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与曾国藩齐名的晚清名臣,为晚清时期的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他却因为一件事臭名远扬,为人所诟病。

公元1863年,李鸿章派出部下程学启,与清廷邀请的英国人戈登带领的常胜军,一起攻取苏州。

苏州城不仅四面环水,而且守军还围绕河周修筑长墙,墙内又堆满了石垒、以御炮击,设防相当坚固严密,本以难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况且苏州城是忠王李秀成的“大本营”,江南太平军的主力所在,城内有20万太平军防守。既管淮军当时有许多西洋武器傍身,但毕竟清军只有3万兵力,兵力悬殊巨大。

苏州城久攻不下,李鸿章只好亲自出马,既然强攻不行,只好智取。

李鸿章左思右想,结合之前多次战役得出的经验,他决定钻空子。

那么这钻空子到底怎么钻呢?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蛋”。

李鸿章打听道,几日前,李秀成知道太平军大势已去,早已抄小道逃离苏州城。城内虽说还留下李秀成爱将谭绍光与另位八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八将与主帅谭绍光的关系早已分崩离析,谭绍光仗着是李秀成的爱将,孤高自傲的性格令他们非常反感。

他们早已各怀鬼胎,心中各有盘算,其中一个早已经和李鸿章部下程学启勾结上。

程学启原本是太平军的降将,他与他的部下与太平军内的很多人都是旧相识。

刚好程学启手下的副将郑国魁与八将之首郜永宽等人原本就是老熟人。

程学启早已派郑国魁多次与郜永宽等人沟通,郜永宽答应协商,但是必须按照他的方式来,万事俱备,只欠时机。

这天程学启在李鸿章耳边嘀咕了几下。李鸿章听后,面露喜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趁着夜色,程学启,汪安钧,还有一人便是常胜军首领戈登,一同进入了一艘小船内。

原来,郜永宽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想让洋人戈登作为见证人担保,并且郜永宽还将侄女许配给了戈登密友、常胜军军医马加尼。

协商当天,程学启请来了戈登。双方签了一份合作协议,就是八王割下谭绍光的头颅,然后清廷达成八人所愿。

这天慕王谭绍光设宴,与八将一起讨论战争形势。

八将趁谭绍光分神之际,一拥而上,汪安钧用早已准备好的刀向谭绍光捅去,谭绍光倒在血泊中。

随即他们割下谭绍光的首级,送往李鸿章军营内。

第二天,李鸿章不费一兵一卒,兵不血刃,顺利地进到苏州城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他刚跨进城内,抬头望向四周,城内依然守备森严,石垒堆砌,不像是诚心投诚的样子。

原来,八王改不了平时嚣张跋扈的性格,他们为了造势,故意不撤掉城内一些防备,以便有底气,将来和清延提无理条件。

谁知道,这样做反倒成了推进他们死亡的加速器。

李鸿章邀请了八将前来参加宴会,席间,众人觥筹交错,相谈甚欢。恍惚间,八将仿佛已经看到了日后锦衣荣华的样子,不禁满心欢喜,开怀大笑。

可谁知死亡已降临,李鸿章忽然借故出帐,程学启向刽子手使了一个眼色,还没等八将反应过来,就已身首异处。

更出乎众人意料,一向信仰儒家传统的李鸿章竟心狠手辣,接下来用西洋大炮,对城内手无寸铁的三万多降兵,一通狂轰乱炸。顿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哀嚎满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戈登知道后,勃然大怒,大骂李鸿章背信弃义,端起枪杆就去追李鸿章。

但李鸿章毕竟是兵法家,懂纵横之术,能言善辩,清延很快就被他的诡辩搪塞过去了。

李鸿章日后还是进官加爵,仕途丝毫不受影响。

李鸿章这样不守信用的做法,自己还是吃了不少苦果,此后太平军不再信任朝延招安一说,接下来并誓死抵抗,淮军因此也严重受挫,死伤无数。

有学者认为,李鸿章当初之所以痛下杀手,是因为八大将狮子大开口,要求过高,李鸿章无能为力,又想侵占苏州,不得已出此下策。

也有人认为,李鸿章怕太平军再起祸端,万无一失,不惜自毁形象,也要杀八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李鸿章却为何杀死这么多手无寸铁的降兵,实在过于残忍。

事实真相无论怎样,都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却是值得世人警醒的,凡事都要多个心眼,给自己留个后路。

如果当时八将谨慎一点,也不至于落到束手就擒,任人摆弄,死无全尸,甚至还连累他人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