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林氏一姓是大家族,现代社会多是抱团经商。在战争年代,他们一样的抱团打抗日、打国民党。

1945年2月2日深夜,已是腊月二十。在广东恍榔西乡的小路上,两个衣着单薄的青年在冷飕飕的夜里慢悠悠的赶着路,走在后面的林俊耀停下对前面的林俊昌说:“你慢点,走这么快,人家要怀疑咱了”。

1945年抗日战争接近尾声,国共合作也走到了尽头。为了反对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坚持“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中共广东信宜县特派员决定在信宜县桄榔乡搞一次武装起义,打击国民党的嚣张气焰。

这次武装起义由特派员陈志辉指挥部署。陈志辉回到信宜,召集了附近所有的游击队。武装起义具体分两路进行,一路从桄榔东乡出发,由林骥负责;一路从桄榔西乡出发。

两路武装力量统一行动,都实行里应外合的方法。桄榔东乡的内应是乡国民党警卫干事林仲豪;桄榔西乡则由两名游击队员林俊耀和林俊昌充当内应,他们在当晚借故住宿到乡长梁耀家,然后在约定的时间将乡长家后院门打开。

起义时间定在2月2日晚凌晨两点。虽然广东的冬天不像北方那么冷,却也是冷风嗖嗖的。夜里十一点多,林俊耀和林俊昌走在桄榔西乡的小路上。他们俩为了晚上能住到乡长家,特意去了趟县城,佯装回来晚了。

林俊耀抱着双手,跺着脚慢慢的走着,对着前面的林俊昌喊着:“你慢点,待会太早到,乡长会怀疑咱们,怎么不回家睡去,睡他家。”

林俊昌听了,放慢了脚步。二人磨磨蹭蹭的,十二点多终于走到了乡长家门口。二人敲响了乡长梁耀家的院门。

不一会儿,一个卫兵来开门,问清了缘由,将两人放了进去。两人进去到院子里,听到后院里呼噜声此起彼伏,看来,至少这院子里住了一个排的兵力吧。

这时,乡长也披个外套出来了,见了他俩问怎么回事?林俊耀上前答道:“耀叔,去城里回来晚了,路上太冷了,我们俩实在不想再赶路了,走到家,起码还有三十里地呢。您看,能不能让我俩在您柴房里凑合一晚上?”

梁耀作为乡长,平时其实还是比较照顾乡里乡亲的,看着二人确实冻得直哆嗦,就点点头说:“别去柴房了,和他们一起睡后院通铺吧。”

凌晨两点,桄榔东乡那边林骥如约到达乡公所,向“内应”发出暗号。里面的林仲豪立刻打开乡公所的门,武装队不费一枪一弹,就将睡梦中的乡兵10多人给俘虏了,还缴获长枪10多、子弹1箱和100多担谷子。

而西乡这边就没这么顺利了。当武装部队到了乡长家旁边,给里面发信号时,林俊耀和林俊昌马上起身,准备去开后院的门,结果,被乡长等人一把抓住。

原来,乡长在见了二人后回到房间,越想越不对,怎么这二人会这么晚了才走到他家?虽然理由无可挑剔,还是觉得怪怪的,别出什么事才好。于是他叫人盯紧二人,一有动静就来报告。

因为西乡线路起义失败,陈志辉指挥武装队暂时解散,各自回归各地游击队。

林俊耀和林俊昌却因此被捕。他们被押送到信宜县城,进行严刑逼供。二人宁死不屈,不透露关于武装起义人员的一个名字。最后国民党刽子手失去了耐性,于2月10将二人处死。

林俊耀,1924年出生在广东信宜镇隆镇。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养猪能手,四十多岁才“老来得子”。父亲一心想要培养林俊耀成才,让他一路从小学上到高中,成为同龄人里的“佼佼者”。

他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候,也接受了不少的革命先进思想,懂得了有国才有家的道理,懂得了我辈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林俊昌是林俊耀的堂兄,出生于1917年。虽然没有林俊耀念书多,却也是个从小就爱打抱不平的有志青年。

1941年,17岁的林俊耀和24岁的林俊昌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以满腔热情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利用晚上时间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和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还在屋旁路边种的竹子、树木上刻上抗日口号,激发群众的抗日热情。

同年,坪塘村春荒严重,村民们几乎颗粒无收,地主还要增加农田的佃费。林俊耀和林俊昌等进步青年发动全村100多户农民秘密组建起“互助合作社”,筹集到稻谷50多担,杂粮等物资一批,帮助村民安然度过了饥荒。

1945年2月10日,林俊耀、林俊昌同时在镇隆英勇就义,时年,一个21岁,一个28岁。