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兰州首家公益性质的民间图书馆“绿云书庵”,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

为了更加丰富绿云书庵的藏书量,使这间民间图书馆能够更好的恩泽于大众读者。

兰州市慈善总会在世界读书日这天,向绿云书庵捐赠了3500多册图书。

这已不是绿云书庵第一次收到捐赠的书籍。

每当收到社会各界捐赠的书籍时,最开心的莫过于绿云书庵的馆主刘易。

“绿云书庵”馆主刘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云书庵”馆主刘易

这位已经73岁高龄却仍精神矍铄的老人,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

多年来一直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履行着父亲对社会的承诺。

有人用 “小书屋,大天地”来形容这里。

而刘易却摆摆手,淡然地说道:

“这里只是一间草根服务草根的草根图书馆。”

两代人 一心愿

两代人 一心愿

位于天水北路196号的绿云书庵并不好找,夹在路边一排商铺中,与临街马路上的喧嚣显得格格不入。

那大约长一米宽半米的淡色牌匾很容易被人忽略,匾上“绿云书庵”四个字已经被风化得隐约有些模糊了。

牌匾下窄窄的小巷子两边是报刊栏和宣传栏,沿着小巷子朝里走一段,便能看到挂着“刘亚之故居”牌匾的漆门。

绿云书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云书庵

刘亚之是刘易的父亲,刘亚之老人被誉为是中国荒山造林的先行者。

他是我国苹果树矮壮修剪技术的先驱,为苹果增产、农民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这间挂着“刘亚之故居”牌匾的四合院,便是刘易将父亲的故居改造而来的“绿云书庵”。

绿云书庵原是刘亚之老人的个人书斋名,取自己一生从事绿色事业之义。

还没踏进院门,来者便被一阵浓浓的花香吸引,走进去,一片春意盎然。

园中的紫藤含苞待放,树上吐出来的新绿又为这所庭院增添了几分绿意和生气。

说这里是一间图书馆,却处处生长着旺盛的植物。

说这里是一座后花园,空气中却又透着淡淡的书香。

“刘亚之故居”匾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亚之故居”匾额

就是这间深藏于市井不打眼的小四合院,巧妙的诠释了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

听闻院中有客,一位神采奕奕的老人从屋内循声走了出来,他就是绿云书庵馆主刘易。

但凡来到绿云书庵的访客,刘易不问来历便先将来者请进屋内。

泡一壶清茶,一切皆由他所钟爱的这所图书馆开始。

刘易退休前是兰州大学后勤机关的一名干部,承袭了父亲的专业,主要负责的工作是园林绿化。

说到这我们便不难理解这四合院内为何草木茂盛莺莺燕燕了。

其实刘易退休后的生活仍十分充实。

自从2001年3月退休后,刘易便被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请去投入到南北两山的绿化工程中。

绿云书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云书庵

十几座山头,几千亩荒地,刘易一爬就是四年。

在顺利完成绿化任务后,刘易才得以抽身回家照顾病重的父母。

直到2005年刘亚之老先生去世,在整理父亲遗物时。

刘易才下定了创办一所民间图书馆,完成父亲遗愿的决心。

“直到父亲去世我才读懂老人。”

刘易回忆起当初创办绿云书庵的动机时,把一切都归功于了父亲生前的愿望。

其实早在刘亚之老人生前,很早便萌生过在兰州创办一间民间图书馆的想法。

刘亚之老人生前有三个愿望,荒山造林试验和果树矮状栽培修剪都已实现。

唯独自费创办民间图书馆的心愿未能如愿。

绿云书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云书庵

1982年刘亚之老人便立下遗嘱,提到了要将自己的老宅用作图书馆的建设之用。

并在1999年的采访报道中公开向社会做出承诺。

2005年刘亚之老人深感自己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怕是不能亲自完成这一心愿。

便再次将刘易叫至病榻前悉心叮嘱。

刘亚之老人去世后,刘易便开始着手图书馆的筹建。

除了将天水北路拓建拆迁补贴的40万元,全部用来改建父亲的这座老宅。

他还曾专门到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以及省、市图书馆学习取经。

绿云书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云书庵

这期间刘易顶着经济上的压力和家人的不解,共花费了3年时间终于筹建好了这间绿云书庵。

绿云书庵于2008年9月14日正式免费向公众开放,而这也首开了甘肃民间图书馆建设的先河。

草根图书馆服务草根

草根图书馆服务草根

李亚之老人生前对绿云书庵的定位是“陇原天一阁”。

但和天一阁私人藏书的性质比起来,绿云书庵的定位则是更多的为群众服务,强调的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

走进绿云书庵,屋内靠着墙的是一排排整齐的书架。

和一般图书馆的书架不一样,这里的书架设计得更为细致和用心。

因为绿云书庵的藏书多是私人藏书和社会募捐书籍,所以刘易更是倍加珍惜。

每一个书架都是一个带有玻璃门的小柜子,将各类书籍尽可能地悉心保管。

刘易说,绿云书庵虽然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在“绿云书庵”读书学习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绿云书庵”读书学习的孩子

