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迁徙

每年春、秋两季,某些特殊的鸟类就会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有规律地大规模迁徙。它们成群结队,克服严峻的自然考验、长途的飞行距离等困难,谋求种群的生存与繁衍。

鸟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迁徙?

日照量的变化是提醒鸟类迁徙的重要信号之一。在北半球,随着秋天到来,白天会逐渐变短。这暗示鸟类向南迁徙的脚步慢慢逼近。”这种现象被称为“迁移性焦躁”。

白昼长度的变化也被称为“光周期”,鸟类往往对此非常敏感。随着白昼长度变化,鸟类的生理机能也会发生变化。而且,在许多进化史中,白昼长度与动物的身体变化和迁徙之间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即使鸟心里不清楚为什么要迁徙,它们身体的内分泌一被日照长短影响变化,就像受了刺激似的开始迁徙。

这种迁飞模式的候鸟,可能早在当地的天气和食物条件迫使他们迁徙之前,就已经动身了。这种固有的行为形成了可预测的迁移模式,它们的行进距离、行进时间和返回时间每年都差不多。

另一种迁徙的候鸟只会为了生存而长途飞行。这种候鸟的迁徙行为更容易受到环境中动态因素的影响。当这些鸟类感觉到天气条件开始变恶劣,或者天一冷食物变少,它们就迅速飞往南方。今年的情况糟糕就迁徙,明年的情况转好,能维持生存,就不迁徙,完全取决于个体对环境的判断。

多数迁徙的鸟类,它们的最终繁殖地是在“北方”,而不是气候条件更好地“南方”,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就出在竞争上。鸟类的繁殖期大都比较接近,从北方迁徙到南方的鸟,属于暂时性居住,它们的到来,让原本富裕的食物变得相对紧缺,如果是自己吃还好,但是一旦要繁殖了,那么,这些迁徙的鸟需要的能量和食物必然会更多,这样就会发生与本土鸟类竞争的现象,这是不利于生存的,这是其一。

其二,如果迁徙的鸟选择在“南方”安家,那么“南方”鸟类密度会增大,在繁殖时,它们后代的存活率也会因为天敌的侵扰(比如偷吃鸟蛋、杀死幼鸟等行为),变得很低。

因此,为了提高后代的生存几率以及减少竞争,这些迁徙来的鸟不得不再次迁回自己的“老家”。

要迁徙多远是怎么定的?

“鸟类迁徙距离差距很大。”一些鸟类的迁徙体现在高度上,会沿着山坡向上或向下移动数百米。有些鸟类则会单向迁移数千公里,有些鸟类的迁徙的往返里程数甚至能达到一万至两万公里。

第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大气条件,它决定候鸟们能高效飞行多远。

除了大气因素,有些鸟会根据自己的进化史,回到它们物种起源的地方;有些鸟类会飞到有利于大量繁殖后代的地方;还有些属于优势物种的鸟类会迁徙到之前的地方“维护领地”;但也有些物种会放弃之前迁徙过的地方,因为那地方的条件不值得再长途跋涉一回。

北极燕鸥是一个能很好证明鸟类迁徙范围广的例子,这种鸟类的迁徙“从一个极点到另一个极点,从北极到南极” 。这趟迁徙耗时三个多月,往返公里数可达40000公里,是地球上所有动物中最长的迁徙距离。

另一种迁徙距离较长的鸟类是白颊林莺,这种鸟类会从北美飞越大西洋海岸迁徙到南美,在广阔的海洋上没有歇脚处,需要不间断地飞行近72小时。这些小小的鸟儿实际上只有12克重,差不多1/4个鸡蛋那么重,但体力神奇,年复一年如此迁徙,也没失败过。

飞那么远迷不了路?

