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中有三任妻子,三任妻子一共为他生下过十个孩子。其中,杨开慧为毛泽东生下过三个男孩,但只有毛岸青和毛岸英活了下来,毛岸龙下落不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子珍和毛泽东的爱情,开始于战争时期,因为战争的颠沛流离,贺子珍为毛泽东生过六个孩子,但是有些孩子下落不明,有些孩子迫不得已被寄养在普通百姓家,毛泽东的最后一任妻子,为毛泽东生过一个女儿,是毛泽东的小女儿,名叫李讷在这些子女中,李敏最为大家所熟知

然而,李敏作为伟大领袖的孩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满,从小到大,毛泽东的家风十分严格,他对待孩子们也都是严格要求,并且时常告诫孩子们自力更生,自己的事业和成就自己去闯,而不能因为自己是毛泽东的儿子、女儿,就和别人不一样。

在毛泽东的苦心教育下,他的孩子们的作风和思想都十分正统,做人也都非常正直。而在毛泽东的两个女儿中,有这么一个女儿,她虽然是领袖的孩子,但是在十年动荡期间,她也遭受到了批斗,甚至还被下放到农场。她就是李敏,小名娇娇,是毛泽东的大女儿,本篇文章,我们来了解一个李敏的陈年往事。

1936 年7月11日,一个女婴出生在一个破旧的窑洞里,这个女孩就是毛泽东的大女儿李敏,小名娇娇。这个孩子出生时十分娇小瘦弱,邓颖超抱起襁褓中的婴儿,用充满怜爱的口吻说:“真是个可怜的小娇娇啊。”大家一看可真是啊,于是“小娇娇”地叫个不停。

站在旁边的毛泽东一听,“娇娇”还真是一个不错的名字,这让他想起《西京杂记》中“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净如芙蓉”一句,于是便给女儿取名“姣姣”,后来,大家又习惯叫“娇娇”。

然而,出生才4个月的娇娇,只能被寄养在陕北老乡家里,后来,又被送进延安的洛杉矶幼儿园。在保育院中,娇娇一直过着没有“家”没有 “爸爸”,也没有“妈妈”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敏的母亲是毛泽东的第二任妻子贺子珍,当年贺子珍因为自己的倔强任性,一气之下离开延安前往苏联。因此,毛泽东和贺子珍之间的婚姻也走到末路。其实,贺子珍远走他乡时,还怀着身孕,在莫斯科她还为毛泽东生下了一个男孩,虽然她一边学习一边照顾儿子很是辛苦,但是,这个孩子是她远在异国他乡的一种慰藉。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个男孩,十个月大时,突然感冒,而此时的贺子珍,对于苏联的医院不是很信任,所以,她并没有听大家的建议,将孩子及时送到医院救治;最终,男孩由于感冒引发了肺炎,不幸夭折。

这样的结果,使贺子珍每天以泪洗面,时常一个人抱着还残留孩子尿迹的被子哭泣,精神恍惚,让人很是担心。毛泽东对于贺子珍的生活很是关心,于是,在他的安排下,他和贺子珍的女儿李敏被送到了苏联同她生活,而那时候的李敏仅仅才4岁

当时,李敏是被一个回国的苏联人带回来的,他只是把李敏带到贺子珍的住处,并没有和这里的人交代什么,就离开了,留下李敏一个人焦急地等待着母亲。

众人看着这个可爱的中国小娃娃,问她,你的母亲是谁啊?小娃娃无辜地说:“我的妈妈是贺子珍”。当大家把这个消息告诉给贺子珍时,她飞奔过来,看了女儿一眼,便紧紧将她抱在怀里,多年未见的女儿终于出现在眼前。

对于李敏来说,早早地离开父亲的怀抱来到异国他乡,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苏联毕竟不是中国,不管是从饮食还是生活习惯,这里都和中国相差甚远,李敏不止一次地希望母亲能够带她回国生活,她觉得苏联虽好,但是在这里没有任何归属感。

在这期间,母女俩生活过得异常艰辛,生活拮据,很多喜欢的东西都舍不得买。但是,贺子珍还是会攒钱给李敏买一些喜欢的娃娃,这使李敏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

