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办周原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周原由南周原、北周原、周原寨三个自然村组成。周原地处黄河西台塬上,南北西四万亩肥沃的土地一马平川,可谓周原瞴瞴,是古人滨水而居的最佳选择。
垂花门楼
早在新石器时代,周原就有人类活动(有周原出土石铲为证)。尧舜时代陆路交通不发达,以水运为主,周原就是黄河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码头和物资集散地。随着陆路交通和桥梁的发展,周原渡口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勤俭忍”门楣
韩城话把周原村叫周爷(ya)婆(po)。爷婆在韩城是祖宗。在夏朝末期,周祖后稷之裔孙公刘,遭夏桀迫逐,为僻夏桀越过黄河定居周原,恢复农耕生产,并将祖居地临汾地名也搬到了韩城。此时商汤与夏桀开战,商初主要在豫东豫南,及晋西南征战,暂且顾不上河西韩城周部落的事了。周人安稳生活了十一代人,部落得到了壮大,粮食乃积乃仓。十一代后,周边商部族又眼红起来,开始打压周人。因为此时周部落还不够强大,为辟战端,保全部落,古公亶父又被迫逾梁山,西迁至数百里之外的宝鸡岐山(见《史记·周本记》)。为了不忘生活数百年振兴壮大的故土周原,而将韩城周原的村名也搬到了岐山。到了周武王时为纪念周原,将周定为国号,成就了周王朝八百年的江山。周成王还将小弟姬伯晨封韩候于韩城。所以周原村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形成村落了。周原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文明古村,还是黄河文化、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四合院
周原在明朝起就是韩城户数及人口最多最大的村子(见明张士佩所著《韩城县志》)。周原堡原四周筑有城墙,筑有四门,各有题额。东曰“东带黄河”,西曰“相里招商”,南曰“周原瞴瞴”,北曰“虎踞龙盘”。只可惜周原城清初顺治年毁于明巡抚刘永柞拥兵反清之战,人口也遭清军擒杀锐减。
砖雕墀头
周原自古多人杰。清朝康熙年刑部尚书张廷枢;康熙年间受韩城县朱邑侯特邀越境慷慨赊灾的张光诞;嘉庆、光绪年间从渭南自购小麦一千二百石捐官赈,载入《韩城市志》善举第一人张鹤;外翰林张继先;举人温恭;民国韩城县长温吉力;民国初豫西军参谋长、辛亥革命功臣张希瑞;上过延安抗大,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解放军团长杨勤怀等,都是周原人。
张家祠堂
周原人自古重农重商。靠勤劳、智慧、勇敢、奉献的大禹精神,商户遍布全国各地,有据可查的商号多达几十个。周原商人靠德行天下,积累财富。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才有了周原的建筑文化和庙宇文化。走进周原,那一排排高大雄伟的四合院,宫庭般的建筑,令人震撼、目不暇接。最典型的建筑是“前三院”“中三院”“后三院”,前后相通相连,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别具特色的防御体系。张氏祠堂,其规格之高,工艺精美,布局讲究,面积之大,可称韩城农村第一大祠堂。
大禹庙郭子仪夫妇塑像
全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国保级元代大禹庙,就在周原村。唐朝德宗皇帝曾亲临周原,迎接重臣郭子仪,留下了千年无人敢种的御路和御亭。周原人为了纪念这个重大历史事件及对郭子仪夫妇的爱戴,将郭子仪夫妇的塑像供奉在大禹庙中。昔日周原,见巷的尽头就有庙。古塔、禹庙、稷庙、太阳庙、马王、牛王、丁公庙、吕祖庙、瘟神庙、关帝庙、三义庙、祖师庙、观音庙、菩萨庙、文昌祠、魁星塔、道院、北极宫等各种庙宇及古建筑达三十余座。一个村子,有如此之多的庙宇及古建筑,在全国十分罕见。周原村的涝池四周,砌有一百多通原村庙宇的石碑,水下保存依然完好。
周原古寨
周原古寨,有据可考的年代应该是宋代以前。周原古寨是韩城最大最古老的寨子,面积约200亩,四面陡绝。寨子内光吃水井就达七眼之多。建筑更是辉煌至极。一砖到顶的四合院、四角带角楼、神塔和神楼多处,其中北极宫更是韩城之最。
木雕
解放初,黄河铁牛、上寨城门洞、吊桥、城墙庙宇九连珠古炮都还在。古寨中的大钟,上世纪五十年代迁建到烈士陵园。七十年代周原沟被电厂以三十万元买下作灰厂。后因交通不便、地下水被污染,七组人集体从寨子迁到北周原。寨子现仅存一处四合院建筑。昔日的周原古寨,从此风光不再。
道光年间牌匾
周原村民风、民俗、礼仪、礼节、礼数之繁多,在全国实不多见。周原从汉代以来,形成了以“三荒”带“约集”的锣鼓文化,其特点类似战鼓,其章法奇特,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鼓种。抬神楼趔爷 (ya)架,是韩城最古老的传统仪式。省文化厅艺术处原处长张贞祥,曾给予周原锣鼓及神楼以高度评价及定位。
来源:韩城市景区管理委员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