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豫北冀南地区的后岗一期文化就是蚩尤族群留下的生活遗存,距今大约6500~6000年。约在距今6300年左右,许是迫于人口增长的压力,蚩尤族群中的一支北上,经河北平原,穿越燕山地区,抵达西辽河流域,与当地使用筒形罐传统的赵宝沟文化碰撞,吸收了当地筒形罐、之字纹等因素而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红山文化类型——后岗红山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岗一期文化濮阳西水坡大墓

辽河流域西部属于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倾斜过渡的丘陵地带,其东是松辽大平原,再往东是由横亘东北大地的长白山脉逶迤形成的漫长海岸线。对古地理气候环境的研究显示,这个原属于半干旱的地区,在大约距今 8200 ~ 8039 年的时候,经历了一次暖湿气流事件,环境由此改变,出现了温带落叶林。

迄今,在这里已经发现了数百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们一般规模较小,从数千至数万平方米不等,大多坐落在山间盆地或山前冲积平原上。西辽河流域从 8200 年前开始,就形成了大约有百十处遗址分布的兴隆洼文化聚落群;约 7200 年前,延续了兴隆洼文化传统的赵宝沟文化取而代之。

约 6500 年前,红山文化继承赵宝沟文化传统,首先在西拉木伦河以北地区兴起,如白音长汗遗址第四期早段遗存——该文化陶器制作显示的是赵宝沟文化特有的泥圈套接法,即筒形罐的平底采用帮包底的制作方式。

类似的遗存还见于内蒙古巴林左旗二道梁遗址 和转山子遗址 等。显然,创造了这类文化遗存的主人当属从兴隆洼、赵宝沟文化以来就一直在西辽河流域繁衍生息的土著居民。

一般而言,一支考古学文化系统的器物外表,诸如器形等,在与其他文化交往过程中,较容易被对方吸收并使之文化面貌发生变化,而内含在器物中的技术信息,譬如工艺及工艺流程等,由于需要传承和学习,显得相对比较私密、保守,是该文化系统中较为稳定的因素,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相对稳定技术的背后,体现的是该文化系统的人群承载主体。

后岗一期人,或者说蚩尤的某个支族在不远万里跋涉到西辽河流域西拉木伦河以南地区时,或许观察到这里是一个可渔可猎可耕的宜居环境,再加上此地人烟稀少,容易避免和当地土著发生冲突,遂在此安营扎寨,开始了他们的定居生活,并因此留下了红山后、西台、西水泉、小东山、平安堡、哈达梁、元宝山、四棱山、上机房、海金山、蜘蛛山、乌根包冷、查日斯台嘎查、双水泉、南岭、万军山等红山文化代表性遗址。

从地层关系及类型学观察,红山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鉴于其早期表现出诸多与后岗一期文化的联系,张星德先生称其为后岗期红山文化。

后岗期红山文化同后岗一期文化在陶质、器形、彩陶特征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共性,如二者都以泥质红陶为主,都以钵、盆、瓮、壶为主流,都是红顶器和素面陶器。彩陶图案多是由直线条构成,流行由红彩平行直线、斜平行线组成的三角纹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辽宁喀左东山嘴出土的筒形彩陶器

最主要的是,在陶器制法上,二者采用的都是泥条盘筑法,如其代表性陶器之一的筒形罐就是在用泥条盘筑法做出圜底器的基础上,在底部外周贴泥带,再在其下贴圆泥饼形成平外底。 二者一脉相承,源流关系一目了然。

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而得名。以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达 20 万平方公里,距今 6500 ~ 5000 年。红山文化社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氏族集团。

红山文化的生业经济是一种兼营农业、狩猎、采摘等的混合型经济。对兴隆沟遗址红山文化堆积浮选样本定量分析表明,植物果实主要是坚果,如橡子、山核桃等;红山文化遗址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细石器,说明狩猎采集生活方式如同之前的赵宝沟文化一样,在生业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碾磨器比较常见,但在各遗址工具组合中所占比例相差较大,如在赤峰西水泉遗址中,只占 5% 的比例,但在林西白音长汗遗址中的占比却高达 57%。