有些鸟类会年复一年地迁徙到同一个地方。甚至有些鸟类会用同样的地方做“加油站”!这些鸟类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们自身携带一个内置地图和指南针。

许多不同的线索组成了它们的内置地图和指南针。例如,许多鸟类在夜班飞行时会利用星星和星座来认路,当太阳出来时,它们也会利用太阳的位置来确定自己的方位。

这两种方法同样是人类常用的定位方式。除此之外,鸟类还能探测到由地球的熔融内核产生的磁场。不知何故,这些鸟类就是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知道自己在哪里,以及需要去哪里。

总而言之,很明显,整个“飞往南方过冬”里蕴含的智慧远不是这六个字可以概括的。

什么 是林线?

林线是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的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高度,即高山林线。而高中地理中所遇到的林线一般指的是高山森林上限,也就是说是狭义的林线,它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可真正的高山林线并不是线,而是带,对高山森林上限附近植被界线的称谓很多定义也有较大差别,指标不够明确,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于澎涛,2002)

影响林线的因素

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其它要素主要有地形、积雪、火及人为因素等。

一般规律为:纬度越低,林线越高;降水越多,林线越高。

台湾玉山,林线3400米

长白山,林线2400米 摄影:线云强

影响林线因素热量的因素一般有:

1. 纬度:通过纬度越底,获得太阳辐射能量越多,热量越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越高;

2. 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阳坡热量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

3. 海拔:同纬度相比较,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山地林线分布相对越低;

影响林线因素水分的因素一般有:

1. 纬度:受信风带或副高控制的中低纬地区,降水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2. 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

3. 海陆位置:同纬度相比较,沿海地区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高。

全球来讲,纬度越高,林线越低;同纬度情况下,降水量少的地区林线的高度较高(与山地迎风坡的降水、干热的焚风等相关)。

除了降水少的地区,在其它一些特殊区域,林线也会出现在半山坡,高度较高,也就是经常所说的林线会有所抬升。

地理试题中的林线

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如图是将广东省甲山(24.5°N,113.1°E)、乙山(24.6°N,112.9°E)、丙山(24.9°N,113.2°E)林线高度与坡向分级图叠加,得到的林线高度随坡向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由图可以推测出( )

A. 甲山南坡林线高于乙山

B. 丙山北坡林线高于广东省平均林线

C. 纬度高的阳坡林线较高

D. 经度数值小的阴坡林线最高

(2)乙山处在南岭山脉的南麓,冬季其阴坡为迎风坡而阳坡为背风坡。与甲山和丙山相比,乙山阳坡林线分布较高的原因可能是( )

A. 纬度低,气温较高

B. 风力弱,局地多雾

C. 暖湿的西北风带来丰富的降水

D. 光照强对植被生长不利

【答案】 1. B 2. B

【解析】

(1)甲、乙、丙三座山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南坡都为阳坡,北坡都为阴坡。据图可知,丙山阴坡(北坡)林线高于广东省平均林线,B正确;

甲山阳坡(南坡)林线低于乙山阳坡(南坡)林线,A错误;

纬度最高的山是丙山,其阳坡林线较低,C错误;

经度数值最小的是乙山,其阴坡林线较丙山低,D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2)乙山纬度在甲、乙、丙三座山中并不是最低的,气温并不比其他山地高;乙山阳坡为背风坡,风力较弱,局地多雾,蒸发小,土壤湿度大,适宜森林生长,故阳坡林线分布较高;西北季风带来的气流寒冷干燥,不会带来丰富降水;光照强对喜光植被的生长是有利的。综上,B正确。A、C、D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总结

一般情况下的雪线、林线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试题链接

1. 左图为我国新疆地区雪线高程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右图为博格达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乔戈里峰、博格达峰和友谊峰雪线高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海陆位置

B. 降水量

C. 纬度

D. 海拔

(2)影响甲处等值线数值特征及弯曲的主要因素( )

A. 坡度和坡向

B. 大气环流和地形

C. 海陆因素和洋流

D. 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

(3)图中数字对应山地自然带正确的是( )

