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林则徐在湖南禁烟成绩显著,被道光皇帝调任来到广东,林则徐知道此番禁烟与英国人必有一战,首要任务放在加强军队作战能力。

林则徐把各级将官集合起来,什么都不干,也不准离开,就招呼大家坐着喝茶。大家是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但随着时间推移有人预感到什么,开始如热锅上的蚂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终于有第一个人呵欠连天接着是第二、第三个,鼻涕口水长流,鸦片瘾犯了……就靠这种方法,林则徐把军队中的瘾君子全部清除出去。

接着是对全社会的禁烟,林则徐刚柔并济,铁腕雷霆,还找人研制出由18种中药组成的戒烟丸,免费发放,禁烟效果奇佳。英国人坐不住了,开始抗议,施加外交压力,频频调兵遣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前林则徐主要在湖南当职,完全不了解英国人,于是开展头脑风暴,对于战法、战术让手下各抒己见。

一名官员提出:“军队装备长竹竿,一人一根,交战的时候就用竹竿捅,洋妖没有膝盖,触碰之下身体无法调节平衡,极其容易摔倒,用此战法绝对是一片一片地倒下。他们膝盖不能弯曲,摔倒后难以站起。”

此言一出,与会人员都说妙,林则徐也是眼睛一亮,好计谋啊。

当时外国使臣频频造访中华,最早可追溯到乾隆皇帝,这些使臣都有一个共性,抵触跪拜的陋习,绝不下跪。

但那时满清上下认为自己是天朝,世界中心,高人不止一等,万人崇拜,四方来贺。

在这种盲目思维中,洋人的这种普遍性在满清上下眼里成了洋人不是不愿下跪,而是洋人生下来膝盖就不能打弯儿,跪不下去。

这种谣言也不知是谁先传出来的,反正大家都信,林则徐也是深信不疑。

林则徐下令砍来数千根竹竿,用油浸泡防止开裂和加强韧性,组建了竹竿军进行操练,结果开战是海战,大炮轰,竹竿军无用武之地。

等到后期双方进行陆战攻防时,林则徐发现这些人和中国人一样能走能跳,坐车和乘马时膝盖也是弯曲的,才知道被人为降低智商了,典型的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高。

不过事先准备充分,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在广东的布防算得上成功,双方你来我往,英军无法打进来,英国军舰改变策略,不再计较一地得失,顺着海岸线而上,直捣黄龙,连战连捷,从天津打了进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政府赶紧卑躬屈膝割地议和,同时追责的神思维出现了,有官员弹劾林则徐把广东防守得太好,才让英军转头从天津突破,神奇的是道光皇帝也认同了,这后来也成为林则徐被流放的罪名之一。

海国图志

林则徐在广州虽然防住了英国军队,但这番交战清军死伤惨重,枪支、大炮、军舰全方位的差距。

这些让林则徐意识到这是一个全新的对手,与国内大刀、长矛镇压起义的战争完全不一样。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于是林则徐悄悄地组建了一个小分队,不是武林高手,也不是学富五斗,而是一些思想比较开化或较前卫的知识分子。

他们的工作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收集英国的各类资料,有书刊、报纸,也有对旅英中国人的走访和对洋人的采访记录。

林则徐舍得花钱,很快就收集了一大批资料,然后分类整理后汇集在一起,编了一些书,统称为《四洲志》,林则徐让人悄悄印刷出来传阅。

为什么是悄悄的,这不应该高调吗?了解敌情还进行数据分析,不应该获得褒奖吗?

这还真不是能邀功领赏的,相反这还是把脑袋系在腰间的事。原因出自于满清的神思维,满清自认为在宇宙已经不局限于地球了,奉天承运,唯我独尊。

认为自己朝野里皇帝和大臣等领导人很忙,每日殚精竭虑,天朝的百姓是最幸福的,国泰民安,而外面的世界则很乱,都是蛮荒之地,吃了上顿没下顿,且洪水猛兽频发,不时就有一个烈火燎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满清认为西方是野蛮的代表,哪怕战败也是野蛮战胜文明,绝不能向狄夷学习,同时把不能向西方学习提升到道德范畴、认祖归宗的高度。

任何向西方学习,了解西方的都是妖言惑众,溃夷夏之防,都要被打击,当作异端,虽不至于像布鲁诺一样被烧死,但也要杖罚或贬官。

林则徐知道这是犯忌的,所以才不敢公开,只想在小范围内流通,但实际上想了解外面世界的人不少,这本书成了“网红书”,风靡一时。

这下林则徐捅了马蜂窝,引来满朝文武的攻击,说林则徐:“你这是妄自菲薄,妖言惑众,我们的华夏文化是最好的,以德服人、厚德载物,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治国之道、伦理纲常,假以时日,英国就会受到我们的文化影响,不战自乱,俯首称臣。不战而屈人之兵。”