刘易对自己所创办的这所民间图书馆要求甚严。

绿云书庵作为一个民间图书馆,虽然占地小,但基本功能都要有。

因为中老年人喜欢读报,所以报刊阅览室是必须的。

由于很多小学生放学后没地方去也会来这里看书,所以儿童阅览室和他们写作业的自习室也是必须的。

而根据藏书的分类以及甘肃本土的特点,刘易还特别开设了甘肃文史图书阅览室。

为了使读者更方便来到绿云书庵,刘易甚至自己出资。

将门前那段一直泥泞的土路,铺设成了平整干净的水泥路面。

绿云书庵自2008年建成以来,每年365天全年免费向公众开放。

而绿云书庵的藏书,也由最初的一万多册,增加到目前的十万多册。

藏书颇多的“绿云书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藏书颇多的“绿云书庵”

绿云书庵的免费开放,不仅吸引了许多外地务工人员前来阅读,还解决了许多孩子放学后无处可去的问题。

每到下午孩子们放学的时间,一直安静的书庵便被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所淹没。

放学后的孩子们在这里看书学习,已经古稀之年的刘易看到孩子们放学可以有一个安全的去处,心里更是倍感欣慰。

附近的邻居们对刘易创办民间图书馆这一举动从开始的怀疑、不解再到后来的感激。

无人不竖着大拇指说:“刘易是个好人!”

大家觉得他“想国家所想,解民众之忧。”

在媒体接连不断的报道中,除了对绿云书庵社会意义的肯定,说的最多的就是刘易为人民做了件大好事。

而刘易却一再对媒体要求:

“希望大家多鼓励一些社会弱势群体来这里看书,呼吁爱心人士来这里捐书,而我只是一个草根而已。”

志愿者来到“绿云书庵”捐赠图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愿者来到“绿云书庵”捐赠图书

在刘易看来,他只是做了一个草根该做的普普通通的事情。

他只是为普普通通的草根提供了一个可以看书阅读的地方。

而就是这件在他眼中看似“普通”的事情,却为许多人的生活带来了变化。

截至目前,不包括绿云书庵门前文化巷报栏和宣传栏的读者。

前来馆内的读者和参观人数已达40多万人次,而这其中大部分都是青少年。

由于图书馆的特殊性和定位,这青少年中又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及农民工的子女。

绿云书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云书庵

诚如刘易所言,这里是一间“草根服务草根的草根图书馆”,是真正的“人民图书馆”。

爱心图书馆传递爱心

爱心图书馆传递爱心

在绿云书庵和刘易的故事见诸报端和网络后,很多人都慕名前来参观。

有的人是为了来这里阅读,有的人是为了来这里捐书.

更有的外地读者千里迢迢寻到这里,带着自己的书和爱心而来。

刘易展示藏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易展示藏书

在这仅仅400平米的书庵内,仿若室外桃园一般草长莺飞。

而“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比喻,又让这小小的四合院如一座宝库一般珍贵。

这里有前来阅读的读者,有渴望知识的学生, 有奉献爱心的社会人士,还有一位始终坚守着的和蔼老人。

刘易的晚年生活就是这样,每天流连于书海之中,泡一壶清茶,以书会友。

等待着前来阅读的读者,和求知若渴的孩子们。

这里还有很多许多志愿者,从退休教师到企业职工到机关干部再到大中小学生。

他们感动于刘易奉献和坚守的精神,不约而同的来到这里做一些志愿者活动,或者劳动,或者其他。

来“绿云书庵”学习读书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绿云书庵”学习读书的孩子

刘易告诉我们,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自己的一点行为感动了社会。

社会又汇聚了更多的爱心向这里涌来,去感动更多的人。

对这里很多的志愿者来说,打动他们的不仅仅是免费的图书,更是一种爱心的传递。

“绿云书庵是个爱心图书馆”,大家都这样称颂道。

参观绿云书庵的阅览室会发现,书柜的玻璃上贴着很多照片,有些柜子上还写有捐赠人的姓名。

刘易在以这种方式让大家去记住这些共同奉献的平凡人。

刘易展示自己的藏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易展示自己的藏书

而参加的时候他还不忘告诉大家,这些书籍是哪些读者捐赠的,那台空调是哪个企业赞助的······

言谈间,他似乎忘了自己才是这场爱心接力的第一棒。

有的人一来便钻进阅览室,有的人前来只是为了捐几本书,有的人熟络的与刘易攀谈。

而当看到刘易在接受采访,大家都不禁凑过来插一句:

“刘老为我们办了件大好事!”

绿云书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云书庵

幽幽院落,密密丛丛;册册图书,万万千千。

就在这与闹市一墙之隔的别有洞天中,刘易坚守着自己的初衷和承诺。

时间指向五点,刘易向门外张望着:

“孩子们又该放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