碾磨器一般来说以野生植物果实为主要加工对象,而各遗址中生产工具不同组合的变化则意味着该聚落社群可能具有不同的生业经济模式。白音长汗遗址中碾磨器的比例最高,石刀一类工具的比例较低,只有 6%。而在碾磨器比例较低的西水泉遗址中,石刀一类工具的比例高达 23%。

石刀,尤其是叶形刀,一般被认为是收割工具,这暗示赤峰西水泉遗址所在地区的农业化程度较高,而另外一些聚落,如白音长汗遗址一类,则是“继续依赖传统的狩猎采集方式”。

另外,对兴隆洼遗址出土的不同时期 7 具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兴隆洼人食谱中,坚果和块茎植物等 C3 一类植物所占比例为 14. 7%,而在同一个遗址较晚时期,C3 植物所占比例却下降为 0,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由采取粟类农业果实造成的人体中的 C4 摄取量有了明显的上升。换言之,在红山文化生业经济模式中,农业所占比例大体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处于一种上升的趋势。当然,由于所选样本量过少,难以代表整个红山社会,但窥一斑而知全豹,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辽宁喀左东山嘴出土的孕妇陶塑像

红山文化早期,聚落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分层简单、尚未出现阶级的普通村落。这些村落大都散布在水源地附近的二级台地上或河谷中,面向阳坡,呈现出依山傍水的态势。聚落形态大致可分为环壕聚落和非环壕聚落两种。所有的房址均沿西北—东南方向成排分布,除聚落中心部位的特大型房址外,每排中各有一座显示为中心的大房址。房址中大都设有灶膛,均为圆形土坑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对教来河上游地区、少郎河流域、半支箭河中游地区进行过一次聚落考古调查,共发现红山文化遗址 127处。从调查情况看,这些聚落遗址呈现出明显的阶梯状组群分布,从特大型聚落到第五等级聚落,共 6 个等级。

赤峰中美联合考古项目组根据以往调查资料,利用遗址面积与陶片数量这两项指标进行人口指数测算,结果是兴隆洼文化期指数为 0.16,赵宝沟文化期为 1.06,红山文化期则增加到了 2.78,说明红山文化期人口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

就同一聚落组群内部来说,大中小型聚落主从分明,呈现出环绕分布的特点,聚落分布数量与规模明显超越以往。 以目前保存最完整、发掘面积最大的魏家窝铺遗址为例。该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东北约 2 公里的台地上,面积 9. 3 万平方米,外围环绕有不规则长方形壕沟,距今 6000 年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家窝铺遗址

发掘显示,魏家窝铺遗存不仅保留着以筒形罐为代表的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传统,还接受了来自燕山以南地区的后岗一期文化和西阴文化的影响。

遗址所出房址较多,皆为半地穴式,呈圆角长方形、梯形或平行四边形等,所有房址基本呈西北—东南向排列。其中编号为 F 18 的房址面积最大,面朝西南。以其为中心,东、西、北三面都分布有数座西南向房址。这种状况表明,以魏家窝铺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聚落可能存在多个由大小不同房址组成的单元或中心。

——摘自李琳之:《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有增删,因阅读流畅需要,删去了注释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琳之著,商务印书馆,2021年9月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学研究成果,并辅之以文献学、民俗学、人类学、地理学、生物学等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揭开了半坡、后岗一期、西阴、大汶口、红山、凌家滩、良渚、屈家岭和龙山等诸多考古学文化族属之谜,梳理出了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东夷和南蛮三大集团成长、发展、壮大,以及相互之间交往、冲突和融合的发展脉络,揭示了炎、黄、蚩尤及其之后颛顼至帝尧各族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首次系统地还原了早期中国诞生之前这1700年中国大地上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还原了中华文明滥觞、形成和发展的璀璨历程。

作者简介

李琳之,历史学者,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三部著作,构成了其从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个完整的上古史体系,是国内外第一套用考古学结合文献学揭示出黄帝至周初历史发展脉络的系列图书。

《前中国时代》入选商务印书馆官方发布的“2021 历史好书 60 种”榜单。

《元中国时代》入选“2020 百道原创好书榜年榜·人文类 ”,同时在 2020 年 “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读者投票评选”活动中获得第二名,在“历史的回响”类别中高居榜首。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2022年6月出版后,先后入选了长安街读书会2022年6月第5期好书、百道网2022年7月好书、中国出版集团2022年第4期好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好书”、今日头条好书等推荐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