A. ①山地针叶林带②山地草原带③高山草甸带④温带荒漠带

B. ①温带荒漠带②山地草原带③山地针叶林带④高山草甸

C. ①山地草原带②温带荒漠带③山地针叶林带④高山草甸带

D. ①温带荒漠带②山地针叶林带③山地草原带④高山草甸带

【答案】 1. C 2. B 3. B

【解析】

(1)图中三座山峰的雪线总体自南向北降低,属于纬度差异导致的温度和降水差异,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故C正确,ABD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

(2)图中甲处等值线向东弯曲,说明甲处的雪线海拔较低,主要是因为受西部阿拉山口的缺口影响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深入内陆,遇到山地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故B正确,ACD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3)图中为我国新疆博格达峰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从纬度推断,该山的基带是温带荒漠带,山腰降水较多,形成针叶林,所以,自下而上的自然带分别是温带荒漠带、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冰雪带。故B正确,ACD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2. 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 纬度低,气温较高

B. 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 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 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2)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 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 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 动土发育,排水不畅

D. 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答案】 1. D 2. C

【解析】

(1)森林茂盛的地区水热组合条件好。纬度差异表现在南北方向上,气温较高的位置为南坡;太阳辐射强,不一定气温高;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应该没有森林分布;在山地迎风坡,水热组合条件好,有利于森林的生长。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热量相对丰富,带来丰沛的降水,水热条件好,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而其他地区不易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据此分析D正确,故选D。

(2)乙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河谷和平地冻土发育,排水不畅,涝渍现象严重,不利于森林的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地下水顺地势向下流,不易出现涝渍现象,所以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据此分析,C正确,故选C。

树木身上这件白色的衣服学名叫涂白剂,是我们的园林工人特意为它们穿上的,那么为什么要给树木刷上涂白剂呢?给他们刷涂白剂又有什么作用呢?

给树木刷涂白剂有什么作用?

1.增加美观程度。

2.增加夜间行车安全,由于白色在夜间有很好的反光作用,因此能够让夜间的行人和车辆将道路看的更清楚,减少一定的安全隐患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3.减少病虫危害。涂白剂内部都含有一定的杀虫杀菌剂,因此给树木刷上涂白剂以后能够杀死树体上的病菌和虫卵,并且白色对一部分害虫具有趋避作用,刷上涂白剂以后这些小虫子就不会再往树上爬了,从而减少来年春天,树木上的病虫害数量。

4.提高树木抗冻能力。由于冬季白天气温相对较高晚上气温低,而且很多树木的树皮都是深色的容易吸热,造成树体内的液体流动而晚上气温降低以后又开始冻结,如此反反复复,春季就会有很多树木的树皮开裂,影响美观、降低树势严重时造成树木死亡。刷上涂白剂以后,白天会反射很大一部分太阳光减少树干昼夜温差,减轻树木冻害。说了这么多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要给树木刷上涂白剂了吧!

地理试题中的涂白

每年一个时段,我国北方地区的很多树木都被涂上了“白裙”,这种涂白是用涂白剂 (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等) 将树干涂成白色,一般涂刷至距地面1-1.3 米的高度,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给树木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

A.为树木提供更多营养 B.防止牲畜啃食树皮

C.提高树木抗病能力 D.提升树木美观效果

【答案】 C 根据题干信息“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等”,可以推测主要目的是提高树木抗病能力,故选 C 项。

知识拓展 冬季气温低,冷空气下沉,树木树干最易受到冻害,部分害虫病菌在树干表皮的裂缝翘皮里潜藏越冬,此时给树木树干刷上涂白剂,可有效地防御冻害、日灼、阻止或杀灭在树干上越冬的病虫害,根据树木的实际情况配制对症的涂白剂,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白裙”可以减轻树皮开裂,原因是“白裙”能

A.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 B.对树皮有保温作用

C.增强大气逆辐射 D.减小树皮的昼夜温差

【答案】 D 本题可以从结论往前推测答案,既然“白裙”可以减轻树皮开裂,则能够使树皮开裂的原因是冬季树木水分减少、温差变大,故可以选出 D 项。

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将树干部分涂成白色,是绿化植物养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确保绿化植物安全越冬。 近日,绿化部门对城区主要道路、景区、游园等地的树木进行了统一涂白,行道树树干刷白高度统一控制在离地面1.5米处,视觉上达到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的效果(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绿化部门对城区行道树涂白的目的是