然而,因为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年幼的李敏还是病倒了;因为病情急剧恶化,她被冷酷的保育院院长,送到了太平间隔壁的一个小屋子里,在那里死亡好像和她只有一墙之隔。这个可怜的小女孩静静地躺在那里,静候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贺子珍听到这个消息时,犹如晴天霹雳,她恍恍惚惚地跑到保育院,恳求院长将女儿还给她,然而,保育院院长残忍的拒绝了她。最后,贺子珍不顾阻拦,把奄奄一息的女儿抱回了家。她用仅剩的一点点零钱,买来牛奶和吃的,一口一口地喂给女儿,泪水打湿了女儿的衣襟,也许是这种精神感动了上苍,李敏硬是被母亲从死亡边缘拽了回来。

后来,保育院院长又强求贺子珍把女儿送回来,不让母女俩相见,这一要求遭到贺子珍的强烈反对。谁知道保育院院长,竟然认定贺子珍精神有问题,将她关进了精神病院,这使得母女两人同在异国,却不能相见。

直至中央这边派出的医生过去,经过与苏方多次交涉,多次要求,才见到贺子珍本人,然而,这距离她被关精神病院已经好几年了,可怜的小娇娇,远在异国他乡感受不到父爱,母亲又被关了起来,孤苦伶仃。

终于,在我们有关人员的帮助下,时隔7年后,李敏11岁时,母亲终于能带她回到祖国生活了。母女俩回到了中国哈尔滨,那时候的哈尔滨,解放没多久,这座冰城早期因为日本炮火的摧残,现在还残留着许多战争的遗迹,很是破败。

不过,来到哈尔滨,看到这里的群众都和自己一样黄皮肤黑头发,李敏一颗心也终于安定下来,哈尔滨虽然不比延安,但是,这里也是自己的祖国,能够生活在祖国,这是7年以来,李敏梦寐以求的梦想,她一直认为,自己的童年就是在颠沛流离中生活,在异国他乡除了自己的母亲,没有任何的温情感。

在哈尔滨生活了2年,李敏被接到了北京生活,而这一次她将和自己的伟大领袖父亲毛泽东一同生活。对于父亲,李敏只有模糊的记忆,她只记得父亲抱过她,父亲牵着她的手走路,其他的都忘记了。但是,对于父爱的渴望,李敏对父亲还是有着特别的依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看着多年不见的闺女,也是十分开心,经常牵着她的手在园子里游玩,给她讲一些历史知识,李敏曾经回忆录中讲述,自己和父亲北京生活的过往,她认为,父亲不仅是领袖,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父亲,他总是细心地告诉自己许多道理,也教会自己很多原来不知道的知识。

对李敏而言,虽然没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但是留在父亲身边,也是十分幸福。在上学之前,父亲给娇娇起了一个学名:李敏

在起名字的时候,毛泽东打开《辞源》,指着“敏”字的注释说:“敏,有敏捷、聪敏、奋勉的意思。《论语·公冶长》中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还有疾速、聪明、机警的意思。唐朝的大诗人杜甫,在诗歌《不见》中说:‘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娇娇听着父亲的解释,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和祝福。父亲又接着说:你的名字就叫毛敏,但不一定叫毛敏,也可以叫李敏。

但无论怎样,“李敏”这个名字,已经与比她小4岁、取名却早于她4年的同父异母的妹妹李讷的名字要晚了许多,正是由于这个名字,她们之间增加了更加融洽和亲密的成分,或许,这也正是父亲毛泽东,对她们姐妹俩寄托的一种共同的希望。

虽然,她俩不是同一个妈妈,但两人要像亲姐妹一样团结和睦。由于各种原因,娇娇不是和母亲生活在异国他乡、就是和父亲生活在首都北京,几乎没有过和父母共同生活的经历。但是,正是这种生活方式,使娇娇不仅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品质,更是继承了母亲贺子珍的坚强。

毛泽东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一直都是以“严格”而著称,他严厉地禁止孩子们挂着他的名头生活。所以,对外,李敏父亲的身份也是变来变去;有时候是父亲身边的警卫员,有时候是父亲身边的工作人员。反正,李敏在填写父亲一栏里,绝对不可以出现毛泽东三个字。