道光皇帝说:“有道理,上兵伐谋,以德服人。林则徐宣传落后的制度和思想,不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吗,必须受罚。”

于是林则徐被流放了,罪名是主张了解外国、长敌人威风。林则徐被流放的地方是新疆,去看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吃吐鲁番的西瓜,白天穿短裤晚上裹棉衣……

在半途,林则徐在镇江碰到了好友魏源,他把鸦片战争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看法一五一十告诉对方,两人秉烛夜谈,扼腕叹息。

魏源被深深震撼,林则徐拿出《四洲志》交给了魏源,对他说:“大清不能再固步自封,必须了解外面,不然山河必将沦落狄夷之手。我此去不知还能否有机会活着回来,只能靠你了。”

林则徐把书和银两留给魏源,让他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业,魏源不负众望,花了几年时间继续搜集资料,完善和扩充了《四洲志》,发现天地不止四洲,于是给这套书改名为《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欧美情况最全面也是最早的一本书,囊括了诸强的历史、经济、军事,侧重介绍这些国家的武器,轮船、军舰,包括制造方法,当时列强还没有知识产权和保密的概念。

为何侧重介绍的是武器,林则徐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不过林则徐的观念并不像我们今天理解的是全方位学习西方,虽然林则徐经过与英军短兵相接,但他依旧觉得中国的一切都好,包括传统与制度,只是在武器上差那么一点点。

清军被英军压着打完全是因为武器的差异,没有其他第二个原因,所以林则徐认为我们唯一要学习国外的唯有武器,一旦我们与英军有同样的武器,必能击败英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字塔尖的人决定整个金字塔结构。这本《海国图志》开拓了部分国人眼界和观念,但清朝的上层人士不仅是不接受,甚至是鄙视《海国图志》这本书。他们把《海国图志》当成《山海经》来看。

讽刺的是这本书后来传到日本后,日本人如获至宝,翻来覆去,又是谈感想,又是写读后感,短短两年内就翻刻了二十一版,印刷出数万本,全民查阅。

结果是满清把《海国图志》当《聊斋》,日本当成《葵花宝典》,治国纲领。最终,《海国图志》成为日本明治维新思想的启蒙老师,日本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世界,找到了自己应该维新和图强的道路和方法,摈弃以前的老师满清,学习西方走出了富国强军的一条新道路。

日本强大以后反过头来一次又一次地侵略中国。林则徐启蒙国人的书,国人不接受,启蒙了日本人,造成近代中国国难,这是历史的悲剧,满清的悲剧,中华的悲剧。

马桶破妖

林则徐被流放后,满清在广州和英军的较量继续,清军发挥一如既往的稳定,连战连败。

几场败仗下来,清政府认为清军战斗力彪悍,失败是指挥员不行,一将无能累死三军。道光皇帝大笔一挥,把在镇压白莲教和天理教起义、张格尔叛乱中屡立战功的湖南提督杨芳派去打仗。

杨芳临危受命,马不停息赶到广州,前脚刚到,第二天英国军舰就兵临城下。杨芳亲自观战,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英国军舰在水里颠簸,大炮也随之上下左右颠簸,但依旧打得很准,威力还很大。

那个时候没有火控系统,英军主要靠光学进行刚性连接的瞄准器。现在看起来很简陋,但那时不要说杨芳,满清都没人接触过,杨芳百思不得其解,冥思苦想后转向神学,得出一个结论,这是邪术、妖法。

因此欲击败英军,就先要破解他们的邪术。杨芳找来几个术士一合计,方法就有了,在广州城内征集马桶和月经带,因为古代术士相信越是最脏的东西越能破邪术。

杨芳信心大振,三天后当英国军舰再来时,杨芳大手一挥,清军放出大杀器“马桶和月经带”,为了防止水把月经带上的秽物稀释,这部分全部是扎在竹排子,海风中随风飘荡如群魔乱舞。

反正整片海域是黑压压一片的马桶和月经带,亮瞎了眼。英国军舰确实是被“镇”住了,没敢继续前进,赶紧退避三舍,他们以为海上漂的全是炸药桶。

等搞清楚事情原委后,英军也是立刻失去了战斗力,全部笑抽过去了,不过等缓过气来,打得杨芳抱头鼠窜。

其实当时不是杨芳愚昧,而是当时的中国人普遍是这种看法,这么想的,这是那个时期整个民族的愚昧。不然后面怎么还会出现拳匪的“神功护体,刀枪不入”呢?

鸦片战争把满清打痛了,但即便如此,关于要不要向外国人学习使用枪炮,朝野上下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辩论,谁也说服不了谁,延续也是耽误了整整20年。

满清的可怕不在于他的无知,他的可怕在于反而以无知为荣!

当外部世界在变化时,赵武灵王选择了胡服骑射,秦穆公选择了商鞅变法,看看满清做了什么?

