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周纪中有这样一段话:显王五年,秦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斩首六万。王赐以黼黻之服。即周显王五年(前364)时,秦献公在石门这个地方,打败了韩、赵、魏三个国家的联盟军队。本次战役一共斩首六万余人,周天子赐予秦献公“黼黻之服”。

我们知道,自从春秋时期以后,周天子的权威已不如当年,这时候各路诸侯已经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了,也就不用履行当年武王最初建立分封制时诸侯应尽的义务了。这样来看,为何魏国、韩国攻打周天子,秦献公会主动站出来起兵勤王?难道真的是秦献公忠于大周,忠于周天子吗?

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秦献公是一位非常具有野心,非常有志向有抱负的君王,他对秦国的贡献可不亚于他身后的任何一位君主,因为他的存在,奠定了秦国后期发展。秦献公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名师隰,《世本》记作秦元献公,《越绝书》又称作秦元王。元,有“头,首,始”的意思,也就是说,他堪称秦国第一个王。

早年的秦献公在魏国流亡,当时的魏国在中原地区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国,流亡期间的经历给秦献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回国担任国君后便学习魏国在秦国国内进行改革,其中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并且数次发动收复河西失地的战争。

这个收复河西失地的战争便是秦献公起兵攻魏的原因之一。秦简公七年(前408),晋国魏氏的军队攻打秦国,占领了秦国的河西之地,逼使秦国退守洛水,沿洛水修筑防御工事。从此河西失地成为了秦国的执念,秦国历代国君都以此为耻。

秦献公二十一年(前364),秦献公率领秦军攻打魏国,夺取了原来属于秦国的河西之地,一鼓作气,一直打过黄河,深入魏国境内到石门,斩魏军首级六万人。此战取得了秦国前所未有的大胜利。英明的秦献公把这些得到的土地赏给当时的地主和贵族,缓解了国内的矛盾,同时激励了秦军的士气。周天子也向秦献公祝贺这一胜利,秦献公被赐予与秦穆公一样的伯爵。

另外,秦献公内心还有一个计较——试探虚实,同时刷存在感,提高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秦献公十九年(前366),秦献公眼见韩、魏两国威胁周天子,便打算以此为借口,起兵勤王。这样不仅可以试探魏国的军事实力,看看自己能否有实力可以在后面收复河西之地,同时也可以在周天子那里积德,赚点口碑。虽然当时周天子已经没了实权,但是能得到周天子的首肯,抱紧周天子的大腿总归会名正言顺,万事都讲究个名分。后来,人称虎狼之师的秦军在洛阳打败韩、魏两军,果然得到了周天子的赞赏,秦国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秦人仿佛又看到往昔的荣耀,国内的注意力不在纠结于国内矛盾而是转向外战。

同时这次勤王也让秦献公试探出魏国的实力,三年后他便发动了收复失地之战。

在明君治理之下,一切利益都是以国家利益为标准。自此以后,东方各国都知道了不能小觑西边这个边陲蛮夷之国,同时周天子也感激涕零,毕竟这是一个帮助自己、忠于自己政权的诸侯国。这一仗,秦献公为今后秦国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