①杀菌、防止病菌感染

②杀虫、防虫,减少下一年病虫害的发生

③起到一定美化作用

④防冻害、避免早春霜害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关于树木涂白的作用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有效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大量流失

B. 使得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不大,减少树皮开裂

C. 使得树木萌芽和开花提前,以躲过早春低温冻害

D. 增加树木对阳光的吸收率,减少冻害发生的概率

【答案】3. D 4. C

3.【解析】

从题干中“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等”分析,生石灰和硫磺具有杀菌、防止病菌感染的作用和杀虫、防虫,减少下一年病虫害的发生概率的作用,白色涂层还可以减少冻害;从“视觉上达到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的效果”分析,具有起到一定美化作用和会反光,方便行人夜间行路的作用,故D项正确。

4.【解析】

树木涂白不会影响地面辐射,也不会影响气温,因此也不会影响树木萌芽和开花时间;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弱树干吸收太阳辐射,使得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不大,减少树皮因热胀冷缩造成开裂,B正确。

试题链接

近年来科学家们将光敏定位仪用于小型鸟迁徙研究,即通过仪器收集光照的信息(日出日落时间、日照时数等)来大致确定鸟儿所在的位置。下图是据此方法绘制的2014-2015年某种小型鸟类迁徙路线图,图中数据表示往返日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该鸟类从北京到甲地最短距离的大致飞行方向是( )

A. 先向西南再向西北

B. 自东向西

C. 自东北向西南

D. 先向西北再向西南

2. 通过获得的光照数据进行纬度计算时,结果最易相混的两个地点是( )

A. 乙地和丙地

B. 乙地和甲地

C. 丙地和丁地

D. 丁地和乙地

【答案】 1. D 2. A

【解析】

1. 由图可知,该鸟类飞行的方向是沿图中直线方向飞行,根据图中纬线分布可知,甲地位于北京西南,在鸟类一路大致向西飞行过程中,据北极圈的距离先近后远,故大致的飞行方向是先向西北再向西南,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 由题干信息可知,仪器收集光照的信息有日出日落时间、日照时数等信息。通过获取的光照数据而进行纬度计算时,结果最易相混的是两个地点太阳光照数据相似。图中乙地和丙地关于赤道南北对称,纬度度数相近,乙地9月份的光照数据和丙地3月份的光照数据相似,因此结果最易相混的两个地点是乙地和丙地,A正确。甲地和乙地、丙地和丁地、丁地和乙地,纬度不同,且不是关于赤道对称,计算结果不易相混,BCD错误。故选A。

北极燕鸥是鸟中迁徙之王,他们每年6月在北极地区繁殖,8月向南迁徙,于12月到达南极附近,次年3月初,向北迁回繁殖区。下图示意北极燕鸥的迁徙路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每年,北极燕鸥迁徙的平均路程最接近( )

A. 10000km B. 20000km

C. 40000km D. 80000km

4. 北极燕鸥北迁不走直线而走“S”字形线路,其主要原因是( )

A. 沿线路程更短

B. 充分利用盛行风

C. 充分利用洋流

D. 沿海岸淡水充足

【答案】 3. C 4. B

【解析】

3. 南北极点最短距离接近2万千米,北极燕鸥每年的飞行距离不是沿最短路线,向南到南极附近,再回迁至北极地区,一年大约飞行的距离大约相当于一个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C正确,ABD错。故本题选C。

4. 由图知,北极燕鸥北迁路线与盛行风带的风相吻合,顺风飞行,可以节省体力,便于长途飞行,B正确;直线比“S”字形线路短,A错误;北极燕鸥飞行不会利用洋流,C错误;沿海岸淡水不充足,D错误。故本题选B。 综合自地理知识精选、启慧地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