这并不是毛泽东狠心,而是他苦心孤诣地希望孩子们依靠自己生活,干部的子女就是一场灾难,这也是毛泽东经常挂在嘴边的,而他也落实到生活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敏有时候做错一件事,父亲知道后就直截了当的指出错误,却很少容忍李敏的小情绪和小任性。因此,李敏有时候觉得父亲这种做法太过了,她没办法去理解,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就算是干部的子女,顶多就是生活比别人好一点,其他的也没有比普通人强多少。

李敏曾几次提出自己的疑问,但是,毛泽东每当听到孩子的疑问,只能够叹口气回答:“时间会告诉你,为什么我要这么做!”虽然,主席对待孩子们的教育十分严格,但同时主席也是非常关心孩子们。

李敏最初上学时候有些不适应,成绩也不太理想时,她就十分沮丧。不过对于女儿的情况,毛泽东也是十分清楚,他也多次想要走近孩子,安慰孩子。

但是,迈出第一步,主席就停住了,困难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大考,如果从小不磨砺他们解决挫折的能力,那么,如果自己未来不在了,难道还要让孩子们挂着“毛泽东的孩子”的名义,而逃避一生吗?基于这些考虑,毛泽东只能够远远的看着李敏自己伤心落泪

不过,毛泽东的苦心教诲,也让李敏从小就学会的独立能力,学会了独自去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这也让李敏在面对后面的困难,却始终有一种顽强不屈的意志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领袖父亲去世后多年,李敏回想当初父亲对孩子们的教育方式,她也不禁感慨:父亲是真的耗费苦心,只为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成人成才。父亲虽然要求严格,但他真的是为自己的儿女好。他希望儿女成长成为拥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中国人,可以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想当年,李敏刚和母亲贺子珍从苏联回来时,对国内生活有很大的不适应,宛如一个“洋娃娃”一样,说着一口流利的俄语,但是,“中国话”说得却不那么流利了。幼年时和母亲漂泊异乡,对她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为了便于和父亲交流,母亲贺子珍鼓励李敏给她的爸爸毛泽东写信。其实,当时的李敏,哪知道这一封封信不仅是和父亲在沟通父女情,更多的是母亲想要通过她和父亲的对话,了解一下毛泽东的近况。

母亲贺子珍过于倔强,她不愿意低下头和毛泽东和解,她只能借助这一方式了解关心着毛泽东。

当毛泽东收到来自女儿娇娇的书信时,别提有多激动了;虽然小娃娃的字写的歪来歪去,因为从小就学习俄语的她,对于中文并不是很熟悉,所以,写起书信来对她来说也十分不容易;但是作为父亲,能收到离开自己多年的女儿写的亲笔信,这也是最幸福的时刻。

毛泽东赶紧找了一位精通俄语的翻译,帮助他一起翻译这封书信。起初,贺子珍还有些不满意,为什么毛泽东不给自己写信,却和女儿来信这么频繁,后来,她也想清楚了,毛泽东在关心女儿的同时,也在关心着她。

这一封封书信的作用,意义可太重大了;这封信中不仅寄托了女儿对于父亲的想念,父亲对于女儿的思念,更有阔别多年夫妻二人的情谊在里面。多么重要的书信,宛如一座桥梁沟通这一个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的战乱,导致毛泽东与自己的子女分离,他不得不通过书信也就是家书教育儿女。通过统计,毛泽东前前后后给他的家人,写过大约28封家书,这28封家书里面包含了毛泽东太多的期望,一位父亲的所有期望都包含在这一封封的家书里面。

毛泽东与自己的子女经常通过书信沟通感情,即使工作繁忙,毛泽东也会抽出时间与子女家人们聚一聚,了解一下子女们的情况,听一听,子女们关于自己工作和学习的近况,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情况。

毛泽东在这一封封家书中,传递着家庭的亲情和温暖,也培养了孩子们爱家的情怀,使他的孩子们对家有着浓厚的感情。感谢这一封封书信,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坚强的中华儿女;父爱包含在其中,尤显珍贵。

在1964年,李敏跟随丈夫从中南海搬出,搬到了兵马司胡同的一个普通四合院里;来到了新家,等待李敏的不仅仅是新生活,也是新困难。从小就没有做过饭炒过菜的李敏,第一次下厨就做了夹生不熟的米饭,而炒的菜也难以下咽,但是尽管这样,丈夫孔令华还是吃了进去。

