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学文化,年代跨度约距今7000至4700年,长达两千多年,它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被称为“仰韶时代”,也被称作是华夏文明的主根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大致距今6000年前左右,距今5500年左右的杨官寨遗址表明了这里人口规模较大、大型聚落出现、文化发达,向世人展现这里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共同体。其分布范围以关中地区为核心,并向周围强势扩张,东达大海,西至甘青地区,北到长城一线,向南已越过长江。这一现象与《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乃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的记载高度吻合。

它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会制作各种水器、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出土的陶器上还发现有40多种120多个刻划符号,这些符号,多数跟半坡遗址刻划符号相同,可以坑定这是当时的一种文字符号,充分证明当时的先民已经有了用文字的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仰韶文化时期的四个阶段(半坡早期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半坡晚期类型)和龙山文化时期大致距今6千年前后,仰韶文化开始由关中和晋南地区大规模向外扩张,向以郑洛为中心的中原核心区的扩张促成了东庄类型的出现和庙底沟类型的兴起。这一时期形成了关中和豫西两个大发展中心。这也是目前主流推定的古史传说的“炎帝”和“黄帝”的活动区域。经历了庙底沟时期强劲的发展之后,仰韶文化出现了衰落迹象,从考古迹象上分析仰韶后期被南方的屈家岭文化和东方的大汶口文化逐渐挤压,其生存空间缩小,出现衰落趋势。受环境限制和文化束缚,当太湖地区进入古国文明阶段时,仰韶文化区还处于文明前夜,最终被周边文化影响。

华夏自古就是个包容性很强的文明,我们在几千年的不断融合发展中走到了今天,经历了多少的苦难,我们依然站立在世界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