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之死,罪魁祸首是薛宝钗送的毒燕窝;

贾政对赵姨娘十分宠爱,是因为赵妪能满足他“下体可采”的欲望;

梨香院的谐音是“离乡冤”,暗示这处所在是阴气笼罩之地;

此类解读诸君想必早已见怪不怪,历览《红楼梦》的阴谋论解读,因附和了读者猎奇、吸睛的心理,得到广泛传播,虽然不被严肃解读所接受,却在寻常读者群体里引起巨大的反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在经过文学创作、文学消费、文学接受的步骤后,最终要回归到文学反馈的终极意义,而要承担起这份终究意义的主体,就是千千万万的读者。

不同的读者,由于自身阅历、生活经验、受教育程度、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一部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评价自然也是不一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有人喜欢林黛玉的伶牙俐齿,也有人嫌厌她的尖酸刻薄;

有人喜欢薛宝钗的敦厚典雅,有人不满她的女夫子作风;

有人褒奖贾宝玉“众浊我清”的风骨,有人大骂贾宝玉是个无用废柴。

这些都是读者从自身情感好恶出发,对《红楼梦》中人物进行主观评价,这种褒贬不一的文学反馈,恰恰是《红楼梦》内蕴深厚的证明,因为书中人物并不是扁平化的好人和坏人,而是浑圆饱满的真人,既然是真人,她就难免会有人喜欢有人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市面上关于红楼人物性格本身而引发的争论,均是极为珍贵的文学评价,这类讨论显然不属于阴谋论的范畴。

真正的红楼阴谋论,是那种原著中仅有只言片语,却被莫名延伸的解读,甚至原著中毫无半点提及的情节,硬是被编造出来,强行解读,《癸酉本石头记》,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楼梦》原著第六十三回,曾有贾宝玉给芳官剃头,并给他起名耶律雄奴,后又改为温都里纳的情节,癸酉本对此作出了解读:

清统治者剃发易服的恶政,通过贾宝玉给芳官理头反映在《红楼梦》中......《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而男人们被迫留着丑陋不堪的金钱鼠尾头,不但令人羞愧愤懑,更是不孝行为。——《癸酉本石头记》

癸酉本同时将手伸向了《红楼梦》中最具暗示性的红楼梦曲,原著第五回,秦可卿的判曲《好事终》,本是揭露宁国府内部衰败的根由,癸酉本却认为映射的是国家灭亡:

《红楼梦·好事终》有歌词:“家事消亡首罪宁。”“消亡”之意是消失、灭亡,只能指朝代的灭亡。这就秒杀了一切作者家事说、作者自传说。试想,如果是自己的家族灭亡了,作者还能活着并且著书吗?——《癸酉本石头记》

此等说法并无半点严谨,何其好笑,甚至癸酉本认为,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暗示的是传国玉玺,《红楼梦》根本不是写女儿,也不是写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只是打着这些幌子,暗中影射各方势力对华夏江山的争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癸酉本石头记俨然将《红楼梦》当成一本政治小说,书中任何细节,稍加主观折射,都会被跟政治挂上钩,完全脱离了《红楼梦》的文学本位。

诚然,每个人都有解读《红楼梦》的权利,但解读的前提是要承认《红楼梦》到底是小说,还是历史书?《红楼梦》被评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之冠”,可见大众普遍认同《红楼梦》是小说,而非历史纪实。

忽略《红楼梦》的文学价值、风俗价值、医药价值、茶文化价值,单单拎出历史影射来吹捧,就好比夸赞《红楼梦》的历史价值高于《史记》,不仅可笑,更是捧杀了红楼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承认了《癸酉本石头记》中的各种影射,认同其合理性,那么就等于承认,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解读,毕竟读者不能双标——凭什么《红楼梦》可以这样解,其他小说就不能?

由此,任何人都可以撷取某部小说中的某个字眼,进行延伸解读,认为其作者是在影射国家政治,扰乱社会和谐,那将会是怎样的局面?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悲剧,百年前的清朝已经发生过太多次,其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过度解读,凭你吟诗作赋时并无他心,但总有人能找到切入点进行延伸解读,长此以往,何其可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我个人角度而言,其实并不反感《癸酉本石头记》,因为此书多多少少有可圈可点之处,不能一棒子打死,书末尾总结有三十六情榜,虽然榜单设置存疑,甚至有些不合理,但到底附和了前八十回的脂批暗示,也算圆了读者的一个心愿。

可《癸酉本石头记》不以延伸解读自居,反而自诩正统,认为《红楼梦》不是写实主义小说,而是意象派小说,意图打着意象二字的模糊性和暗示性,剑走偏锋得出新解,并认为历史影射、反清复明才是《红楼梦》的主旨,并且态度偏激,一度贬低正统解读,抬高自身身价,仅此一项,就再难获得我等读者的青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归根到底,读者有自由解读的权利,但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但读《红楼梦》原著的读者,基本都不会陷入阴谋论,最多会在人物情感评价方便存在偏差,这种偏差丰富了红楼的内涵。

阴谋论却无中生有,很容易欺瞒没详读过原著,但渴望红楼猎奇的读者,所以要真正杜绝阴谋论,最好的办法就是普及红楼原著,读者的阅读起点高了,吸睛怪谈自然也就无所遁形,可这终究会是个漫长的过程......

本文乃“红楼不红”首发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八十回本,图片来源于清代孙温《红楼梦》全绘本,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