对于丈夫,李敏充满了感激和爱,不管是有多么困难,丈夫始终都是站在自己身边,两人相隔两地,但是丈夫也一直牵挂着自己,李敏在回忆录中曾提到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一个是自己的父亲毛泽东,他是领袖,也是慈祥的父亲,虽然父亲更多时候比较严厉,但是毛泽东对待孩子们始终都是从长远考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个男人就是自己的丈夫孔令华,孔令华是李敏的中学同学,两人互相陪伴了几十年,彼此扶持,互相了解,而且还深爱着对方。李敏一直觉得,自己能够得到孔令华这样的丈夫非常幸运,也十分幸福,夫妻俩也一直相互扶持走过余生。

一直到1999年,丈夫因参加活动出车祸,两人才天各一方,但是,李敏从未忘记过自己的丈夫,也一直怀念着丈夫。

那时候,李敏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几乎每年寒暑假,李敏都按照毛泽东的吩咐去上海看望母亲。毛泽东从女儿那里了解贺子珍的生活情况,贺子珍也从女儿这里知悉毛泽东的状态。

她宛如父母之间沟通的桥梁,一头连着父亲毛泽东,一头连着母亲贺子珍。然而在当时的特殊年代里,李敏不能经常看见父亲,父亲毛泽东就好像一个孩子一样,怪罪李敏为什么不来看他。

然而身不由己,李敏和父亲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了父亲在弥留之际,还惦念着李敏,甚至还清晰地记得李敏的年龄。

李敏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先后在国防科委、解放军总政部工作直至退休。几年前直至李敏写了这本书 《我的爸爸毛泽东》,很多人才知道她的父亲是毛泽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书,除了李敏对于父亲深深的怀念,还表达了对父亲深切的思念。毛泽东去世后,李敏没有再继承毛泽东那里的一份遗产, 无论在毛泽东在世时,还是在毛泽东去世后, 她都没有享受到一点特权,过着平凡而朴素的生活,凭借一点点工资过着简单但精神充实的日子。

李敏的一生是幸运的,她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大女儿;但是同时她也是不幸的,从小到大,一直处于一种单亲状态,童年身边只有母亲,少年之后,身边只有父亲,虽然说,李敏也可以定期看自己的母亲,但是彼此见面的时间却被限制着。

不过,李敏的一生也是十分精彩的,她的事业、她的婚姻、她的情感都包含着不平凡的传奇。晚年的她,回忆起自己的一生,也是感慨万千;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大女儿,却未享受到一点点的特权或者特殊待遇,更多的却是吃尽了各种苦头。

从小颠沛流离,不是在异乡陪伴母亲与父亲分别,就是留在父亲身边又不能与母亲相见;父亲的特殊地位和身份,并没有为她铺一条平坦的路,相反需要她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成绩。

但是,也要很感谢父亲毛泽东对她的严格教导,使李敏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方面面都是同龄人的榜样。虽然生活拮据,但是,顽强的毅力使她尽自己所能取得一定的成绩,相信父亲毛泽东在天之灵,对于李敏的发展也是非常满意的。

其实,毛泽东不求自己的儿女能多么的出色他内心只是希望他们平平安安、普普通通的过完自己的一生,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尽自己所能为人民做实事。而毛泽东也以身作则,希望儿女能继承他勤俭节约、踏实肯干的朴素精神,同时也希望儿女们能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自己的革命信仰和立场,坚决不给自己抹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的子女们,也尽自己所能去活的如同普通人一样,尽量不去麻烦自己的父亲,给他添麻烦,他们很是理解自己的父亲,因为父亲毛泽东不仅是他们的父亲,更是一个国家的领袖。舍小家顾大家,是他们自觉奉行的优秀品德。

其实,女儿李敏也希望父亲是一个国家领袖的同时,也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事实证明,毛泽东做到了,他不仅将国家治理的很好,同时也为孩子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家风代代传承,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于李敏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感谢毛泽东的辛勤付出,不仅自己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一生,更是率领自己的子女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做贡献;一个人伟大就可以带动一个家族的成长,拥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父亲,李敏是多么的幸福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