吧,不过夏侯惇后来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兴修水利,造福一方,因此得以以大将军之位善终,我想,对于他来说,也是个不错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