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清,圣人出。”1677年,靳辅、陈潢接受康熙重托治理黄河,许下重诺。十年后,黄河如愿水归故道,两人的结局却比电视剧还要悲惨。

自古以来,黄河被人们称为“忧患河”,尤其随着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大量流失,导致“一斗之中沙居六七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中下游又由于地势平缓,水流缓慢,大量泥沙淤积,河床远高于两岸地面,成为一条岌岌可危的“悬河”。

历史上,黄河频发水患,到清初,仅顺治年间,就出现15次大决口。

康熙十五年,暴雨连降,黄河、淮河同时泛滥,导致南北70多处决堤,大水淹死了上百万人,小半个中国被淹在滔滔江水中,农田被淹,受灾民众流离失所。

康熙帝派官员调查,发现黄河存在着河道年久失修、地方官员贪污工程款、缺乏治河人才等问题。

此时正值平三藩之际,黄河决口,漕运不通,粮草无法到达前线,不但影响前方战事,也导致民心不稳,这些将直接影响到大清政权的稳固。康熙意识到,治理黄河成为重中之重。

1677年,康熙任用性格耿直的靳辅为河道总督,同时任用治水专家陈潢协助靳辅治理黄河。

靳辅、陈潢受命后,第一件事就是沿着黄河干流逆流而上实地考察,广泛了解基层百姓的意见。

通过两个月的长途跋涉,两人对黄河上下游的情况有了彻底了解,针对黄河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黄河、运河、淮河三河并治的整体思路,向康熙提出了震动朝野的“治河八疏”——治理黄河的8大举措。

靳辅提出的很多治理方法采取了陈潢给出的具体建议,陈潢的治黄主要参考明朝治水专家潘季驯的“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水方略,也就是高筑堤坝,将河道改窄,提高水流速度以期带走流沙。

对于他们的建议,虽然有不少朝臣提出了质疑,但康熙帝还是给予了全力支持。

1678年,康熙帝在国库吃紧的情况下,仍然拨款250万银两给靳辅,全力支持黄河治理工程。

工程正式开工后,靳辅、陈潢才深觉不易。

一是黄河蜿蜒曲折,还伴有许多支流,工程量浩大,工程时间长,很可能有些堤刚建好就遇上洪水,功亏一篑;二是治理黄河历来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很多官员不愿参与;三是监管困难,难免出现有些官员弄虚作假,以次充好。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靳辅、陈潢感激康熙的知遇之恩,抱着为民除患的决心,凭借卓越的治河才能和实干精神,努力实现向康熙许下的“黄河清,圣人出”的诺言。

他们共采取了以下几项重大治河举措:

黄河下游两岸筑束水堤,借水力冲沙,将黄河南岸的泥沙随洪水引入洪泽湖,又在黄淮交汇处的清口新开四条引河,引入清水洗刷黄河泥沙。

针对上流河道宽下流河道窄的状况,在中下游地区增建了六道减水坝,开凿涵洞,减少洪水对堤坝的压力。

如果黄淮同时涨水,可开黄河北岸减水坝泄洪,如果黄河水涨淮河水落,则南北两岸减水坝齐开泄洪。

陈潢新创了“测水法”,测定水的流速和流量,这是陈潢依据对黄河水性的多年观察得出的方法,可以根据测量的数据决定开闸放水或关闸蓄水,避免了盲目性。

这是中国水利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十年时间里,他们在黄河两岸修建堤坝、减水坝一万八千丈,新开引河数千里,修建水闸、涵洞两百多处,堵塞大决口十六处。

经过治理,河道基本畅通,实现了黄河水归位故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684年,康熙帝曾南巡,一路舟行平稳畅通,对这次的治河工程十分满意,对两人多有赞赏。

然而就在靳辅、陈潢治河功成前夕,事情却发生了突变。

起因是黄河经过治理,被淹的土地又重新露了出来,靳辅实施屯田政策,将露出的耕地安置给流亡百姓。

这触犯了不少官员豪强圈地的利益,惹恼了他们。于是他们联合起来,罗列了靳辅的几十条罪状,诬陷靳辅治河不力,浪费钱财,用人不当。

众口铄金,后来连康熙也觉得靳辅做得不好,下令革了靳辅和陈潢的职,还将陈潢下狱。

事隔几年后,康熙再次南巡,发现黄河两岸的百姓都对靳辅治河念念不忘,他才幡然醒悟,然而为时已晚,靳辅已于1692年病逝,陈潢更惨,早就在下狱前就郁愤而亡。

康熙后悔不已,但只能在黄河边为靳辅、陈潢建祠以示怀念。

而继靳辅、陈潢之后上任的治河官员,都不得不在事实面前承认,两人采取的治河方法的确是正确的,因而继续沿用,才让黄河得以安澜。

在此后的160年时间里,黄河再无发生大水患,这在古代历史上非常难得,可以说,靳辅和陈潢功不可没。

虽然天灾无法避免,但是人类却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因势利导改造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00多年前的靳辅和陈潢,所用的治河方略至今对人们仍有借鉴意义,再次彰显了古人战胜自然的大智慧。

虽然明明是功臣的他们,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但他们的功绩却泽被后人,永远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