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里的一个女生提出辞职,老板很快就批了。我问老板:您不挽留一下?老板坦言:留啥啊,我对她都没什么印象。我忽然意识到,原来“中庸之道”并不适合所有类型的职场。“没印象”比“问题多”更危险。

我们公司并不大,总共只有40几个人。那个女生进公司两年多了,因为性格比较内向,所以一直负责项目后端的辅助工作。两年没有晋升,工资也只是正常浮动了10%。每次年终总结,她的直属领导也都对她评价很一般,说不出哪里不好,但也说不出什么优点。

平常公司组织一些活动,她基本上都会请假。也因此,活动中拍摄的大合影里几乎就找不到她。

几个经理在讨论项目组人员安排的时候,经常会把她忽略,或者只委任简单的案头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我看在一个重要的大项目里,连一向考勤很让领导头疼的小李,都被安排了现场对接班车的工作,那个女生却被留在了办公室,只做一些更新表格的事情。

我好奇地询问项目负责人,她跟我说小李虽然有很多自己的问题,但脑子好用,办事灵活,这次的项目比较复杂,班车调度很重要,派他干正合适。

于是,我发现一个现象,在小公司里面,领导们虽然评价某个员工身上有很多问题,但同时也会承认他身上的某个长处。哪怕只有一个长项,也能在工作中想办法用上他。

而那些默默无闻的人,对工作进程影响不大的人,反倒更容易被替换掉。

“没有进取心”,虽然不能说是个缺点,但在分秒必争的竞争环境下,也离淘汰不远了。

举个例子,比起“你这个东西不行”,更可怕的评价其实是“你这个东西太普通”。“不行”代表点子不对,但好歹还有想法在,可以继续探讨;而“普通”则意味着毫无记忆点,白白浪费了彼此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在职场中奉行“中庸之道”,也认为只有“混迹职场”才能走得长远,因为对身边的人不构成威胁。还有人认为所谓“中庸”,就是平常心,不冒头,不犯错,自然能明哲保身。

也许在一些大公司里,适用这样的理念。而在小公司里,想“蛰伏”太难了。300-400平米的办公开间,谁干了谁没干,谁在那儿干点儿什么,都一目了然。

这里提到的那个女生如果不是自己提出离职,估计日后也少不了被替换。同样的工作,交给资历更年轻,薪资更低的人也能干。

私企也都是看重个人价值的。工资给多给少,全凭老板一句话。老板觉得值,就没有“贵”这一说。

小公司里,“自保型”求稳未必就是真的稳,还是要更积极一些。机会都是自己争取来的,除非你是真的不在乎这份工作,不然的话,总往后缩,会让自己越来越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