鸦片战争后不久,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等汉族官僚崛起,在与太平军作战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了洋枪洋炮的厉害,提出来要造洋枪洋炮。

怎么造,有人想到当年的那本《海国图志》上有详细说明,1863年雪藏了20年的《海国图志》终于重见天日,被拿出来大量翻刻。

就在这个时候,清政府突然跳出来高喊一声"STOP",为何?清政府有心理障碍,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依旧觉得狄夷的东西我们不能用,用了是自降身份。

就连李鸿章这种封疆大吏,肱骨之臣为了引进先进的新事物,电话和火车,都是被逼出了一身“偷梁换柱”的才华,加上忍辱负重、呕心沥血和迂回作战。

1868年的时候,李鸿章向朝廷申请引进电报,用一根线取缔沿用几千年的快马加鞭的驿站。

这种好东西居然被清政府驳回,朝廷找的理由可谓是天雷滚滚:“我们世世代代的祖坟都埋在地下,而电线是埋在地下的,当有电流通过时,电流会惊动祖坟,使祖宗不安,祖宗不安就是不忠不孝。”

这种大道理逼得李鸿章只能放弃,直到12年后他当了直隶总督,才在天津的北洋总督衙门和天津炮台之间架起电话线,为了堵住人言,他没敢从地下通过,宁可增加成本架设线路走天上。

然后李鸿章邀请其他官员来试,这边说话那边就能立刻听见,太方便了,于是在地方上传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大势所趋下朝廷才在1880年同意可以用电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鸿章是第一批出国考察的官员,国外的铁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运得多,跑得快。在1872年李鸿章正式上书,提出在中国修铁路,没有任何意外,申请被驳回。

理由依旧和祖宗有关,反对者认为修铁路要逢山炸山、逢河架桥,会破坏大清龙脉,惊动各路神仙,列举了地神、山神、河神、灶神、门神等,就差没有搬出胎神。

这些神灵是保佑大清朝江山社稷的,这些动静把这些神灵都得罪了怎么办?还有人说,铁路车厢会让陌生男女共处一室,修铁路就是鼓励这种行为,会让民风不古。

李鸿章脑壳活,一计不成又生二计,于是上报朝廷要修一条新马路。农村要致富,就得先修路,朝廷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没有规定说铁路不能叫新马路,李鸿章拿到批准后,在唐山大张旗鼓修了一段9.8公里长的铁路用来拉煤,对外称“新马路”。

有铁路有车厢,但没有蒸汽机,动力来自于几匹骡子或马,这不是李鸿章不想,而是他不敢一步到位。

当时负责修铁路的英国工程师认为这是中国政府没有钱,买不起蒸汽机车,同情心泛滥,同时想给李鸿章一个惊喜,他把唐山煤矿的一个锅炉改装成一个蒸汽机车,弄到铁轨上了,拉了长长的车皮,还装满了煤。

一声汽笛,轰隆隆冲出去,一日千里……工程师有成就感了,高兴了,李鸿章知道坏事了,头大了,沿途的百姓则吓瓜啦,认为火车的动静是妖魔鬼怪来了,居然请来天师降魔,给机车泼狗血,跳大神。

李鸿章其实早知道此事,隐忍不发是让洋人冒头试探一下清廷的底线,何乐而不为,结果是清廷下旨拆除。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李鸿章把蒸汽机车撤掉,又恢复到用骡子拉车皮,于是一切又风平浪静。

就这样直到三年后的1883年,中法战争打到最紧张的时候,北洋水师搞战备需要大量的煤,靠骡子短时间内不行,只能用蒸汽机车拉了,于是朝廷才批准了这9.8公里的铁路使用蒸汽机车。

又过来6年,在1889年,在诸多大臣的赞成下,慈禧终于下令在全国修铁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鸿章架设电话,从提出到实施用了12年,修铁路则经过17年,这种发展速度满清是自己把自己给玩死了,所以说清朝不亡天理难容。

再讲讲满清的水师,那更是热脸贴在冷屁股上。

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广东水师与福建水师其实都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沿海的督抚大头用地方财政的钱从英国、法国或者是德国买来现代化的军舰组建的。

费钱费力建好后,为了避免各自为战,左宗棠打报告,李鸿章和曾国藩跟着上书附议,这些地方大员主动交出海军兵权,请清廷组建一个海军司令部来统一指挥。

结果清王朝拒绝了,理由是用狄夷的军舰已经是自降身份,不得已而为之,很丢人的啦,我睁只眼,闭只眼就算了。

现在你们居然想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学习狄夷建立一个之前没有的机构,这是要坐实我们的耻辱,坚决不同意。

最终一开战,满清地方大员花费巨资建立的水师各自为战,1884年的马尾海战,福建水师被偷袭,直到被全部被击沉,南洋水师、广东水师和北洋水师都还不知道,没法增援。

满清的腐朽可惜了这些忠心耿耿的大臣,这是历史悲剧,对于个人而言是人生悲剧。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所以满清不亡,天理难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